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李志林:扩容大跃进终于遭到市场报复
桂浩明:新股效应的正反两面
贺宛男:*ST黑豹:暴涨后会有几个跌停
郭施亮:提升股市投资功能才是多赢之举
应健中:556倍!发行市盈率创新高
叶国英:又要过年 持币还是持股
董登新:退市制度不应成为审批制的替罪羊
水皮杂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李志林:扩容大跃进终于遭到市场报复
去年底的最后一天,我发的文章题目是“2017年能搞扩容大跃进吗?”。没想到,新年后仅两周,由于继续搞中国股市历史上罕见的扩容大跃进(每天发3只新股,上市3只新股),终于遭到了市场的报复,与去年底的收盘指数相比,除上证指数因大盘股护盘,微涨0.29%外,深成指跌1.67%,中小板跌2.51%,创业板跌4.24%(跌破了1900点,创10多月新低)。个股更是大面积狂泻不止。
究其原因,1.6亿股民都知道,这是扩容大跃进惹的祸。连央视财经、《经济参考》,以及新华社旗下的多家媒体,都齐声谴责每天发3只新股的扩容大跃进,非常值得管理层深刻反省。
1、去年新股成功发行的五大环节出了问题。
去年股灾后的第二年,不仅成功发行了275只新股,而且自刘士余主席上任后,上证指数从2860点到年底3103点,涨幅8.5%,超过了GDP6.7%增幅。
于是,管理层以为,既然新股上市后的涨停数有那么多,表明市场不缺资金,欢迎新股发行上市。于是,新年伊始,就开足马力每天发3只新股,自以为今年上证指数也同样能够跑赢GDP。
但是,他们的算盘打错了!
去年之所以能够成功发行275只新股,主要是依赖于五个环节。
其一、将资金申购改为按市值配售新股,从而避免了资金的频繁搬家和股市的大幅波动。
其二、以低价发行新股,取代了市场化定价(高价),体现了放水养鱼、让利于民的原则。
其三、全年平均每天发行1.2只新股的扩容节奏,让市场尚能承受。
其四、新股上市后涨幅巨大,中签者获利丰厚。
其五、将二级市场筹码大量锁定。由于新股网上申购的条件是与20天内的平均市值挂钩,参加网下配售新股的C类机构、大户,也必须保证20天内拥有沪深股市市值分别为5000万和3000万,这就导致了二级市场的筹码大量被锁定,抛盘明显减少,换手率降低,股市稳中有涨。
但是,今年元旦后,上述5个环节中,除第一、第二个环节没有变化,第三个环节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去年平均每天发行1.2只新股,骤增到每天发3只新股,市场不堪承受。
第四个环节也随之变化,新股上市后涨停板数明显减少。如景旺电子,4800万小盘,2015年业绩1.17元,2016年三季报1元,但第4个涨停板、仅30几倍市盈率就被打开,次日继续下跌。再如,步长制药、浙江仙台等几十只新股定位都是30几倍市盈率,这不仅大幅降低了市场对新股获利的期望值,而且因比价效应,颠覆了A股二级市场的估值体系,很容易造成二级市场大批股票股价的崩塌。创业板连创新低,就是十分令人可怕的不祥之兆。
第五个环节的变化更大。以参加网下申购的C类机构大户来说,上万人仅能分到2.6%的网下新股配售份额(A类和B类分配比例是77.4%和20%),配售到新股的股数,也由早先的几万股、几千股,变成了区区一二百股。随着新股收益的大幅降低和二级市场的向下调整,其被锁定的5000万和3千万市值的损失,不知比新股的收益要多多少倍,实在是得不偿失。于是,近期C类机构大户纷纷放弃市值配售新股,开始将锁定市值抛售了之,退出这种输钱的游戏。
此行为一旦成风,那么,这几万亿的锁定筹码反手做空,将对市场造成极大的杀伤力。
本周,明明上述第三、第四、第五环节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危机,但管理层却闭目塞听,或视而不见,仍在一意孤行地每天发3只新股。若不及时纠正,必会导致恶性循环,使2017年新股连去年的275只都休想发出去,管理层该醒醒了!
