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IPO常态化,
不仅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打击市场操纵行为,更离不开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股市融资功能的恢复,也是“稳中有进”的需要,为注册制改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将发新股视为打击炒壳的妙方,话似偏激,但语糙理不糙,它至少从一个角度说明了IPO常态化的必要性。
我国A股市场动不动就来个IPO恐惧症。新股发得一多一频,就好像天快要坍下来似的,叫苦连天。其实,这与其说是打新炒新的资金量超过了市场的承受力所致,还不如说一向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炒壳炒差炒题材的资金运作计划不免受到挤压而已。
长期以来,我们的市场之所以投机炒作的风气越来越盛,甚至被吴敬琏老先生视之为赌场,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在计划发行的控制下成了难能可贵的稀缺资源。计划发行美其名曰考虑和照顾到了市场对新股发行量的承受力,殊不知,这种行政权力对新股发行的人为控制,不仅很容易被塞进利益意志的私货,而且,更重要的,越是壳资源成为难能可贵的稀缺资源,市场的投机炒作之风就越是容易兴风作浪。不正是由于早期股市的为国企脱困服务,才使我们今天的股市充斥着那么多的挥之难去的硬壳破壳和烂壳的吗?而正是由于有着壳资源的存在,任何一点可资炒作的题材和机会,都有可能成为燃起一场熊熊大火的火星,或掀起一次倒海翻江巨澜的海啸。说到底,其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其实,古人就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上讲,经济的发展衍生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依仗经济的发展,二者相生相随的唯物辩证关系无可非议,至今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至理名言。
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离不开IPO。正如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最近所指出的那样:目前A股市场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是很不到位。这也就是说,促进IPO常态化,不仅是对实体经济最大的和最好的支持,而且,对于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和股市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乃至投资理念的拨乱反正,无疑也是一个深刻的根本性改革。
促进IPO常态化,有利于逐步消除IPO堰塞湖,也有利于较好地解决由于IPO门槛而再融资门槛低所造成的大出血。有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再融资在A股融资总额中的平均占比高达九成以上。不乏一些上市公司把“市值管理”当噱头,用增发得来的新钱还旧账,或扔到了投机性炒作的无底洞里,这不仅严重违背了其原来的承诺,也败坏了市场融资功能的信誉。而纠正这种轻IPO重再融资的不正常偏向,正是市场融资功能的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内在需要。
促进IPO常态化,也是从根本上消除壳资源的炒作预期,顺利推行退市制度的一个前提条件。“发新”与“打壳”,一个讲的是量,一个讲的是质。新股一多,不管什么样的硬壳,也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么因为稀缺而显得值钱了,破壳烂壳当然也就更炒作不起来了;反之,如果退市制度不到位,该退的不退,反而还总是可以变着法子把壳换来换去,借来借去,炒来炒去,这就难怪炒壳现象屡禁不止,反过来也不能不影响到发新的正常化。在某种意义上,发新打壳,不妨可以说也是IPO的质量辩证法。
促进IPO常态化,从投资理念和市场风气来说,至少可以防止次新股因“饥饿营销”而产生的过度炒作泡沫。当前,一些新股尤其是经过包装而上市的中小盘股,很容易被市场炒作推高股价,再通过高转送稀释股价,最终以清仓减持的方式,疯狂地进行惨烈无比的“劫贫济富”。对此,一味地去责怪投资者的贪婪是没有道理的。惟有通过增加IPO数量,不仅从根本上抑制次新股泡沫的产生,也使投资者有可能更多地将自己的投资目光转移到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和发掘上来。这对于市场来说,不是抽血,而是让市场恢复理性的必要手段。
当然,促进IPO常态化,不仅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遏制投机套现性的大股东减持,打击市场操纵行为,更离不开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尽管加快IPO节奏,目前未必需要理解为与注册制接轨,但股市融资功能的恢复,也是“稳中有进”的需要,为未来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