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宛男:三年免谈注册制行不 水皮:贾跃亭搅动创业板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三年免谈注册制行不 水皮:贾跃亭搅动创业板

加入日期:2017-1-21 8:10:41

  导读:
  李志林:IPO加速是支持实体经济吗
  桂浩明:今年会不会有春季行情
  谢荣兴:关于中国股市的五点看法
  贺宛男:三年免谈注册制,行不
  郭施亮:别让注册制成为A股大扩容理由
  黄湘源:发新打壳:IPO的质量辩证法
  应健中:今年是一个融资市了
  水皮:贾跃亭一言搅动创业板 乐视一网能否容二虎

  李志林:IPO加速是支持实体经济吗?
  自去年12月以来IPO提速,每天发3只新股造成了A股四大指数均现大跌,尤其是1月16日,盘中出现了类似于去年初熔断时的400股跌停那一幕。

  对此,广大投资者愤怒指责这种扩容大跃进,恐慌性出逃盘越来越多,成交量连创地量,人们无不担心是否会出现股灾4.0版。而管理层和权威媒体却表示,IPO加速与股市下跌无关。

  扩容大跃进果真是支持实体经济吗?果真是与股市下跌无关吗?在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大局、资本市场成败、1.6亿投资者财富得失、金融风险会否集聚、国资改革和供给侧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大问题面前,我认为,有必要就上述问题与刘士余主席和权威媒体商榷。

  1、加大股权融资就等于IPO加速?

  加大股权融资,加大直接融资比例,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对此,广大投资者没有异议。问题是,股权融资是否就只有IPO这一项?答案是否定的。

  股权融资还包括:国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二级市场上收购兼并资产重组、优质资产整体上市、股权转让、资产置换、让壳借壳、员工持股、用现金购买优质资产、通过再融资购买优质资产以及债券融资等。而现在仅仅局限于IPO,而忽视了二级市场上的各种形式股权融资,这显然是片面的。

  2、IPO加速就是支持实体经济的最好举措吗?

  从一般意义上说,IPO确实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举措之一。但是,就中国股市实际而言,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使IPO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大为走样。新股上市前,股权结构就存在着一股独大的严重缺陷,发行的流通股只占总股本的25%,有些只占总股本的10%,留下了大小非大量减持的后遗症。可以说是带病上市。

  大多数企业是通过IPO第一次圈钱,随后再次圈钱并快速暴富。一旦到解禁期就普遍减持,有的是清仓式减持,将从股市抽离的巨资交给富二代,到一线城市买豪宅、高消费,甚至转移到海外。例如,2011年上市的吉林永大,贡献的利润不到8000万元,但解禁后将股权减持得一股不剩,从市场抽走的资金达67.8亿之多。这才是真正的“野蛮人”!2016年,有1145家上市公司大小非减持了3600亿元,还有210名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了1400亿元。

  IPO已成了造就成千上万个十亿、百亿富豪的捷径,而接盘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则亏损累累,中国资本市场被伤害得连连熊市。请问,现在加速IPO,今后又会有多少同类情况发生?这种制度缺陷只能加剧两极分化,对振兴实体经济究竟有什么好处?

  加速IPO说,确实可以从数字上给GDP做加法。例如去年新股融资1817亿元,似乎是支持了实体经济。但是,从总账上说则是因小失大。2016年市值缩水了2.33万亿,加上1817亿元的新股上市后涨3倍所增加的市值,和1.83万亿的再融资增加的市值,总共损失了4.71万亿,平摊到5046万持股账户,平均每户亏损9.31万元,由此导致影响消费支持实体经济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新股融资的1817亿与市值损失4.71万亿,得与失之比为1:26,请问,这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吗?

  3、加速IPO真的与股市下跌无关吗?

  最近,权威媒体接连发声,称IPO与股市下跌没有直接关系,此观点对吗?

  但凡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供求关系是商品市场各个领域中的最本质的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的走向。当供不应求的时候,股市就大涨;当供求平衡时,股市就是牛皮市;当供严重大于求时,股市就一路熊市。

  回顾中国股市历史上1992年的386点、1994年的325点、1996年的512点、2003年的1025点、2005年的998点、2008年的1664点这6次停发新股,哪一次不是因为严重的供大于求导致股市出现危机而作出的决定?哪一次不是因政策救市、股市上扬、恢复正常再重启IPO的?IPO节奏与股市的密切关系,毋庸置疑!