2、解决之道——扩容必须节奏有度、计划透明。
要克服扩容大跃进造成的股市低迷和恐慌,扭转暴跌不止的局面,关键在于管理层。
作为市场的管理者,加强股权融资,这是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大投资者都能理解。但是,加大股权融资也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把握好扩容的度,而不能好大喜功,不切实际地搞扩容大跃进。
比如,2016年发行新股275家,2017年可增加15%至20%,即320至330家。历史上扩容量最大的时段是,2015年6月5178点时,一月发两批28只新股,平均每天发1.4只,随后股市便遭倾覆。
不仅如此,管理层在新股发行时,应将年扩容计划透明化,以便各类投资者能根据供求关系做出各自的投资决策,而不至于盲目投资,被供求关系的突然恶化遭致重大损失。
一旦扩容计划透明了,市场各方都有了把握的准绳,反而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股市。管理层不能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当作对手,而应视为合作伙伴来对待,努力营造市场各方共赢的局面。
3、必须把保护投资者利益落实到行动上。
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管理层说,加强监管、打击违规是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此话固然没错,但是,人们从没听到管理层强调,要通过保持供求平衡,在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的同时,发挥股市的投资功能,来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
就以2016年来说,刘士余主席上任后,在大扩容的同时,上证指数确实涨了8.5%,使他引以为豪。但是,对深成指仅涨了0.14%、创业板跌了11.27%,以及去年全年四大指数分别跌了12.32%、19.65%、15%、27.7%,满市场投资者都是严重亏损的情况,却闭口不谈。
又如,管理层只说去年核发了275只新股,仅融资1817亿,扩容数量并不多,便以为今年可以加码,市场不会有问题。殊不知,去年扩容更大的一头是再融资1.45万亿,并有1145家上市公司的大小非减持了197.4亿股,抽走资金3030.43亿元。还有210名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了22.25亿股,抽走资金1393亿元,平均每人抽走6.63亿元。
而广大投资者的结局又是如何呢?有媒体说,2017年平均每位投资者亏损仅2.2万元,其实不对!2016年市值比上年缩水2.33万亿,加上1817亿元的新股上市后涨3倍所增加的市值,和1.45万亿的再融资的市值,实际缩水4.32万亿,除以5046万持有股票的账户,平均每位投资者亏损8.56万元。
遗憾的是,广大投资者去年年终面对资金卡都一声叹息,却从未听到管理层对股灾后的第二年市场的普遍亏损表示遗憾和惋惜。
如果只考虑一级市场上市公司的利益,而无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继续搞扩容大跃进,那么,有朝一日,同样会造成新的股灾,形成新的金融风险,新股总有发不出去的那一天。
4、低迷股市的希望在哪里?
希望之一:管理层能提前告知今年新股扩容的计划;希望之二:养老金能尽快更多地进入A股市场。希望之三:国资改革能为广大投资者带来红利。
现在正是一年一度最难熬的“冬播”阶段,人们务必要有耐心,抓紧调仓换股。只要选对了市场,选对了板块,选对了个股,经得起机构在大盘和个股上施展的“挖坑”和折磨术,学会忍耐术,等待新增资金进场,等待国改题材不断兑现,等待节后春生行情的到来,才能跑赢大盘。
核心观点再强调一遍:强烈希望管理层能尽快改变每天发3只新股的做法,先降为每天发1.5至2只新股,以稳住人心。否则,当投资者不再锁定市值参加新股申购,曲终人散时,哪怕你有几百亿养老金入市,也将成为扩容大跃进的牺牲品,国家队的2万亿资金也将万劫不复!(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
桂浩明:新股效应的正反两面
■申万宏源证券
自前年年底开始,新股发行规则改为无保证金的市值配售,并且根据投资者的性质及资产规模,设计了网上网下两种配售模式。投资者只有持有一定数量的二级市场股票,才有机会参与一级市场的配售。有人戏称这种模式是“买股票、送彩票”。
尽管对这种模式市场上是有争议的,但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还是产生了相应的正面作用。举例来说,因为获得新股配售后往往有很高的收益,这样就驱使部分投资者为获得配售而进入二级市场买入股票。特别是如果要网下配售的话,至少需要1000万元以上的股票市值,这样就令部分投资者为获得网下配售的资格而加大买入二级市场股票的力度,同时也会使得部分投资者为维持足够的市值,而不愿轻易地卖出二级市场股票。如此一来,也就使得股票的锁定性得到了提高,这对于稳定市场是有积极作用的。去年绝大部分时间中,沪深股市的运行是相当平稳的,这里固然有很多原因,而以市值配售方式发行新股,无疑在其中起到了正面作用。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来,情况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因为新股发行速度越来越快,在去年年初每周约两、三只,而现在是每天三、四只。新股一多,供应充分,炒新资金应接不暇,导致新股上市后的涨幅明显收窄。这样一来,炒新资金难以作为,开始选择退场,市场相对也就变得冷清了不少。其次,一些承销商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不断抬高对网下申购新股的市值要求,最多的已经调到6000万元。市值要求的高企,必然导致部分投资者只能退出网下申购的行列,而即便有足够市值,也因为市值基数大而导致以此计算的收益率大幅度下降。有人推断,以目前新股上市后的平均升幅以及中签率而论,参与网下申购的收益与市场融资成本已经相差无几。也就意味着,通过网下配售新股而“暴富”的神话正在逐渐破灭。而问题还在于,当网下配售新股这种模式对客户的吸引力下降以后,很可能出现的现象就是有部分投资者不再参与,于是很自然的它就会在二级市场卖出相应的股票,这样做的人多了,就会导致原先被基本锁定的股票出现松动,这就有可能对市场的稳定带来某种冲击。
