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8月28日电 题:合作社成了香饽饽,黑土地上透露啥信息?
新华社记者陈国军、管建涛
不经意间,逐步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成为黑龙江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香饽饽,深受农民欢迎。合作社成了香饽饽,黑土地上透露啥信息?
从不愿入社到求着入社
“听说村里要成立合作社,很多农民都主动来参加。”黑龙江省海伦市于刚有机富硒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彦龙自豪地说,2015年村里成立合作社,一下就吸引了全村227户中的187户农民带地入社。
这种农民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的情况,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2012年刚成立那会,农民都不相信我能做出什么动静儿来。”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振宇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明回忆,那时就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入社农民还不到20户。“如今,农民开始求着入社了,今年入社农民已经达到160多户。”李德明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
从合作社求着农民入社到农民求着合作社入社,这种转变让不少合作社负责人深有感触。前些年,一些合作社虽然有个注册名,但根本没有实际运作,属于空壳合作社;有的合作社甚至就是单纯为了套取国家补贴组建的。农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骗人的。”有的农民说。
随着黑龙江省不断完善和理顺合作社,合作社的优势开始发挥出来。桦川县创业乡谷大村村民景春鹏初创春鹏水稻专业合作社时,仅有5户农民加入,当1公斤水稻卖出近40元价格时,农民加入合作社热情被点燃了,如今入社农民达到317户。
逐渐规范的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民、地方政府乃至一些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截至2015年底,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7.8万个。
合作社让农民奔小康的路更广阔
黑龙江省克山县是“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河南乡公政村的刘双义是马铃薯种植好手。但刘双义还是把自家土地加入合作社了。
“咱们一亩地打2000多斤,合作社一亩能造5000多斤,差得太多了。”刘双义看出了其中的变化,“小四轮变大机械,小垄改大垄,靠天吃饭转向喷灌浇地,合作社力量确实大。”
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合作社实现了机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去年全省农机合作社粮食平均亩产1156斤,比全省粮食平均亩产多554斤。”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郑联邦说,“这样的合作社,农民没理由不愿意加入。”
带地入社,分得合作社红利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海伦农民陈树海说,去年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种,一公顷地得到7000元保障,比流转价格还要高一些。年终算账时,合作社效益不错,一公顷还分红2000元。
“土地入社了,闲下来时候到合作社打打工,一年还能收入1万多元。”陈树海介绍,今年合作社又开办了杂粮加工企业,加工环节的利润更大,年末给社员分红可能更多。
如今,“带地入社”“年终分红”这些关键词越来越多地和农民联系在一起。在合作社这个平台上,农民收入从主要来自一产农业,向主要来自粮食深加工、休闲农业等二、三产业转移。
新的利益共同体引领现代农业曙光
近几年,黑龙江省从耕地规模连片、土质肥沃、适于大农机作业的实际出发,探索“以土地入社为核心、以现代农机为载体、以生产合作为纽带”的现代综合经营性合作社模式。
“合作社和农民已成为一对相辅相成的利益共同体。”海伦市副市长李亚新说,合作社“受宠”,源于其承载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延伸,合作社正由单纯的种植向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金融等方面拓展,探索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径。
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些农民也深有感触地说,一家几垄地,你种玉米,他种大豆,成本高,产量低,销售难,入社让大伙抱团共同面对市场变化,既降成本又卖好价,既增产又增收。
“与其说合作社成全了农民,不如说农民成全了合作社。”在景春鹏看来,春鹏合作社规范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民入社热情高又推动规模经营、品牌营销,现在哥俩好,谁也离不开谁。
合作社的走俏让人们看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曙光。黑龙江省也因势利导,去年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创建活动,评选出省级农民合作社规范社147个。近日黑龙江省又专门出台方案,将巴彦县五岳现代农机合作社等五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典型培育对象,为全省合作社“打样”,加快推动农业经营由小机械生产向大机械作业、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经营、粗放生产向集约经营转变。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