  权威媒体反复强调,现在的新股发行是按市值配售,并且融资量较小,不可能对有50万亿市值的股市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得出了“无关论”。

  我则可以列出加速IPO会直接导致股市下跌的路线图:
  IPO以每天发行3家加速发行——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的恐慌心理和资金失血——市场接纳新股的资金越来越少——新股涨停板数逐步减少——新股定位价和市盈率越来越低——按比价效应将中小创和主板的小盘股估值和股价往下拖——网下配售新股的大户持有的沪市5000万和深市3000万锁定市值大幅缩水——市值损失远超过新股收益——许多大户放弃或减少锁定的市值并反手做空——网上申购新股的投资者也减少用于打新的市值——空方力量不断侵蚀多方力量——股市阴跌不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权威媒体文章连供求关系决定市场走向这么浅显的道理和事实都不顾,不能不令人联想到他们在2015年4月13日4000多点时所发的《4000点只是牛市新的历史起点》的文章。

  4、股市规模有没有“极限容忍度”?

  从供求关系而言,任何股市在某一个特定阶段总是有极限度的。

  有117年历史的美国股市,十分重视股市的极限度,通过强有力的退市制度和并购重组,至今只保留了3800家上市公司。

  而只有26年的中国股市,至今已有3200家之多的上市公司。如若按现在每天发3家新股的速度,到今年年底,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就可以超过美国。这合乎中国国情吗?中国股市的存量资金和增量资金,真的能承受源源不断的新股吗?

  再从投资者的市值分布状况来看,也不支持毫无节制的IPO大跃进。据中登公司数据显示,2016年末持仓户5046万,自然人占了99.85%。其中,24.4%的投资者持有市值1万元以下,48%的投资者持有市值1万元—10万元,21.3%的投资者持有市值10万元—50万元,显然,中国股市池子里已经没有多少鱼了,再竭泽而渔实在是勉为其难。

  我认为,3000多家上市公司,应该是目前阶段的市场极限容忍度,实在不应该再搞扩容大跃进了!

  5、为什么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股市却连续7年熊冠全球?

  26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8.5%以上,始终居全球第一,但股市总是熊长牛短。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什么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欧债危机重灾区的欧洲各国股市连续7年走牛,屡创历史新高,唯经济最好的中国股市却连续7年熊冠全球?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6.7%,世界经济只增长1.9%,中国经济充当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股市都走牛的情况下,为何熊途漫漫?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背后是我们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我认为关键是,对股市的功能做了错误的理解。

  股市除了融资功能以外,还包括投资功能、价值再发现功能、资源优化配资功能、反哺实体经济功能、经济晴雨表功能、投资者盈利功能等。

  20多年来中国股市的管理层,几乎都是强调融资功能第一。尽管管理层一任一任地换,但是以每年IPO数量的多少作为反映政绩的主要标志,好大喜功,这一点始终未变。而对于股市下跌、市值(包括国有股)损失、经济晴雨表失真、投资者利益巨亏等等,则不在考核之列。

  6、对IPO排长队企业怎么办?

  方星海副主席在达沃斯论坛期间对媒体说:中国不应该有那么多企业排长队等待上市,主要是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没有到位。

  对此,市场有各种理解:一种解释是只要加快注册制改革,方便企业上市,就不会排长队了;另一种解释是中国资本市场需要深层次改革,来消灭排长队等待上市的现象。

  我认为,第一种解释即加快注册制,无论在修改证券法的程序上没排上议事日程,还是在制定对造假者进行包括集体诉讼、经济赔偿的严厉法律制度上,都非短时间内可以解决。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即深层次的制度改革。

  首先,需规定上市前企业控股股东股权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多余的股权转为优先股,只能分红,不能抛售。这是检验企业上市是为了圈钱变现,还是做好长期从事实业的试金石。其次,规定企业上市后,三年内不得再融资。再次,规定企业若发生亏损,大小非便不得减持。又次,严格执行大小非每三个月减持不得超过1%的规定。最后,采取好人举手的办法,凡自认为企业具有行业领袖潜质的可站出来,接受专家委员会的审核,并承诺执行以上规定,准予优先上市。除此以外,要么到二级市场并购别的上市公司,要么被别人并购,要么到新三板去上市。这样排长队的“堰塞湖”就会烟消云散。

  我强烈要求,管理层对牵涉到每一个投资者切身利益的IPO加速问题,充分听取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意见,在民主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不要到了扩容大跃进导致再一次股灾,才如梦初醒!(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



  桂浩明:今年会不会有春季行情
  ■申万宏源证券
  尽管今年股市有过“开门红”的不错表现,可惜只是昙花一现。从年内第二个交易周开始,股指就阴跌不止,在本周初更是出现了幅度较大的震荡,上证综指两次盘中破位3100点,最低时下探到3044点,走势颇为严峻。虽然在本周末行情有所企稳并反弹,但投资者还是普遍担心后市会不会再有较大的反复。与此同时,人们考虑更多的是,今年还会有春季行情吗?

