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越龙山或再提价
本刊特约作者 方烈/文
黄酒行业集中度在加强,竞争环境有所改善,产品提价也就顺理成章,提价效益或许在2016年四季度陆续体现。不过,古越龙山极有可能在一季度再次提价。
对比白酒、啤酒,黄酒亦不乏亮点,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替代白酒的逻辑,似乎十年前就在讲了,但十年后看到的似乎是被替代而不是替代。甚至就连产品提价,也被淹没在白酒涨价大潮之中,被市场忽略。
说到黄酒复兴,价格上涨,不妨看看过去15年间相关产品价格变动情况:初略推算,古越龙山(600059.SH)出厂价仅仅上涨了44.5%(根据古越龙山2000年和2015年年报相关财务数据推算),相比贵州茅台(600519.SH)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其毛利率则从2000年的45.78%降至2015年的34.52%,连成本上涨都覆盖不了。
所以,黄酒想说涨价,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什么原因导致黄酒行业如此窘境?我琢磨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小众市场,《中国糖酒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江浙沪占了黄酒产量的71.9%;二是行业集中度太低,前三名古越龙山(含女儿红)、会稽山(601579.SH)、塔牌占比大约30%;三是口感差异不显著。
上述原因中,后两条导致产品涨价难,当年古越龙山曾尝试涨价,但因行业其他公司未跟进而失败。而口感差异不明显,除了少数应酬,消费者往往只选便宜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绍兴市或者浙江省政府对黄酒重视不够,黄酒乃绍兴的名片,但绍兴市政府对黄酒的包装宣传工作的确乏善可陈。
最后一个原因,可能是机制。行业第二的会稽山就是民营控股,亦未见得比古越龙山好多少,而一线白酒则大多是国企,茅台连股权激励也没有。
然而,会稽山两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或许预示行业开始有些变化,哪怕很细微。公司先是宣布2016年内第二次提价,紧接着是收购塔牌集团14.78%股权。
在古越龙山收购女儿红之后,会稽山此举,表明行业开始趋于集中。接下来,提价就容易多了。
与同炒“行业集中度”的啤酒逻辑略有不同,啤酒是因为销售费用率高,行业集中度提升可以大幅度降低销售费用,进而提升净利润率(啤酒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率仅3%),而黄酒则是集中度提升可以实现产品提价,对于10%左右的净利润率来说,提价弹性不算小,毕竟黄酒企业的税收负担不足同档次白酒、葡萄酒的十分之一(引自会稽山招股说明书),提价大部分将体现为所得税前净利润。
作为黄酒第一品牌,古越龙山原酒库存高达25万吨,具体评估有些难度,其价值据称达300亿元甚至更多。黄酒和酱香白酒一样,越久越香,越老越值钱。
公司在2016年第二季度集中披露三次提价信息,两次古越龙山、一次女儿红,然而提价却未反映到财报里:第三季度单季毛利率就不升反降,仅为31.56%,同比(34.79%)环比(34.74%)均下滑。
对此异常现象,我估计是公司已经提前通知经销商即将涨价,经销商在涨价前集中打款提货所致,这点从销售收入和现金流量可以看出来,尽管2015年第二季度销售收入基数较高(同比增长15.92%),但2016年第二季度仍然取得29.86%的高增长!且单季“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这一指标同比增幅亦高达57.35%!由于年份越高,毛利率越高,涨价幅度也越大(公告披露),经销商提前打款提货的显然多为毛利率较高的产品,因而在第三季度,厂家尽管提价,但发的货则多为毛利率较低的产品,造成三季度单季不但毛利率下滑,而且销售收入同比增幅也较一二季度大幅下降。照此推测,提价影响或在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陆续有些体现。
古越龙山在2017年一季度可能再度提价。原料上涨固然是涨价主因,但和白酒一样,基本面见底反弹、与会稽山达成默契等亦是重要因素。除了女儿红提价公告有提及“原辅料、人工上涨因素”之外,古越龙山2016年的两次提价都是“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公司产品的供求状况”,但要反映到财报业绩,就不如白酒企业涨价那样可以“立竿见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持有微量古越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