客观而言,市值配售新股这种模式,本身并不是真正市场化的。作为一种过渡做法,它在当今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主要是能够在基本维持市场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发行新股。但是,发行新股终究是要在市场上吸纳资金,当这种吸纳超过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应该说,“买股票、送彩票”这种模式,在平滑新股发行对市场的冲击,特别是淡化投资者对于新股高速发行的恐惧心理上,的确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凡事皆有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情况就可能会发生变化。
作为股票市场基本功能的体现,新股发行是必要的。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角度出发,适当多发一些新股也无可厚非。至于采取特殊的发行方式,让二级市场股票在申购新股的投资者手中沉淀下来,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但问题在于,如果一味地提高新股发行速度,以至于供求关系严重失衡,那么就会影响到市场的稳定,而此时原先那种曾经对稳定产生过正面作用的因素,此时很可能会因此走向反面。(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ST黑豹:暴涨后会有几个跌停?
复牌后,连续拉出
18个涨停板的*ST黑豹,在1月13日为什么突然跌停?主因可能出自1月11日晚公司发布的一则公告(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核查结果暨复牌公告),次因则是宏观监管环境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从12月11日复牌后的*ST黑豹(600760),1月13日突然巨量跌停,且换手率高达25.31%,据笔者统计,这可能创下黑豹1996年10月上市以来换手率之最!
*ST黑豹13日为什么突然跌停?主因可能出自1月11日晚公司的一则公告(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核查结果暨复牌公告),次因则是宏观监管环境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先说那份公告(包括最近的几份),主要预示了哪些风险。
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其实是两年加3个季度,2014年亏14065.6万元、2015年亏22079.59万元,2016年前三季亏1737万元,尚未发布业绩预告)。
为保持2016年不再亏损(保壳),*ST黑豹紧急拿出了溢价出售资产的财技:
一是将一家名叫“上航特”的控股子公司转让他人,上航特净资产账面值-733.26 万元,评估值为3618.66万元,评估增值为4351.92万元,增值率为593.50%。经协商,确定上航特66.61%的股权转让价格为2410.39 万元。
二是将另一家“安徽开乐工厂”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出售他人,开乐账面值6309.43万元,评估值14007.25万元,评估增值率122.00%。经各方协商,确定出让价14007.25万元。
三是除上述两块资产或股权外,去年12个月内累计出售资产161375.35万元,占上市公司2015年末资产总额255000.46 万元的63.28%,超过50%。完全符合《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可是,公司却说,上述第一和第二项仅属于关联交易(当然是关联,要不谁肯出如此高价),无需经股东大会审议,当然更无需交证监会审核。
毫无疑问,如此烂资产贵卖,从财务数据上肯定可以扭亏为盈,摘帽并保壳,但如此做法符合三公原则吗?
再来看看*ST黑豹与北汽黑豹是什么关系。
据*ST黑豹公告,2016年2月26日,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对参股子公司北汽黑豹(威海)汽车有限公司增资的议案》,增资后北汽黑豹注册资本变更为64299.16万元,公司持有其42.63%股权。也就是说,北汽黑豹并非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公司也承认,仅为参股子公司,其中公司高管王志刚(总经理)、朱清海(财务负责人)、严楠(董秘)为北汽黑豹董事。
就是这样一家参股公司,注资不久,*ST黑豹就在3 月份提供了一笔5000万元的财务资助,到期日为2017年1月7日;到了今年1月7日,后者根本无钱归还,又不得不采用种种办法为这笔5000万的借款展期。而截止2016年9月30日,北汽黑豹净资产已减至50096万元,比2月份注资时减少1亿多元,净利润-1964万元。已经濒临绝境的*ST黑豹,为什么还要为这样一家烂公司注资并频频借款呢?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家参股公司与这几位主要高管有什么特殊关系?