  有人统计过,在沪深股市历史上,出现春季行情的概率大约是90%,这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年份,股市在这段时间都会上涨。所谓的“冬播春收”也源于此。当然,所谓的春季行情,其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像2008年,股市在元旦前后就开始上涨,当时海外股市正持续下跌,境内市场因此显得一枝独秀。不过,在过完春节后,大盘就连续暴跌。这一年的春季行情,可谓结束得特别早。而在去年,元旦过后的“两天四熔断”,令上证指数一下子跌去900点。

  直到2月初才企稳,但随后的反弹力度倒也不小,4月份的高点较2月份的最低点要高出近450点。这年的春季行情,应该说是姗姗来迟。

  那么今年呢?应该说1月份到现在为止的股市行情是先扬后抑再稳。虽然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月中的那几次大幅调整及盘中的百股跌停,但总体来说,做空力量还是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消化与释放。部分大盘蓝筹股受到了大资金的青睐,股价被逆势推高,成为稳住大盘的主要因素。而中小创在这段时间持续下跌,特别是创业板已经回到了历史上的估值低位区,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较为充分的换手,因此在基本面不发生很大变化的前提下,其进一步深跌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此刻关注春季行情,很关键的一点是市场已经下跌不少,并且有资金在进入,因此存在大盘在真正企稳后慢慢上涨的可能性。

  当然了,不少人对于IPO高强度推进还是存在不小的担忧,另外海外市场也存在因为美国政府换届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这些方面来说,此刻要在股市中大力做多,的确还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好在,有关方面对股市扩容问题也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IPO的常态化并不等同于每天必须发行三只新股。而超量的再融资以及限售股的清仓式减持等,也被权威媒体列为股市的“出血点”。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扩容节奏的适度调整,特别是与市场实际相协调,应该说监管层还是有可能会去做的。至于海外市场,实际上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就已经开始了调整,美国道指在20000点关前止步,以及最近黄金价格的上涨与美元指数的回落,都反映出市场已经在主动为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作准备。因此对于美国特朗普正式执政以后的市场,人们固然不必抱很高的希望,但也无须太悲观。而只要来自这方面的影响是中性的,那么对于相对价位还比较低的境内市场来说,此刻运行一波春季行情还是有条件的。

  诚然,基于现在的基本面状况,人们很难想象今年的春季行情力度会有多大,届时很可能涨幅在10%以内。在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资金面相对吃紧的背景下,股市能够温和上行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要想好好盈利的话,主要还是要选对品种。现在看来,也许国资改革以及年报题材最容易受到关注。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说,现在可以逐渐逢低介入,准备迎战接下来的春季行情了。(金融投资报)



  谢荣兴:关于中国股市的五点看法
  ——向刘士余主席建言
  关于IPO发行问题。不可否认企业上市是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必须兼顾供求平衡,考虑市场承受能力,不能失血过多。理论上讲价格是由价值形成的,事实上任何市场的价格都是由供求关系形成的,尤其在虚拟经济的证券期货市场更是如此。央行的货币投放、回购逆回购、加息或减息等措施都是用有形之手来调控货币供需,IPO发行不能因为一句“市场化”而放任不管,市场不断下跌导致大多数人不赚钱,那么无疑是杀鸡取卵,欲速则不达。

  从证券市场造血功能讲,应该不断引导增量资金入市,或者说吸引增量资金入市。然而养老金入市只听打雷不见下雨,而证监会对保险资金万能险的“发飙式”监管,引发保监会决定缩小保险资金对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例,这就不是造血而是失血了,而且失去的是证券市场中流砥柱的资金,发展繁荣中国证券市场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关于上市公司定增。去年上市公司定增是IPO融资的10倍,而定增价格往往是市场价格的一半甚至更低,用很低的价格给所谓的特定投资者对老股东公平吗?从法理上讲,企业增发股票老股东有优先认购权,即使三人中有二人放弃,也不能剥夺老股东的选择权。因此企业增发合理的办法是:老股东按比例配售,放弃配售的由主承销商余额包销,主承销商包销超出净资本考核要求的由多家券商联合承销,或者主承销商将包销的份额转让给合格的投资人。现在定增是作为一种资源在争夺,有的甚至成立了专项定增基金,其中不乏黑色产业链,包括加点数、拿回扣等。

