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百三:永远不要满仓 水皮:刘士余的确为散户着想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谢百三:永远不要满仓 水皮:刘士余的确为散户着想

加入日期:2016-7-30 21:52:39

  导读:
  李志林:最该加强监管的是什么?
  黄湘源:何必动不动就刮风暴
  谢百三:中国几十年都难以开征房产税--兼谈本周股市暴跌
  贺宛男:银行股上市应少些再少些
  郭施亮:打击股市投机更考验监管智慧
  皮海洲:告别让市场承压的三无监管
  水皮:刘士余的确为散户着想

  李志林:最该加强监管的是什么?
  ——给管理层的七项建议
  ■李志林(忠言)博士
  在周K线三连阳之后,又出现了二连阴。从月K线看,6月份振幅仅4.74%,微涨0.45%;7月份振幅仅5%,微涨1.7%。

  照理,这算得上26年来A股波动最小的时段,也是比同时期国际成熟股市更稳定的股市。但是,近期管理层却仍以超强力度,对二级市场加强监管,强调防止泡沫,抑制炒作,以致本周出现3069-2939点的宽幅震荡,连续三天跳水,个股大面积遭殃。成交量又从前期的7348亿,迅速萎缩到4315亿,市场仿佛又回到了“死市”。

  相当多的投资者都在问:A股市场最该监管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应该在一级市场。

  1、上市公司大股东“一股独大”
  照理,在2005年股改解决了股权分置,实现了全流通之后,中国股市应该进入现代企业制度轨道。

  但是,随后上市的一两千家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上依然是走老路,大股东一股独大。遂他们十分希望二级市场投资者推高股价,为大股东的股权增值、身价倍增、大量再融资圈钱,以及今后高价减持,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二级市场对新股的过度炒作,根子就在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

  建议:要在二级市场去泡沫,抑制过度投机,管理层拟在新股上市前,在发行时,就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权结构设计,规定控股股东的股权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使之变成真正的公众上市公司。这样,也就不会造成新股上市后因盘子过小、股价奇高,以及今后大股东一次又一次地圈钱、没完没了地减持等后遗症。

  2、对大小非的解禁规定过于宽松
  新股在二级市场股价被炒得越高,最大的受益者是拥有最大股权的上市公司的大小非。

  按现有规定,小非一年解禁,大非三年解禁,于是,上市公司竭尽全力制造第一年和第三年的辉煌,以便让大小非顺利高价减持,获取最大利益。现在所有新股在上市后,连连涨停,几个月后就超高比例进行高送转,股价动辄涨到一二百元,都是与此有关。

  建议:为了防止资金脱实向虚,管理层拟对现有的大小非解禁期的规定作出修改,把小非的锁定期由1年延长至3年,大非的锁定期由3年延长至5年,并且大股东每年减持比例不得超过2%,还需提前三个月公告。

  3、新股刚上市就高送转
  国外股市一只新股上市,第一年是不可能进行高送转的。因为随着股本的迅速扩大,上市公司的业绩势必摊薄,有违上市前的业绩预测,就会因成长性差而遭到市场的唾弃。所以,新股上市第一年,基本上是以分红利、高回报,来博得市场的眼球。

  反观A股市场,新股刚上市一两个月,就推出了10送10、10送20,甚至10送30的高股本扩张的方案。二级市场投资者固然欢迎高送转,但是,更有迫切性、更希望高送转的,则是上市公司的十大股东。

  难道他们就不怕股本急速扩张而带来的业绩摊薄和成长性下降吗?原来,上市公司有的是应对办法。

  一是提前向机构和大户放风,在中报或者年报10送20或10送30,诱惑市场把股价炒到一二百元的奇高价。

  二是拿出资金给机构做市值管理,在炒高的股价上获取丰厚利润,来补贴上市公司做高业绩。

  三是在高送转后,马上以高价大比例增发,圈来的钱再去收购有效益的项目,并签署对赌协议,要对方承诺三年的利润,以便确保上市公司股本扩张后仍然有高收益。

  建议:管理层最有效的监管办法,是从上市公司分配制度着手,规定新股上市第一年,必须像国外上市公司那样,只能分红利,而不得高送转。

  4、上市仅几个月就迫不及待再融资
  面对一级市场有800-900家新股在排长队,上市公司采取的对策是:首发时,股本和融资规模尽可能小,业绩一定要优,发行价要尽量低,这样就能确保在发审委通过,使首发上市成功。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新股,基本上都是小盘股。

