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蓬勃的市场需求,一面是政策的悬而未决,企业能做的或许就是耐心等待。去年,央行首次准许八家偏互联网性质的民营公司试水个人征信业务,“互联网征信”这一概念也迅速被普及。
8月16日,蚂蚁金服副总裁、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监管层面对于牌照并没有任何信息,企业都还在等待政策的落地。芝麻信用于去年年底获得企业征信备案后,旗下的小微企业征信数据接入平台“芝麻灵芝”已经接入工商、司法、海关、运营商、企业经营等多维度的小微企业征信数据。
除了个人征信数据外,企业征信市场也开始进入互联网巨头的视野。同一日,芝麻信用与上海市税务局签署协议,联合上海银行、大新银行等多家银行,将传统的银税合作升级为“银税信”互动模式。
胡滔介绍称,“芝麻灵芝”将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方式,将税务信息和其它征信数据整合分析、评估,从而更全面地描述小微企业信用状况。“我们是一个征信系统闭环,对接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小微企业履约好的话,还能提高征信指数。”
这一模式被上海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称为“银税信”模式,也是“银税”模式的进一步升级。它将税务机关和银行之间点对点的合作模式,升级为了税务机关、征信机构和众多银行之间点对多的合作模式。
在获得企业授权后,银行可以通过“芝麻灵芝”系统直接查询涉税数据,如纳税、欠税、纳税状态等,并据此评估是否向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及贷款额度。这对于那些诚实守信,有贷款需求,但缺乏信贷记录和抵押物,也没有完备信用信息的小微企业而言,无疑是又一利好。
大新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毛汉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银行与税务机构的合作十分有必要,能帮助银行更加有效地了解一家公司的财务以及经营状况。“上市公司的财务都是公开的,如果要进行贷款评估反而不是什么难事。而那些没有上市的小企业,也没有严格透明的审计,所以需要借助税务系统的数据。同时,第三方征信的数据也是更有效的补充,我们也会考虑更多的合作。”
不过,银行机构对于与互联网征信机构的合作仍然持较为审慎的态度。在征信市场上,互联网巨头采取了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双轨并行的模式。个人征信机构主要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若征信数据的准确度差,会引发一连串的风险。
同时,每一家征信机构的评分标准和信用等各自为阵,融入了平台自己的产品,数据来源都算不上很全面。 据悉,芝麻信用主要借助阿里巴巴大平台的交易和缴费数据,腾讯征信则是通过QQ用户和财付通用户积累的数据,结合社交数据来评判个人信用。
因此,业内人士分析,个人征信评分标准的不统一,或许是牌照迟迟不能落地的原因。而企业征信机构实行的是备案制,完成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已经有近两百家。
胡滔透露,企业对于个人征信的调用已经市场化运作,可以按次来收取费用。但是,对于一些战略合作性质的合作伙伴,更多的是考虑双方互惠互利的一面,不一定会收取费用,目前,一些大的银行机构也已经在与芝麻信用洽谈合作问题。
对于蚂蚁金服、腾讯等巨头来说,个人征信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宽泛,如求职、租车、酒店、相亲、购物等场景下的身份求证、学历验真等。而企业征信市场则刚刚开始,是一片还未开发的蓝海,也将是未来发力的重点。但是,如何保证数据安全和准确,也将是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