  企业上市是做大做强,而不是套现暴富。企业上市是在资金上支持实体企业快速发展,核心是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应该讲每个创业者、每个企业老板都愿意将自己的企业做成百年老店,然而我们的制度允许创始股东三年后就可以减持,六年内可以全部套现。举例来说,吉林永大五年创造的利润不到8000万,剔除分配给自身的,给市场贡献不到2000万,然而创始股东全部减持到一股不剩,从市场上拿走67.8亿,这合理吗?再比如华锐风电,五年亏损90亿,但公告将清仓式减持至一股不剩,若全部套利拿回现金大概20亿,这合理吗?

  创始股东、大股东减持应设定期限并支付对价。笔者在一年前就建言IPO上市企业:6年内不减持者优先;第7年到第9年允许按比例减持不超过三分之一;第10年到12年再允许按比例减持三分之一,但必须向其他股东支付30%的对价;第13年到15年允许按比例全部减持,但必须支付60%的对价。支付对价的方式是,减持当天将对价部分及时分配给流通股东,不减持不支付对价,减持多少按比例支付多少;大股东将应对价的股份转让给其他股东,则其他股东在抛售时仍按原比例支付对价;对经营亏损的企业大股东应该履行责先利后的诚信原则,企业亏损不得减持;对上市前认定的企业高管限制流通的时间,不能因为辞职了就改变限售期限,这跟上市前认定的股票性质有关,上市后辞职也不改变锁定期限。为什么支付对价理由是:因为企业上市小股民都是希望企业做大做强,而非中途洗手不干;对价是对不诚信不担当的惩罚,是对小股东微不足道的补偿。

  充分认识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杀伤力。目前开出的股指期货“对冲A股市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公平不对等的。首先,股指期货是T+0交易,而A股市场是T+1,这能控制风险吗?第二,进入股指期货的门槛是不低于50万,而A股市场持股市值在50万以下的占90%以上,如果说股指期货是对冲工具,那么90%以上的A股投资人不能进行对冲,显然是不公平的。第三,对公募机构投资人而言,在股指期货量低于50万手时禁止买股票抛股指期货,50万手才等于5000亿市值的股票,机构持仓几十万亿又怎么能够套保呢?笔者认为以上三点首先都是不对等的,所以套保徒有虚名,而用“价值发现”来作为推出股指期货的重要理由也是牵强附会。

  现在,股票现货市场其实已经可以运用杠杆,已经有了做空机制,比如允许按股票市值比例融资购买股票,要做空同样可以用融券的方式做空股票。就目前而言应该全面开放所有的股票既能融资又能融券,而不是放开股指期货。【作者介绍:高级会计师、执业律师、上海交大多层次资本研究所所长,曾任万国证券交易总监、君安证券副总裁、国泰君安总经济师、国联安基金督察长。】(金融投资报 谢荣兴)



  贺宛男:三年免谈注册制,行不?
  资本市场改革最不
  到位的就是只吃不拉。国际股市一年平均退市6%,A股就算退市5%,一年上300家,也得退15家。完成这项改革,至少三年。因此,只有退市制度同国际接轨之后才能谈论注册制。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达沃斯论坛一句“IPO不该排这么长队”,有人又联想到了注册制。什么IPO堰塞湖只能靠改革疏解,A股正处于向注册制过渡期啦;什么IPO提速与推进注册制改革必须两条腿走路啦;什么注册制改革转眼已三周年,新股发行提速,已成为“事实上的注册制”啦,等等。

  方星海在达沃斯论坛上的原话是:“目前A股市场也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是很不到位。如果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做得更好的话,IPO不应该有这么长的排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更大,而其中,中国证监会还是面临很大的任务。”

  在我看来,方星海这段讲话的要点有二:一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很不到位(注意这个“很”字),有哪些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哪里?二是中国证监会面临很大任务(又是一个“很”字),都是些什么任务?最主要最迫切的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才是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

  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退市制度!只有抓住抓好退市制度这个牛鼻子,IPO的“堰塞湖”才能彻底疏解,中国股市才能从高投机市、博傻市回归到投资市,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注册制才能提上议事日程!