事实上,对于*ST黑豹来说,更严重的是那笔高达73亿元的重大资产重组。
去年8月26日,*ST黑豹股票因重大事项停牌,之后公布的方案称,将以8.04 元/股的价格,向最终控制人中航工业等发行90931.44亿股,收购沈飞集团全部资产,预估值共731088.74亿元;而沈飞集团2015年度经审计的净资产额为39347.78 万元,评估升值1倍;更让人吃惊的是,截至2016年8月31日,沈飞集团未分配利润为-18.98亿元。笔者怎么也无法理解的是,一个还有近20亿元大窟窿的企业,居然要我们的上市公司花70多亿去收购!如此方案出来后居然还能接连18个涨停板!仅仅是到了1月11日,*ST黑豹提示风险说,由于有-18多亿未分配利润,可能没法进行现金分红(仅仅是分红的问题吗?)
不仅如此,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同时,*ST黑豹还要定增募集配套资金16.68亿元,参加发行购资产和配套资金的除了大股东中航工业,都是一些大央企,包括人称坏账银行的华融资产、中航机电等等。想想看,照现在20多元的价格,人家才8.04/股的价格买进,那些追涨的大户主力和中小股民,笑到最后的到底是谁?
还有管理层的政策,对借壳和重组的从严监管。日前有报道说:除了实际控制人变更等标准外,未来主营收入和利润若主要来自于重组标的,也可能会归于借壳上市。按今年的新标准,沈飞算不算借*ST黑豹之壳上市?实在不好说。更何况,当年沈飞借壳成飞集成就快成功了,结果临门一脚打偏,股价从78元飞流直下至25元……
*ST黑豹的未来走势如何,投资人自己作判断吧!(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提升股市投资功能才是多赢之举
中国股市融资过猛,
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股市运行重心的下移,也是新增流动性抵御不住抽血压力的真实写照。只有提升股市投资功能,才能够为股市融资功能更好地服务,才是多赢之举。
中国股市多年来屡获“熊冠全球”的称号,股市长期处于熊长牛短的格局,也让投资者未能从市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与此同时,“重融资轻回报”以及“上市难退市更难”的现象,更是长期以来中国股市的真实写照,而这也恰恰强化了股市“熊长牛短”的特征。
2016年,可以称得上“史上第一融资年”,全年累计超过1.6万亿的融资规模,也出乎了市场的预期。
虽然自2016年以来,中国股市开启了IPO新规模式,即取消了预缴款申购,减缓了新股对存量资金的分流压力,但IPO融资与再融资规模的叠加,却是一个庞大的融资数字。与此同时,进入2016年下半年,随着股市IPO发行节奏的提速,也逐渐从原来一个月核发两批,演变为一周核发一批,而月均筹资规模高达200亿元以上。时至今日,中国股市基本上在每个交易日有3家新股可申购,而这一发行节奏也是出乎市场的预期。
有观点认为,在现有IPO新规之下,多发新股对股市冲击力不大,而当下市场的首要任务,则需要尽快为IPO堰塞湖泄洪。
对此,笔者认为,IPO新规确实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减缓新股对股市资金的分流压力,适度的IPO发行节奏并不会对股市存量资金构成太多的分流影响。但是,发行节奏骤然提速,则冲击力也将会随之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IPO过快发行,其对市场的冲击影响不仅仅在其发行上市的过程,随之而至的,还有密集的限售股解禁、高管减持套现乃至再融资压力。由此一来,随着A股上市公司家数突破3000家,庞大的限售股解禁压力、密集的减持套现以及再融资需求的水涨船高,都会给市场带来长期性的冲击。
时至今日,随着IPO发行节奏的加快,A股IPO堰塞湖问题得到了快速地泄洪。与此同时,在股市扶贫的背景下,不少企业也打着扶贫的旗号,先后更改注册地址,试图获得IPO的绿色通道。而在股市上市通道有所拓宽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能够完成上市目标。
企业成功上市,企业身价得以大幅提升,而上市公司大股东以及高管也可以轻松一夜暴富。然而,在巨大的财富诱惑下,他们拥有极其低廉的成本优势,也开始着手减持套现。更有甚者,为了规避减持套现的政策约束,提前做好辞职准备,满足其提前减持套现的目的。随着这一现象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脱实向虚”的风险。“中小企业多,融资渠道少”,这确实是国内市场的一大真实写照。但对于财富资金最为聚集的股票市场,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一旦企业成功上市,就意味着身价大增,这远比老老实实做实业赚钱来得轻松,而当市场减持套现潮持续涌现,实际上也对市场构成了持续性的冲击。
