证监会表态再融资,是股市的救命稻草吗?
自去年11月份以来,A股市场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大大出乎了市场的预期,而自此以后,A股市场月均筹资规模也达到了200亿元左右,市场承受的压力骤然增加。
然而,在IPO过度发行的同时,再融资的持续放量却备受市场的质疑。实际上,从最近一年的IPO发行规模来看,虽然已经出现了大幅膨胀的迹象,但是较之前几年,尤其是2010年前后的IPO发行高峰期,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不过,纵观这几年的市场数据,一方面是IPO发行节奏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股市再融资规模的大幅飙升。其中,以2016年为例,全年股市累计融资规模就高达1.6万亿以上,称得上“史上第一融资年”。
很显然,对于目前IPO发行节奏较快的大环境,需要对持续高居不下的再融资规模进行“降温”。否则,如果IPO与再融资同步发力,那么对于整个市场而言,也将会是一次沉重的冲击。
近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IPO和再融资相关问题进行了表态,下一步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融过大,并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现场检查制度,督促保荐机构对在审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进行复核。
由此可见,对于此次证监会对再融资的表态,实际上已经逐渐意识到再融资高居不下对市场的冲击影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一系列约束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举措有望逐渐出炉,拟减轻再融资对股市的冲击压力。
多年来,A股市场的IPO堰塞湖长期存在,而随着排队企业的逐渐增多,也让IPO堰塞湖的问题愈发严重。由此一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或许通过减缓再融资的压力,来适度提升IPO发行节奏,试图加快为IPO堰塞湖泄洪,甚至为日后的注册制逐渐铺路。
最近两三个月,我们可以清晰发现,IPO发行节奏已经骤然提升,并从原来一个月两批次提升至一周一批次,但在IPO加快发行的同时,密集再融资的压力却依旧存在,随之而至的,还有陆陆续续的限售股解禁风波以及大量的高管辞职套现潮。受此影响,为了减缓股市的负担,适度调降再融资规模或提升再融资的准入门槛,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展望未来,随着证监会对再融资的表态,未来再融资的监管也将会显著趋严,而再融资的游戏规则也有望逐渐收紧,此举将会对不少热衷于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构成深刻性的影响。
不可否认,除了IPO融资之外,再融资已经沦为了A股市场主要的圈钱工具。在此期间,虽然有不少上市公司利用再融资的工具实现了规模扩张、拓宽盈利增长点的目标,但是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巧妙借助再融资的规则漏洞试图获得变相的利益输送,而再融资工具的广泛使用也加速了A股市场的圈钱速度,而这一问题,却始终未能够出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也由此成为部分利益者变相牟利的途径。
对此,随着再融资监管的趋严、规则的调整,未来上市公司在再融资利用上也会受到或多或少地约束,这间接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也减缓其对股市资金的分流压力。不过,对于A股市场而言,针对再融资监管趋严、规则调整还是不够的,而且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处罚与引导。在政策落实之际,更需要充分考虑到普通投资者,尤其是上市公司老股东的切身利益,不能够让再融资等工具成为摊薄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借口。
除此以外,针对上市公司系列的减持套现现象,仍然需要加以规范,并对违规减持的行为,给予严惩,从本质上提升股票市场的违规成本,降低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等利益者的减持套现频率。
由此一来,虽然IPO发行节奏维持较快的水平,但随着再融资与减持套现行为的进一步规范,也将会减缓A股市场的抽血压力,不至于让股市融资压垮整个A股市场,起码给疲软的股市带来些许的喘息空间。
但是,对于时下“险资熄火、去杠杆延续以及外部环境不明朗”的市场环境,虽然为IPO堰塞湖泄洪很重要,但仍需要充分衡量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适时适度调节股市融资的规模与频率,均衡好股市的投资与融资功能,这样才能够为A股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