  有人说,A股市场之所以恶炒垃圾股,就是因为新股发行实行行政审核,“融资难、融资贵”,所以企业才转而走借壳上市之路,市场才会投机成风,股民才不得不靠听消息、博傻赚钱;而如果实行了注册制,新股上市不需要排长队了,诸如恶炒壳资源之类的痼疾才能得到根本改变。

  这是把事情给说颠倒了。

  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企业排长队上市?就是因为一旦有了一个股票代码,大股东和实控人个个都是几亿、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一夜暴富,就连那些短期内跟进去的什么A类融资、B类融资、C类融资都是几十倍上百倍的获利。三年巨亏也好,坑蒙拐骗也好,纵然成了一只只空壳、烂壳、负债累累的“负壳”,还能卖出百亿家财呢。

  随便找一个例子。

  譬如万福生科。创业板造假上市、连续巨亏的万福生科一度濒临绝境,2014年,其实际控制人龚永福不得不将他和妻子持有的2508万股股票(占总股本26.18%),以每股3.99元的价格被法院强制划拨给一家叫“桃源湘晖”的公司(实控人卢建之),用于清偿1.4亿元债务。后来龚本人也被刑拘,但老婆杨荣华(龚被市场禁入刑拘后出任公司董事长)还持有大量股权,股票解禁后,2016年4月抛售149万股,均价18.23元;2016年10月20日至12月9日抛售670万股,均价20.69元;2016年12月16日抛售200万股,均价37.49元。仅此几笔就逾2.4亿元。截止去年12月19日,杨荣华还持有659万股,占比4.92%,按目前股价市值仍有近2亿元,而且日后减持再也无需披露了。

  那个以3.99元/股接盘的卢建之更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卢接盘时声称将“改善经营状况,优化资产结构,提升盈利水平”,结果2014年勉强盈利510万元,2015年亏损9944万元,2016年前三季再亏815万元。到了2016年12月又摇身一变,将股权转让给了联想控股,一度联想借壳万福生科之消息甚嚣尘上,股民纷纷跟进,最高涨至50元。想想看,3.99元买进,才两年泡泡便吹大到50元,这是什么水平?尽管卢某人在接盘时承诺一年最多减持转让持股的25%,尽管联想方面一再声称不是借壳上市,可一大批股民却被高挂在40-50元的山岗上。不是说创业板不能借壳上市么?你卢某人不是说一定好好经营万福生科吗?谁知这一切全都是嘴上功夫!

  是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很不到位,最不到位的就是只吃不拉,新股大跃进,痈疽成宝贝。

  只有退市制度同国际接轨之后,才能谈论注册制。国际股市一年平均退市6%,纽约股市一年平均退市8%,我们这边就算退市5%,一年上300家,也得退15家吧。完成这项改革,至少三年。

  所以,三年免谈注册制,行不?(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别让注册制成为A股大扩容理由
  推行注册制,市场
  担心因配套不完善而引起水土不服的风险。因此,在注册制推行之际,要重新对中国股市进行合理的定位,均衡股市融资与投资的功能发展,不能够让注册制成为股市大扩容的理由。

  注册制,对于中国股民而言,也并不陌生。对于注册制来说,本身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发行制度,其本质也不会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核,这与时下的核准制有着显著的区别。

  近年来,在中国股票市场里,关于注册制的谈论也并不少见,并有观点认为,目前已经是注册制推行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根据此前的进程,IPO注册制改革授权已经自2016年3月1日施行,期限为两年。由此可见,目前已经是IPO注册制改革授权的关键时间点,而2017年也将会是注册制加快推进的关键年份。

  然而,对于注册制模式,似乎并不被市场所接受。纵观近段时间的市场表现,每逢传出有关注册制的消息,股市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而中国股民对注册制更是谈虎色变。

  那么,中国股市推行注册制,最令人担心哪几件事?

  实际上,对于注册制的模式,一方面我们很担心因配套不完善,而引起水土不服的风险,去年年初中国式熔断机制的实施就是水土不服的真实写照,短期引发了股市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则担心随着注册制的加快推进,中国股市“去散户化”的压力会持续增强,随之而至的,将会是机构投资者比重的大幅提升,股市估值体系也有重构需求。虽然说这一个过程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若操之过急,则对股票市场构成巨大的震动,对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会构成巨大的冲击。可以想象,随着注册制的全面铺开,未来中国股市将会从根本上摆脱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特征,而散户生存的空间也将会遭到大规模地挤压。