从本质上分析,股市本身属于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场所。然而,当一部分群体在股市中实现一夜暴富的同时,实际上意味着另一部分投资者的财富会受到冲击。
中国股市融资过猛,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股市运行重心的下移,也是新增流动性抵御不住抽血压力的真实写照。显然,此时此刻确实需要正视中国股市融资过猛的问题,且需要对股市IPO发行节奏进行适时适度的调节;同时,仍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提升再融资审核门槛,降低再融资的规模。除此以外,针对接连不断的减持套现事件,也需要制定针对性政策给予约束,尽可能降低其对市场的冲击压力,要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摆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融资功能固然重要,但投资功能也不应该掉以轻心。只有持续提升股市投资功能,才能够为股市融资功能实现更好的服务,而这也是均衡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形成多赢格局,才有利于中国股市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556倍!发行市盈率创新高
■健中观潮
新年伊始,扑面而来的是新股的加速,周周批、天天发,新股多得已经来不及记住公司的名称,市场充满着一个个陌生的脸。
首先是新股发行的速度加快。自从去年初新股按市值配售之后,去年上半年是一天发一家,一周发五家,去年下半年开始一天发两家,到去年11月份,出现一天发三家,本周一共发了15家。其次,稍大的盘子出现,本周中国银河和白银有色都是发6亿股以上。再次,出现了超高市盈率发行,原定本周五发行、由于超高发行市盈率的白银有色推迟到了2月3日发行,其发行市盈率高达556倍,创历史最高纪录,可发行价几乎创历史新低,发行价只有1.78元,业绩如此之差的公司都来圈钱了。如果今年每周按这样的节奏发行,今年差不多可以消化掉正在排队、嗷嗷待哺的700多家公司。
问题是如此快节奏的发行,市场的承受能力会如何?
一个明显的感觉是,新股上市后的涨停板大大减少了,带来直接的影响就是新股收益大大降低。新股中原证券,尽管中签率如同彩票,网上申购中一签收益只有5000元。尽管现在新股还没有出现跌破发行价的情况,但有些新股离发行价已经很近了,比如上海银行,现在的股价跌到了上市第一个44%的涨停板一半的位置,这样的局面隐含着市场的风险。
从道理上讲,新股收益下降,但新股数量增加,从资金的总投资回报来讲,收益差不多的,但由于现在新股申购者的结构与以前不一样了,这会带来新的问题。现在实行了市值申购之后,网上申购者面对万分之几的中签率,都发挥“愚公移山”精神,反正所需股票市值也不大,每天都弄着玩玩,万一中签了就当外快。关键是庞大的网下申购者,其新股收益影响着其持股的信心。
如今的网下申购的实际功能与当初的设计已经背道而驰了。原来的网下申购是为了机构们的发行询价,后来为了市场的公平,引入了个人高净值投资者的介入,再后来实行了22倍发行市盈率以及不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的定价原则,询价变得没有意义,但个人参与网下申购已经成了常态,开始的门槛是1000万净值,后来提高到1000万股票市值,由于参与者众多,现在已经提高到5000万股票市值,如果沪深两市都做,那就需要1亿元股票市值。参与网下申购的大户基本上都是稳健的投资者,追求确定性收益,现在问题来了,新股越发越多,收益越来越低,这批大户有相当部分靠融资才能凑足这个市值,网下申购的市值将形成堰塞湖效应。如果新股停下来,就没有必要融资也没有保留那么多市值,这个抛压会很厉害;加速发行,配售的股票可能多了,但收益下降了,如果出现破发,这些大户们也没有必要保留那么多市值,持有5000万股票市值,这是西瓜、是大头,而配售的新股是芝麻、是小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是件不划算的事,手中股票一跌,一月新股白中,这种状态是市场的结构性缺陷,这个缺陷不改,这市场就有得折腾了。(金融投资报)
叶国英:又要过年 持币还是持股?
■一叶知秋
当人们撕下2016年最后一张日历时,就立刻想到春节临近了。在冬至之后,公历的元月便是农历的腊月,掐指一算,“九九”消寒的日子尚需八十一天。而今年的春节恰逢“三九”、“四九”的严寒。好在“冬至”之日又雨又暖,所以过年的天气将是个干冷的日子。人们之所以比以往更关注天气和日期,那是因为,这是中华儿女的“归期”。四海的游子,离别的亲人,均开始期盼,盼回家、盼回归。因为那里有血浓于水的亲人,那里有气息相通的父老乡亲。“归心似箭”呵,有什么比亲人团聚更令人向往呢?