  但是,这些上市公司的胃口绝对不小。他们的意图是,先取得进资本市场的门票,在上市后不久,当二级市场将股价炒到惊人的高度时,便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高送转作为诱饵,维持新股在二级市场的高定位。在除权后,价格仍然高达七八十元的高定位。然后,他们又以高价大比例增发,圈更多的钱。例如,万达院线,去年9月上市,首发规模仅12.81亿元,不久便高送转。上市仅5个月,就再融资492亿元,是首发规模的38倍,令人乍舌。

  建议:管理层宜作出规定,新股上市一年内,需经受市场的检验,规范运作首发募集的资金,不得提出再融资。

  5、凭长官意志,对市场进行价值导向
  股市作为价值投资和价值投机的场所,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都应由投资者自主决定;盈利自得,风险自负;只要是按市场交易规则行事,旁人不得进行干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但是,近期一些监管文章,赫然将虚拟现实、石墨烯、人工智能、PE+上市公司等行业的股票,作为加强监管、抑制泡沫,防止投机的对象,反对市场进行炒作。此举令广大投资者十分惊愕。

  就以石墨烯和人工智能来说,究竟这两项高科技是不是泡沫,有待实践的检验。

  建议:管理层只需把交易制度规范得更严实,将实时监控变得更及时更有效即可,而无需去提倡市场买什么,反对市场买什么,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引导。这样才能恢复股市的本来面目。

  6、对资产重组管制过严
  目前,在资产重组领域,人们看到的是:有关部门不仅推出了史上最严的借壳上市标准征求意见稿,而且对其他所有的资产重组,都强调,仍需经过重组委、证监会、国资委的批准。据媒体报道,仅7月份就有35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方案被管理层否决。这两天,又有4家上市公司的购并重组被否。

  而资产重组,恰恰是全世界股市中最活跃、最有魅力、最能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升股市质量、最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活动,也是股价屡创奇迹,增加股市对投资者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头,国资改革、供给侧改革、资产重组已被提升到国家层面的振兴经济的首要战略,更不能因加强对资产重组的监管、限制,使资产重组屡屡流产,让广大投资者对资产重组股望而生畏,使股市日益失去活力。

  建议:管理层应维护国务院文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决按国务院文件精神办,只审核借壳上市,而对其他资产重组一律放行,由市场决定,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决定,由企业决定。

  7、盘中重大利空动辄惊扰市场
  一年来,经过股灾1.0版、2.0版、3.0版,以及20多次千股跌停,广大投资者深受其害,亏损累累,至今还没有从股灾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对利空传言尤其敏感。

  本周三上午,突然传出“银行理财资金将被禁入并清除出股市”的重大利空传言。有分析指出,银行理财资金总共有23万亿,即使10%进股市,也有2.3万亿,比去年股灾时清除的场外配资还要多,有可能导致股灾4.0版。于是,周三下午开盘便跳水至2939点。直到周四晚,银监会才表态:“规范理财产品还处于内部论证阶段”,令人啼笑皆非。