  由此可见,注册制推行,不宜任性,不宜强推,更需要有充分的条件和配套政策,才可以循序渐进推进;否则,其对股票市场带来的冲击力是不可小觑的。

  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国股市的状况分析,注册制推行需要满足多个必备的条件。

  首先,信披要得到实质性提升,而在注册制模式下,监管也需要快速跟进,这也是注册制推行的最大前提。

  再者,虽然目前处于IPO注册制改革授权的关键时间点,但《证券法》的修订工作仍需加快,要为注册制的推行创造出坚实的法治基础,要为股市健康发展护航。与此同时,强制退市制度不能空喊口号,要推行注册制,就必须要从真正意义上提升股市优胜劣汰的功能,要从本质上改变中国股市长期存在的“上市难,退市更难”的问题,而注册制更不能够演变为股市大扩容的借口。

  除此以外,借鉴去年年初中国式熔断机制水土不服的经验教训,要提早做好风险应急准备,防止注册制度在国内股票市场发生水土不服的问题,而此前就需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制定好相应的应急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中国股市过于注重融资,而缺乏对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重视。受此影响,因定位偏差,中国股市长期处于融资与投资功能失衡的格局。然而,随着股市大扩容的上演,不仅会带来股市容量的急剧攀升,而且还会引发后续一系列的问题,如大股东减持套现、上市公司频繁再融资等,而股市也成为了上市公司的“提款机”,这一现象也加剧了中国股市财富分配的不合理性。

  由此可见,在注册制推行之际,要重新对中国股市进行合理定位,均衡股市融资与投资的功能发展,不能够让注册制成为股市大扩容的理由。(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



  黄湘源:发新打壳:IPO的质量辩证法
  促进IPO常态化,
  不仅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打击市场操纵行为,更离不开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股市融资功能的恢复,也是“稳中有进”的需要,为注册制改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将发新股视为打击炒壳的妙方,话似偏激,但语糙理不糙,它至少从一个角度说明了IPO常态化的必要性。

  我国A股市场动不动就来个IPO恐惧症。新股发得一多一频,就好像天快要坍下来似的,叫苦连天。其实,这与其说是打新炒新的资金量超过了市场的承受力所致,还不如说一向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炒壳炒差炒题材的资金运作计划不免受到挤压而已。

  长期以来,我们的市场之所以投机炒作的风气越来越盛,甚至被吴敬琏老先生视之为赌场,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在计划发行的控制下成了难能可贵的稀缺资源。计划发行美其名曰考虑和照顾到了市场对新股发行量的承受力,殊不知,这种行政权力对新股发行的人为控制,不仅很容易被塞进利益意志的私货,而且,更重要的,越是壳资源成为难能可贵的稀缺资源,市场的投机炒作之风就越是容易兴风作浪。不正是由于早期股市的为国企脱困服务,才使我们今天的股市充斥着那么多的挥之难去的硬壳破壳和烂壳的吗?而正是由于有着壳资源的存在,任何一点可资炒作的题材和机会,都有可能成为燃起一场熊熊大火的火星,或掀起一次倒海翻江巨澜的海啸。说到底,其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其实,古人就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上讲,经济的发展衍生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依仗经济的发展,二者相生相随的唯物辩证关系无可非议,至今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至理名言。

  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离不开IPO。正如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最近所指出的那样:目前A股市场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是很不到位。这也就是说,促进IPO常态化,不仅是对实体经济最大的和最好的支持,而且,对于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和股市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乃至投资理念的拨乱反正,无疑也是一个深刻的根本性改革。

  促进IPO常态化,有利于逐步消除IPO堰塞湖,也有利于较好地解决由于IPO门槛而再融资门槛低所造成的大出血。有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再融资在A股融资总额中的平均占比高达九成以上。不乏一些上市公司把“市值管理”当噱头,用增发得来的新钱还旧账,或扔到了投机性炒作的无底洞里,这不仅严重违背了其原来的承诺,也败坏了市场融资功能的信誉。而纠正这种轻IPO重再融资的不正常偏向,正是市场融资功能的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内在需要。

  促进IPO常态化,也是从根本上消除壳资源的炒作预期,顺利推行退市制度的一个前提条件。“发新”与“打壳”,一个讲的是量,一个讲的是质。新股一多,不管什么样的硬壳,也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么因为稀缺而显得值钱了,破壳烂壳当然也就更炒作不起来了;反之,如果退市制度不到位,该退的不退,反而还总是可以变着法子把壳换来换去,借来借去,炒来炒去,这就难怪炒壳现象屡禁不止,反过来也不能不影响到发新的正常化。在某种意义上,发新打壳,不妨可以说也是IPO的质量辩证法。

