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注册制的IPO究竟可不可怕,对市场影响几何,让我们以数据说话。
中国结算18日公布12月月报显示,截至12月末,持有流通市值在500-1000万自然人的数量为97822人,环比减少5481人,持有流通市值在1000万-1亿元的自然人数量58,960人,环比减少3200人;持有流通市值在1亿以上的的自然人数量4,680人,环比减少111人。
不仅仅是中国投资者离场,对中国股市未来走势不看好,1月18日消息,中国央行网站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12月底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金融资产包括:股票6491.85亿元、债券8526.24亿元、贷款6164.35亿元、存款9154.73亿元;根据央行数据计算显示,12月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债券净增约179亿元;持有股票净减约601亿元。
从数据可以看出,大户在12月份大幅减少,其中有股市大跌市值缩小的因素,但也有大户卖出持股离场的因素,究竟缘何要离场,是不是不看好后市,因和不看好后市,值得我们探究,因为大户是中国股市的中坚力量,一个大户抵得上几十上百乃至上千个中小散户的资金量,离场意味着大量资金会离开股市,意味着股市会继续调整。外资机构作为重要机构力量缘何股票缩水是不是有减仓规避风险的因素,是不是存在看空中国的因素。
12月份,中国宏观经济与11月份相比出现明显的好转,作为股市上涨的基石宏观经济好转应该能够提振投资者的信心,让更多大户进入中国股市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也是很给力,不断注入流动性维持货币的稳健中性,各档利率有所下降,流动性无虞应该让中国股市更具吸引力,让更多资金回流股市,大户也不例外。证监会加码地方交易所监管打击非法交易,央行加码比特币监管防止资金恶意投机炒作,地产行业已经适度降温,资金有流出迹象,中国股市经历大跌以后很多专家认为是少有价值洼地,中国股市应该对大资金富有魅力,对外资有巨大吸引力。
因此从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角度、打击投机来看,中国股市应该稳健上涨,但是十分遗憾,12月份深成指下跌835.05点或者7.58%,上证综指下跌146.39点,下跌4.50%,创业板下跌220.99点或者下跌10.12%,中小板下跌429.87点或者下跌6.23%。原因何在?
市场把股市暴跌的元凶直接指向激进的IPO,每天三家的新股发行让市场不堪重负!央视财经也大声质问,每天三家IPO市场能支撑几天!这种指责有没有道理。
让我们先来看看官方媒体的声音,去年以来,随着新股发行常态化,堰塞湖“水位”逐渐降低,股票供给有所增加,但也由于近期行情变化引起一些讨论。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新股发行是源头活水,只有活水长流,才能得清渠如许。在经历2015年6月开始的股市异常波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监管层根据市场条件,新股发行略有提速,恢复股市投融资基本功能的同时,也为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笔者不反对IPO,但反对大跃进式扩容,反对不顾市场承受力的IPO,反对竭泽而渔的IPO,该媒体认为新股是源头活水,只有水长流,才得清渠如许,说得真好,真有道理,但前提是这个活水不能是洪水,所谓洪水犹如猛兽,洪水过处一片狼藉,因此IPO适度提速市场可以理解,也乐意接受,投资者高度欢迎,但如果适度IPO演化成竭泽而渔,演化成被投资者质疑为圈钱市,那性质就安全变了,会吓死宝宝,会吓跑投资者,尤其是大资金拥有者拥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拥有更多的人脉,拥有更多的投资标的,对未来判断也更准确,自然是抢先卖出股票,离开市场,转向其他投资领域,甚至通过各种渠道把资金转向国外,国外投资者也自然会适度撤离中国市场。
那么一个问题就是目前证监会的IPO节奏是不是合理,从每天三家新股节奏看,在世界股市都是罕见的,在中国股市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从融资规模来看,尽管不算很大,但是这是监管政策所致,故意压低新股发行价故意压缩融资规模,但这不能代表市场就因此减少资金需求,故意压低的价格上市以后股价依然会出现上涨,出现价值回归,因此市场需要的增量资金绝对要远高于募集资金总数,一般来说要超过一倍以上,因此单纯以融资规模不大来说明募集资金不大对市场冲击不大是不客观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即使不考虑股价上涨因素,16年2016年共有227家企业成功IPO,创近5年新高,融资规模大约1800亿元,而美国股市IPO是140余家,融资大约是245亿美元,比中国少一点,美国作为世界资金的集中地,对IPO承接力更强,新股发行应该更多,但反过来比中国还少,反衬中国16年融资是较为激进的,是不尽合理的,17年又如何,会不会适当减少,“普华永道预计指出,2017年全年A股IPO企业数量可能达到320家-350家左右,融资总金额达2200亿元-2500亿元,这样算下来,17年IPO比16年要增加50%左右。更有专家呼吁年内解决600多家新股堰塞湖,明年即报即审,实施注册制,这样的融资压力对市场的冲击可想而知,在重重压力之下,投资者选择避险离开不是没有道理。
金融界一篇文章认为,IPO常态化无可厚非,可以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可以让市场更加理性,但IPO常态化需要适度,新股发行不能搞大跃进式的新股超发,相比于过去的IPO发行节奏,目前可称为“新股超发”,而市场专家认为是类注册制,或者是实施事实上的注册制,(其负面坐用不可低估,笔者注),注册制作为一种崭新的发行方式,新股稀缺性丧失和供求关系的变化,极易导致二级市场的价值重估,处理不好就会带来估值体系的崩溃。注册制应尊重二级市场普通投资者利益,正视A股长期历史形成的估值结构不合理问题,应该给注册制或者“事实上的注册制”设置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以改革红利和业绩增长化解A股部分公司的较高估值,以公平方式补偿普通投资者利益,绝不能以休克疗法推进“事实上的注册制”改革。
笔者是认可这种观点的,但要说明的是高科技新技术新形态的成长股很难用静态市盈率来判断投资价值的合理性,滴滴打车、特斯拉和京东这些公司较长时间都没有盈利,但是其股价是很高的,有的甚至超过1000元,又该如何来解释国外成熟市场投资者的定价能力,是不是应该用恶炒投机来判断,因此创业板的高估值不能简单得用黑五类泡沫之类的词,而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容忍和宽容,毕竟其成长性要远高于银行煤炭和基建类公司,中国经济转型也要依靠新技术新形态,如果处理不好IPO节奏的话,中国股市再度下跌概率十分之大,会导致更多大户离场,更多中小投资者离场,09年伪市场化改革的三年圈钱年代让多少投资者伤心欲绝,纷纷以销户的方式决然离开股市,导致中国股市投融资功能丧失殆尽,中国政府动用了多少资源才让投资者回流股市,历史悲剧绝对不能再次重演,科学合理安排IPO节奏已经是当务之急。
12月份3000千大户离场股市给IPO大扩容敲起了警钟!外国投资者持股巨大缩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管理层岂能漠视。某些专家更不要信口开河误导管理层,不要伤害投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