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人民财经高峰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对于走不动、跟不上或者有重大违法的上市公司,要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实现优胜劣汰,增强市场活力。目前市场上“走不动、跟不上”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这类上市公司“苟活”于市场中,不仅导致市场投机行为加剧,也从整体上拉低了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让这些公司退出市场亦是应有之义。
2014年10月份中国证监会对退市制度进行改革,并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发布后,真正因触发相关条款被退市的公司只有两家,一家是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的博元投资,另一家则为欺诈发行的欣泰电气。两家公司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也体现出监管部门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决心。尽管如此,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僵尸公司仍然大量存在,《若干意见》并没有发挥出优胜劣汰的功效。
为了维持上市地位,多年以来,上市公司保壳手法花样百出,个中更不乏“创新”。此前,抛售资产、地方政府部门的补贴等成为上市公司保壳最普遍的方式。如今,随着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保壳的手段也开始呈现出“高大上”的态势。像高溢价出售资产、债权债务重组或转销、突然变化会计政策、资产重估等成为新的四大保壳“套路”,背后目标直指上市公司的净利润。
比如某*ST公司去年11月中旬宣布,拟以至少3600万元公开处置对旗下参股公司的1.4亿元的债权。由于该参股公司长期经营亏损,财务状况糟糕,该上市公司在2003年5月后由控股改为参股,且不再合并报表,并于2005年末对其应收债权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在此后11年里不断计提利息,使账款金额“滚”至1.42亿元。这笔看起来要打了“水漂”投资,却在11年后居然“起死回生”,并且还能“卖出”不低于3600万元的高价,该上市公司为了保壳也真是拼了。还有一家上市公司的情况也较为奇葩。去年12月份,某*ST公司发布的关联租赁公告显示,其拟将部分土地及所附房产以1.16亿元转让给关联方,然而在标的资产交付之后,上市公司又玩了个回租上述土地、房产的游戏。但因为标的资产的转让,却能为该上市公司的保壳作贡献。
类似“高大上”的案例不胜枚举。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相关上市公司特别是有保壳压力的,监管部门纷纷下发问询函,以探究其中的“奥妙”,像*ST南化、*ST江泉、*ST山水等上市公司均成为问询的对象。在监管部门下发问询函的同时,像上交所还约谈了多家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机构,要求中介机构对高风险公司、年末突击交易事项予以重点关注。
客观上,监管部门以下发问询函的方式关注上市公司“高大上”的另类保壳行为,其效果还是非常有限的,也无法阻止其成功保壳。虽然退市制度改革后出台的《若干意见》增设了不少退市条件,像净资产等财务考核指标等就具有非常的指向性,但按目前的状况以及运行一年多来的情形看,现行退市机制要真正发挥优胜劣汰的功效,显然还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
在博元投资与欣泰电气分别成为“重大信息披露违法退市第一股”与“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后,其威慑作用已经产生,今后上市公司因重大违法行为被退市的或不多见。上市公司退市,主要原因更多将表现为触发财务指标。而从以往退市的上市公司看,连年亏损又是重中之重,“调节”利润也成为众多上市公司采用新套路保壳的主要指向。因此,笔者建议净利润指标考核应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而以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创造利润作为标的。如此,像中葡股份2013年至2015年净利润连续三年扣非后业绩均为负值,却能避免被*ST的闹剧就不会上演,像债权债务重组或转销等保壳“套路”也将丧失用武之地,那些“走不动、跟不上”的上市公司才有可能被真正扫地出门,背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除了对年报审计机构进行约谈外,每年还应对年报审计质量进行抽查甚至是专项检查。目前每年年报披露结束后,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是年报披露质量问题,却没有重点关注到审计质量问题,背后显然有顾此失彼的嫌疑。通过年报审计质量的检查,一旦发现审计机构或相关人员没有履行勤勉尽责的职责,立即撤销其证券从业资格。当其利益与年报审计质量挂钩时,比约谈十次都强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