  促进IPO常态化,从投资理念和市场风气来说,至少可以防止次新股因“饥饿营销”而产生的过度炒作泡沫。当前,一些新股尤其是经过包装而上市的中小盘股,很容易被市场炒作推高股价,再通过高转送稀释股价,最终以清仓减持的方式,疯狂地进行惨烈无比的“劫贫济富”。对此,一味地去责怪投资者的贪婪是没有道理的。惟有通过增加IPO数量,不仅从根本上抑制次新股泡沫的产生,也使投资者有可能更多地将自己的投资目光转移到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和发掘上来。这对于市场来说,不是抽血,而是让市场恢复理性的必要手段。

  当然,促进IPO常态化,不仅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遏制投机套现性的大股东减持,打击市场操纵行为,更离不开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尽管加快IPO节奏,目前未必需要理解为与注册制接轨,但股市融资功能的恢复,也是“稳中有进”的需要,为未来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今年是一个融资市了
  ■健中观潮
  去年的股市真是一个融资者笑不动的市场,下列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

  去年,沪深股市IPO和再融资规模合计达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IPO为1600亿元左右,而以定向增发为主要方式的再融资超过1万亿,再融资规模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去年,IPO家数和融资额创近五年来新高。

  要知道,去年上证指数从年头的3500多点跌到年尾的3100点左右,大盘打了88折,可股市圈钱还是乐此不疲,这股市真有点:人傻、钱多、速来。还有比这些词更确切地描述吗?

  现在的圈钱者基本都沿袭着这样的路径:新股发行做小股本、按22倍市盈率发行、尽管IPO圈钱不多但占个先、上市后炒高股价、高价定向增发大笔圈钱、推出高比例送转、潜伏的大股东胜利大逃亡。通过这样的路径,资本玩家完成了“创业”,完成了资本的“爆米花效应”。去年超过1万亿的再融资怎么来的?就是按照这样的路径而来。

  今年监管层对A股再融资的监管基调已经渐渐清晰,也就是将更加严格审核再融资,特别是将重点监管重组上市(借壳)、跨界收购与高溢价收购,将引导更多资金转向IPO市场,新上市企业数量有望快速增长。这个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公众,今年IPO数量会增加,再融资会压缩,也就是将现有的圈钱路径改变了,那对整个新股板块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笔者以为,最终新股的收益将大大降低,理由是:
  第一,新股数量增加,炒作者顾此失彼、无心恋战导致新股定位价逐级走低。新股上市后的定位还是要靠市场的炒作者来拨动股价的,现在那么多新股扑面而来,数量多到连新股名字都记不住,炒作者忙不过来,跟风者纷纷撤离,这新股价格就弄不高,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第二,再融资大大缩水了,大笔圈钱的路径堵住了,炒高股价的路径也断了。IPO是公司小笔融资但抢了一个资本市场的位置,关键在于后面通过增发的大笔再融资,此路不通了,就难以炒高股价,这实际上是新股收益大大下降的最关键的因素。

  第三,为上市公司再融资输血龙头拧紧,势必影响公司资本游戏,也使新股定位将不断降低。再融资的一大功能就是高价定向增发新股,这将给公司直接带来每股净资产和资本公积金增厚,如今这个龙头拧紧了,那这些新上市公司还有戏吗?现在的新公司中本身就没多少优秀杰出的公司,排着队都是嗷嗷待哺来圈钱的,只有圈到了大笔的钱,公司才能活下去、才能编故事,万一成功了英雄就不问出处了,那些折戟IPO没圈到钱的公司,一个个都趴下了,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少见吗?

  新股收益逐级下降只是大趋势,这是由于IPO和再融资的基本面改变所决定的,当然新股收益的下降,是专做一级市场申购者的一大损失,但反过来讲,未来的市场中那些新股还是有机会的,这个机会不是留给申购者了,而是未来的新股炒作者。(金融投资报)



  水皮:贾跃亭一言搅动创业板 乐视一网能否容二虎
  摘要:有人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问题来了,缺钱是怎么造成的呢?主要还是贾跃亭的想法太大。因为生态化反这个东西,我们关注了乐视这么久的人,都搞不明白。我相信孙宏斌也未必就能真的彻底搞明白。无论如何,乐视的危机短期得到了化解,长期呢就看两个人能够互相容忍到什么程度,当然我们就乐观其成吧。

  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今天(1月20日)不愧是小年,整个盘面上处处红彤彤,年味十足,好久没有见过这个情景了。

  乐视今天功不可没,正是乐视的强势,带动了整个创业板的上涨,在上午10点50分,乐视涨到了今天最高点,东方财富网、暴风科技也跟着一起上攻,创出了创业板最大的反弹,乐视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上午收盘时涨幅7.79%,下午收盘时涨幅是3.2%,但是乐视的成交量巨大。