过年了,当今社会最先发出过年信号的,便是购买车票。成千上万的民工兄弟为了了却一年的思念,为了将辛苦一年的薪水为父母、为子女去添衣加被,去添砖加瓦、去告慰抚恤。浩浩荡荡的游子开始为购票筹划,为购票奔忙,“网上预订”、“抢票软件”、“秒杀”、“12306”网站、“暴力解码”等等,互联网将他们逼成了“网络高手”;人满为患的“代售点”、“车站窗口”,忙音不断的电话专线,乃至浑水摸鱼的“黄牛”、“内鬼”,维护治安的“警察”、“保安”全成了过年的一道风景线。
过年了,“互联网”时代的单身“白领”、“蓝领”、“金领”们开始考虑“相亲”问题,开始思谋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于是便产生了“租女友”、“租男友”回家的现象,“以假乱真”也好、“以假成真”也好,全成了电视剧的男女主角。“丁克”族的年青夫妻也开始商量应付双方父母的办法,什么“借腹生子”、什么“体外受精”、什么“专治不孕不育的秘方”等等,全成了家人的私密隐情。而所有这些全是过年让人们暂时舍弃了工作、名利的拖累而回归于人类繁衍生息的本性。
过年了,比大红灯笼更先挂出来的是腌制的腊肉,黄里透红的色泽,肥而不腻的滋味,令人望之垂涎。更有那酱鸡、酱鸭、风鹅和那长条的鳗鱼鲞。过年了,家家需要“掸尘”,里里外外、角角落落都要仔仔细细地打扫一番。无论是土窝、草屋,都是属于自己与家人遮风避雨、相濡以沫、抚慰心灵、尽享天伦的宝地,所以“掸尘”是一种对“土地神”的敬重和感恩。老上海主要由广东人和宁波人组成,因此上海人过年多表现出广东与宁波的习俗。在我的记忆里,每逢过年,家里都会做好两样必备的年货,一是宁波汤圆,用早已洗净浸好的糯米,通过小石磨,磨成米浆,然后沥干压紧做成一块块洁白的水磨粉。然后再准备汤圆馅,则买来生猪油,与黑芝麻酥、白糖揉捏在一起。等待初一早晨,母亲就将一部分水磨粉捺成面团,在手中揉成小团团,然后用食指压出一凹洞,将猪油芝麻馅放入,再揉成一个带尖嘴的小圆球,小巧玲珑、赛如珍珠。当一碗热汤圆端上桌时,那袅袅的热气、那甜甜的汤水,在碎金般的挂花下浮动着晶莹剔透的糯米汤圆,那真是美的享受。当你拿起瓷勺,盛上汤圆,慢慢地浸润唇舌时,顿时会体味到一种柔滑细腻、入口即化的甜润。你会情不自禁地将“吃”提升至“品”。二是蛋饺,这是年夜饭上“八仙暖锅”中的必需品。做蛋饺前先将十几个鸡蛋打碎后调成蛋浆,再准备一碗肉馅和一小碟油,然后取一个长柄不锈钢圆勺,点上小火,便开始正式动手了。第一步,在汤勺中抹上一点油,将勺子在小火上加热后,放入一勺蛋浆,使其在圆勺中逐步凝结成蛋皮,再加上一小勺肉馅,然后将一半蛋皮合起来,在边上用筷子压一下,一只蛋饺就做成了,金黄而饱满,又透着蛋香与肉香,小巧玲珑最惹长辈与小儿喜爱。但做蛋饺可是慢工出细活,看似简单,恰需要耐心和细心,否则就会出现破损,从而有损蛋饺的品相。
过年了,对于股市中人又开始重复着“持股过年”还是“持币过年”的情节。在猴尾鸡续的近期,新股的加速发行、期货的即将开启,大盘走势的持续下跌,让股民大众期望“金鸡报晓”的热望一下冷了许多。尽管深深盼望着经历了“羊入虎口”的2015年股灾和“猴子捞月”的2016年横盘,在2017年能“一唱雄鸡天下白”,改变中国股市数年来熊冠全球的现状,但“闻鸡起舞”的辛劳,能否获得良好的机遇呢?实在有点茫然若失。据统计,自2016年11月29日上证指数3301点下跌以来,无论是买入次新股,还是追涨停板,无论是中长线投资还是短线操作,都套在一个笼子里相聚,因为,近2500只个股持续下跌,近1500只个股创新低,似乎蜗牛在横盘中迷途,继而步入漫漫熊途,被套的人已不再奢望“鸡犬升天”,只担忧切莫“鸡飞蛋打”。
过年了,我们既要面对“年年难过年年过”,又要相信不可能“年年过年过难年”。过年了,跳出股市,也许家的温暖将会抚平心的创伤和忧愁。(金融投资报)
董登新:退市制度不应成为审批制的替罪羊
■他山之石
垃圾股保壳、买壳、炒壳游戏猖獗,却美其名曰“并购重组”,这是怎样的一条产业链、生态链、利益链?为什么垃圾股死不退市?有人说,因为退市制度有问题!这样的回答当然是肤浅的。众所周知,因为上市难,所以退市更难,实际上,IPO审批制才是“退市难”的真正病因或祸根。
优胜劣汰是最基本的市场法则。在A股市场,垃圾股退市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既是垃圾股的痛苦煎熬,也是垃圾股的不体面、毫无尊严的表现。2001年2月23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亏损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这标志着A股退市制度的正式诞生。此前十年没有一家公司退市,2001—2007年间七年强制退市43家,年均退市6家。这是A股退市制度正常发挥功效的开始。不过,在随后九年(2008—2016)中,仅有6家公司强制退市,其中,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却没有一家公司强制退市,这是上市公司的进步,还是退市制度的倒退?