  为何隔了两天才出来澄清?是谁向市场泄露了这份尚在论证阶段的内部文件?至今管理层没有进行监管、追究和查处。而好端端的市场走势,却硬生生地被破坏了。

  建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不能只局限于在周末开新闻发布会,当平时盘中出现造成市场剧烈波动的重大利空传言,应会同有关政府部门或上级,及时予以澄清和说明。(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何必动不动就刮风暴
  近期市场的调整态势,是不是意味着一场新的监管风暴的非来不可,这是一个需要正视也值得深思的问题。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上任以来,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理念,正在通过一系列具体监管措施的推行落到实处。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与其说是人们以往所习以为常的刮监管风暴,不如说更多地在于通过改革纠正过去的一些偏差,特别是加强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打击资本市场的犯罪行为和违规违法违纪行为。新的监管思路一方面维持了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则有效控制了风险的再次放大,为市场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进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一句金融市场总体平稳运行,不妨也可以说是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无可否认,当前金融市场依然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必须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全面推进和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除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外,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由此可见,把去杠杆和抑制资产泡沫单独拎出来,作为时不时刮一场监管风暴的主题,未必符合中央关于稳中求进的总体思路,也未必十分有利于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去年的那场杠杆牛市所带给我们的杠杆熊市,让国家和市场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应该说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有关部门通过多次清查整顿,将融资融券和资管业务杠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抑制和防范资产泡沫风险,无疑也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对上市公司借壳及重大资产重组行为进行规范,一步到位实行严格的强制退市制度,严惩IPO造假,抑制壳资源炒作,持续加强对于市场内幕交易的监管和处罚,使市场环境得到相对净化,也为未来在适当的时候进一步推行注册制改革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市场化、法治化整体水平还不高,特别是金融监管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的情况下,去杠杆和抑制资产泡沫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来说虽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就非得接连不断地刮监管风暴不可。以往的很多实践都一再证明,监管风暴就连一抓就灵一刮就灵也不是很简单很容易地就能做得到的,至于一劳永逸的一风吹就更不用说了。

  当前资产泡沫的主要特点是脱实向虚。以往由于对市场化条件下的风险可控缺乏辩证而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有许多时候其实并不是真正有把握地在进行风险可控,反而冒冒失失地引进了一系列衍生工具来分散风险,以至于很多的风险都在缺乏风险可控保障的条件下被释放到市场上去了。当大量被当做市场化产物所引进的高杠杆金融产品和泡沫化炒作方式,导致资产价格严重扭曲,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金融领域中,造成整个经济脱实向虚的时候,我们却不知如何去管控或不会恰当地进行管控,这就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对整个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也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纠正整体经济脱实向虚倾向需要打持久战,抑制资产泡沫当然更离不开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严格监管。这不仅需要在股市,而且在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领域,也都必须全面落实一系列必要而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全力防止投机势力一再利用其资金优势来兴风作浪,坑害投资者,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也给整体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意想不到的极大损失。不过,历来防险如抗洪。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也不例外。对于很容易像洪水般泛滥成灾的金融风险,一方面,当然也需要及时而果敢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另一方面,从更长远的全局性整体效果来看,则无论如何都是堵不如疏。适当而有效疏导有时反而能以最小的损失换来长治久安的最大利益。而操作不当的围追堵截则反而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引发新的更大的风险,甚至金融危机。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选择正确而有远见的疏导而非得劳民伤财地进行徒劳无益的围追堵截不可呢?在笔者看来,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其要义或正在这里。

  总而言之,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的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要点在疏不在堵,未必非得动不动就刮什么监管风暴。这是A股市场走得出走不出长期徘徊低迷不振局面的关键,同时,也是能不能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化压力为动力,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走势的关键。




  谢百三:中国几十年都难以开征房产税--兼谈本周股市暴跌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
  一、引子:财政部楼部长谈及房产税
  近日,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谈及要“义无反顾”地进行征收房产税改革。立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这场争论,几年前我们就和财政部官员发生过。历史证明:上海、重庆试点的房产税,收到很少税,形同虚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时,主要是与贾康(中国财政研究所所长)争论。在一次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中,双方唇枪舌战,对方还有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所长刘恒及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财政学70多岁老教授。他们力主征房产税(即西方的物业税),我们和农行首席经济学三人则坚决反对。后来,深圳卫视又希望原班人马再争论一次。我说:“贾康来,我就来;他不来,我也不来。”后来就没了下文。

  关于要征房产税,已传说几年了,每次此风一出。社会一片哗然。未买房的人兴高采烈,引颈长盼。已买房的,特别是刚高价买房的,则担惊受怕。房地产市场也会下一场“六月雪”,稳住一阵,而后又补涨。正如我们预见的,财政部每次光打雷不下雨,有头无尾,其沪、渝试点也就成为一场地方政府无奈地试点游戏,不会有真正的效果。

  二、房产税在新人口政策下,将迫使百万家庭假离婚
  我敢肯定,真的像美欧各国那样征房产税,会遭到中国城市市民广泛反对。美欧各国每年对多的房产一律征1%到3%的物业税(即房产税)。