  乐视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反弹,跟贾跃亭和投资者沟通会上错误的评论有关,在沟通会上回答有关乐视股价能否到100元的问题时,贾跃亭直言不讳,一方面需要对包括孙宏斌在内的大股东尽到责任,另一方面,希望投资者能够尽快合力实现股价向100元靠近,按证监会的监管,这是犯忌讳的事情,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对自己的股价说三道四,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也有误导股价的嫌疑,所以第二天乐视被迫停牌,回应深交所的监管,贾跃亭也为自己的轻率道歉,但市场是听风就是雨,听到股价100元的传闻,就马上有了反应。我们对乐视这次的上涨更愿意理解为超跌反弹,而带动创业板的也是超跌反弹。

  实话实说,贾跃亭的人品还真不错。前面有中国好同学,现在有中国好老乡。同为山西老乡的孙宏斌掏了150个亿入股乐视,总算化解了乐视短期的融资风险。

  我们看这个新闻发布会两人的表情就能看出端倪来。最活跃的当然是融创中国的孙宏斌了,非常高兴。但我们回过头来看贾跃亭多多少少有点勉强,也有点落寞。

  孙宏斌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物。对于孙宏斌来讲,150亿投资乐视,注意这里面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他派出了很多的董事。如果乐视能够就此咸鱼翻身,那么对融创来讲就捡了个漏,因为毕竟乐视今后的市值是能够重新恢复的,但是如果不行就算了。

  说来说去贾跃亭是个要脸的人,乐视走到这一步并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乐视阶段性的失败,至少是经营上的失败。所以现在迎来了孙宏斌,孙宏斌是以一个新主人的姿态过来的,要让贾跃亭高兴起来也是非常难的事,当然总比一直停牌停下去要好。所以这个事情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结果,场面上多多少少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一般企业的并购很难进行下去,失败率在70%左右,原因就在于两个企业文化合并是很难的。虽然我们现在看乐视表面上是融资,并不是跟融创中国去合并,并不是完全的重组。但是有些条款我们并不清楚,孙宏斌是有条件的并购,而且对资金的使用是要完全监管的。

  那么正像业界所说的,乐视真的迎来了二股东。这个二股东并不仅仅是表现在所持的股份上,而是说孙宏斌的做事风格。他真正介入乐视之后,是要扮演大股东角色的。也就是说乐视从此有了两个大股东。而且话语权很难讲谁比谁更强,因为股权安排一定有此消彼长的一个过程。

  乐视还是缺钱,最缺钱的手机和最烧钱的汽车并没有在这次融资范围之内。一定程度上,贾跃亭也是减持自己的股份给了孙宏斌,减持部分的钱可能又会像以前那种做法给上市公司。反正这里边还有财务安排我们并不清楚。能确定的,乐视真的迎来了另外一位股东。所以二是表现在这个地方,乐视体系中出现了两个差不多势均力敌的股东。

  大家都知道,一山难容二虎,更何况这两头都是猛虎。贾跃亭是狂人,孙宏斌是强人,狂人跟强人的合作谁听谁的啊?如果战略对头又处在风口上,那么可能矛盾还会小一点。如果乐视碰巧撞上互联网泡沫,阶段性破灭怎么办?所以这个都是两说的。

  我们看今天开盘,股市上对乐视的反应还相对乐观一点,但是融创中国在香港的开盘就不怎么样了,在香港开盘暴跌百分之八点几,说明大家对此也是相对谨慎的。最终走势怎么样?资本市场会有一定的反应。

  从新闻发布会上我们也能够知道,这两个山西老乡以前也从来没见过面,因为乐视危机走到了一起,孙宏斌对乐视的了解也就两次报告,当然还有他下面公司的尽调。这个尽调是不是就掌握了乐视真正的命脉,其实也是很难说的。

  贾跃亭现在当然还是相对配合的,今后危机化解了会不会坚持自己的想法,那就更难说了。真正烧钱的其实是手机跟汽车。作为一个有梦想的人,贾跃亭的胸怀是非常大的,但是资金能力跟不上也是一个现实。

  有人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问题来了,缺钱是怎么造成的呢?主要还是贾跃亭的想法太大。因为生态化反这个东西,我们关注了乐视这么久的人,都搞不明白。我相信孙宏斌也未必就能真的彻底搞明白。无论如何,乐视的危机短期得到了化解,长期呢就看两个人能够互相容忍到什么程度,当然我们就乐观其成吧。(.华.夏.时.报 .水.皮)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