退市制度明确规定:凡是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将被“暂停上市”,并给予一年期的“死缓”机会。如果一年死缓期继续亏损,则必须退市;如果一年死缓期扭亏为盈,则可申请恢复上市。然而,在2008年至2012年这五年间,A股市场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大批超级垃圾股长期停牌却不退市,其中,有14家超级垃圾公司在已经连续三年亏损的基础上,停牌时间居然超过5年,甚至有3家公司停牌时间竟长达7年,这是公然违背退市法则的现象。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批超级垃圾股却居然都在2012年底、2013年初分两批,全部集中“恢复上市”,这是闻所未闻的怪事与荒诞。
有人说,垃圾股死不退市,主要是因为退市制度有缺陷、有问题。这一答案当然是错误的。事实上,A股退市制度经过四轮改革后,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退市制度之一。
既然退市制度如此先进、如此完善,那么,垃圾股为什么仍然会死不退市呢?其实,垃圾股退市之难,难于上青天,原因只有四个:
(1)地方政府不让企业退市。
因为IPO是政绩,是GDP,是税收,是就业。相反,退市则是不光彩的,它不仅要减GDP、减税收、减就业,而且还要减政绩分。地方政府当然不愿意本地公司退市,地方保护可不是闹着好玩的。
(2)股民不让垃圾股退市。如果垃圾股退市,参与暴炒垃圾股的股民就会找公司闹、找政府闹,或者干脆拉横幅找证监会或证交所闹,中国股民说了:企业上市是政府(证监会)审批的,现在要退市了,当然要由政府(证监会)来承担责任。
(3)上市公司自己不愿意退市。
上市是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最高目标或最后目标,被迫退市当然是心有不甘。上市公司变身退市公司,基本上就等同于宣判了该企业的死刑,即便不死,也可能是半死不活的下场。银行不再放贷,债券和股票融资也没有了,生存更困难。
(4)买壳企业不让垃圾股退市。
最后这一点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最后一条背书,前面三条全是白条、全是白搭,全不作数!正是因为IPO审批制太惊险、太惊难、太难熬,几乎没有多少企业能够耗得过三年排长队等待IPO审批,有时排队三年刚轮到你IPO过会,结果证监会突然宣布暂停IPO、关闭一级市场,然后企业要重整材料、重新排队,再来一次痛苦的煎熬。找“空壳”垃圾股,即便是很肮脏的“壳”,也会被视作一种珍贵的资源去争抢,只要能尽快实现“买壳上市”的目的,暂时付出的任何代价和损失都是可以弥补回来的。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先上市、后增发,最后再由股民自愿买单,这就是保壳、买壳、炒壳的生态链和利益链。
除此之外,IPO审批制还存在大量缺陷和弊端,我们不妨列举几条让大家开开眼界:
(1)不允许IPO节奏市场化。在IPO审批制下,监管层严格管制着IPO节奏,一年发行几只新股,或是一个月发行几只新股,甚至一周发行几只新股,投资者和市场没有话语权,都由监管层说了算,而且按计划安排。
(2)不允许IPO定价市场化。在IPO审批制下,无论牛市或熊市,监管者都会严格管制IPO定价水平,并且一刀切地规定:不论公司好坏,新股发行市盈率都不得超过23倍,于是,许多公司新股发行市盈率确定为22.99倍。
(3)不允许普通投资者申购新股。
在IPO审批制下,人为压低的新股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同类股票价格相差若干倍,监管者故意将这一差价留给了在二级市场上“战斗”着的投资者,凡是手中持有股票市值的投资者,才有资格按计划配额申购新股。
(4)所有新股上市必须连拉10个以上的涨停板,大部分次新股的市盈率必须一口气炒上两、三百倍。
由此可见,行政化的IPO审批制,不仅导致上市难、退市更难,垃圾股死不退市,而且更导致一、二级市场分割、撕裂、扭曲,它怂恿人们盲目打新、疯狂炒新。
针对IPO审批制的缺陷与恶果,如何对症下药,彻底根除癌细胞?唯一对策,就是推行IPO注册制。因为IPO注册制是市场化、法治化的集中体现,它是IPO审批制的唯一克星。2017年是人大授权注册制改革的最后一年,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尽快让IPO注册制落地、生根、实施。2017年,我们期待着IPO注册制的到来。(金融投资报)
水皮杂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说在情理之中是因为万科原来就是深圳的地方国资深特发控股的公司,引入央企华润也是因为王石的缘故,现在因缘际会,华润又把15%的股权转让回了深圳地方国资委,兜兜转转,万科又回到深圳地方政府的怀抱,正因应了那句话,哪里来的又回哪里去,其实,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说在意料之外是因为万科毕竟是一个上市公司,虽然业绩优秀,但是作为一个蓝筹是没有太多想象力的,所谓“瘦田没人耕,耕了有人争”,万科之所以有股权争夺这一说,姚振华之所以有机会扮演“野蛮人”,恒大之所以可以入场“搅局”,就是因为万科分散的股权和内部人控制的特殊结构。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混合制经济,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在市场化、法制化的格局下化解各方的纷争是非常让人头痛的事情,宝能和恒大的资金也是资金,不管是否杠杆,毕竟都是社会资本,厚此薄彼,于情于理于法都站不住,不过,和社会资本相比,央企和地方政府都是国有资本,老板都是一个,他们之间的协调成本理论上是可以最低的,尽管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这种沟通和协作成立的话也不会有万科之争;所以,最后万科之争由国资委出面和深圳市政府协商也是顺理成章的,看似简单粗暴,但是直接有效。
华润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讲责任不在别人,正在自己身上,不管是判断失误还是进退失措,总之一块肥肉、一台印钞机、一块优质资产就这样流失了,或许他们本来也不想要,只不过不想给现在的主人而已,400亿的收益算什么呢?华润可能是这场争夺战中唯一的输家,不是在利益上,而是在品牌上,在江湖地位上,在朝野口碑上。
宝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讲,责任也不在别人身上,正在自己身上, 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宝能太高调,太有恃无恐,太一意孤行,太不讲政治或者太不敏感,too young too simple,姚振华或许会觉得冤,没做违法的事,为什么把我当罪犯?潮汕商人最讲和气生财,姚老板身上的中庸去哪了?搞万科不过瘾,招格力去找死,古训是什么?“好男不跟女斗”,不知道见好就收,得便宜还卖乖,谁能保你?钜盛华也好,前海也好,姚老板动用的杠杆多少倍自己心里清楚,虽然一行三会各自为战留下了太多的市场监管空白,互相不但形不成合力而且掣肘,但这是管理层的事、体制的事,空子钻多了难免害人害己,现在的尴尬还不算最坏的结果,平稳落地算万幸。
恒大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讲,责任也不在别人,正在自己身上,但是这个结果或许正是许家印所期待的,恒大进场的目的一直是个问号,是救宝能、救险资、救市场,或者救什么人,还是或者根本就是打着自己的算盘,恒大现在的态度是端正的,不谋求控股不谋求合并,一切服从深圳市委市政府安排,让代持代持,让转让转让,让维持现状维持现状。表面上看,恒大赔了,当然也不多,四五十亿,但是以四五十亿的代价把万科市值推高到2000亿之上,可以说以小博大,大在哪?大在恒大其间完成了地产在国内分拆借壳深深房上市的交易谈判,而深深房同样是深圳的国企,恒大迁址深圳,完成300亿的私募,按估值计算已经达到2250亿,而中国恒大在港股的市值才600多亿港币,这就是对标的效应,恒大已经超过万科的收入规模,市值同比万科只高不低!这叫四两拨千斤,不服不行,许家印能把恒大资产做到上万亿,牛皮还真不是吹的,万科之争,许家印就是渔翁得利者。
胜利者?失意者?肯定不算失败者,捍卫了自己的价值观,保住了自己的荣誉尊严,维持了万科的整体价值,最多就是惨胜。
王石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讲,责任也不在别人,正在自己身上,不过或许这正是理想主义者王石所追求的,就像普罗米修斯,有点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味道,本来也没想得到,所以谈不上失去!该是你的还是你的,不是你的争也没用。
万科的股价长期的中枢在10元左右,2007年的大牛市最高也就21元,最低在5.7元附近,2015年的大牛市不过15元,现在因为宝能和恒大的争夺,股价一路冲高29元,深圳地铁的转让价在22元,现在游戏结束了,股价何去何从,看透不点透。套用一句话,作为一个投资者,你走到今天这一步,责任并不在别人身上,正在自己身上,亚历山大吗?(.华.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