  在当前人口政策下,房产税征收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如果中国,像有的西方国家,第一套房子免征房产税,第二、三套每年征1%-3%的房产税。在现在,全面放开二胎的情况下,很多80后、90后夫妻可能会选择生两胎的年龄夫妻、而这又必须抢在房价上涨前,为孩子准备好两套婚房。他们现在找对象,结婚“身价”很低,困难重重,根本成不了家。所谓号召租房、裸婚,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及愿望,女孩子是心有余悸的。

  但生两胎的青年父母往往仅20-30岁之间,等小孩大学毕业,成家起码20年,这就使得现在年轻父母在20年内要处于三套房之中,应该交房产税吗?如果出个细则,一户三房的可不征税,则房产税一分也收不到,因为一线二线热门城市居民大多数现在是一房,至多两房。如果讲一家二房可免税。则小夫妻必然选择假离婚,每家不超二房。

  从2013年前,北京一直在征高额的转让收益所得税,20%,比如10年前40万买的学区房,涨到400万了,要征收360万*20%=72万税。但假离婚,夫妻一人一房,就成了唯一的,满5年的,马上免征此税。我相信北京这几年离婚率一定升高了。而另69个大城市(包括上海)则坚决抵制,不征此税。

  请记住,全国全面开征房产税之时,就是几百万中国人民假离婚之日。万般无奈,夫妻拉着手去离婚,将成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一段荒诞时期!提出此税者,将载入史册。

  三、最最重要的是此税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合理,不该征
  1、中国大中城市买房时,房价每平米高达6万、10万,其中交过一笔很大的70年土地使用费。何以北京郊区的小产权房与市区大产权房,房价差8-10倍?就是后者交了这笔费用。农村自用地宅基地不交此费,当然便宜得多。近日去家乡浙江肖山临浦探望亲友,发现60万盖的小别墅,比上海700-800万买的普通房还好。而这笔70年土地使用费交了后,再交西方式房产税,是一只羊,身上想多剥两张皮,不合理极了。

  这70年土地使用费能马上退给城市居民吗?早已用掉了,上海18条地铁、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等等,每桥25亿。上海财政70%源自于它。因此,合理方法是,请70年后再开征房产税吧。

  四、高房价的成因有九条,多发货币是最大原因
  一方面多发货币,一方面征税,一石二鸟,何其荒唐!

  从1949到2003年,中国总货币量M2(现金加活期加定期)为12-13万亿。后来M2上升到约90万亿,现在已为150万亿。货币总量涨10多倍,95%产业产能过剩;只好钻进不可再生的百姓必须拥有的大中城市房地产之中,于是房价就没玩没了地涨。故主要原因是央行货币发多所致。正常应该是GDP(如7%)加通胀(如2%),而现在货币投放总在13-14%左右。M2除GDP为150万亿除65万亿为200%多。而美国此数据始终在100%以内,因此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央行。

  官员们要懂宏观经济学,不要只知道税税税!如果征房产税,北上广深合宁厦苏,经济马上陷入冰点。房产、水泥、钢铁、铜、电解铝、玻璃、家具、汽车等42产业全部陷入冰点,失业人数急剧大增。中国经济崩溃了,财政部还收得到税吗?“义无反顾”也必须按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办事。注册制、国际板,当时信誓旦旦要搞,现在呢?如果不按经济规律,硬冲硬闯则是堂吉诃德式地战风车。

  附(独家):股市为何大跌
  本周股市下跌后,事后诸葛亮的分析文章出来一些。怎么看,都感到理由不足,有点牵强附会。

  第一,管理层罕见地提抑制资产泡沫。到处在关注害怕此话。资产泡沫,无非是指房产,一线城市是贵,而西安、长沙、贵阳、成都等很多城市就是卖不掉,不涨。5000、6000元一平有什么泡沫?怎么打,连它们一起打?北上广深先打?这几个城市经济冰冷,每年50万大学生毕业怎么办?一定鸡飞狗跳,天崩地裂。这几个城市政府会容忍吗?

  另一块资产是股市,中国股市相当多的如银行,蓝筹股价很低,低于净资产。打泡沫,它们最早泱及。其实,去年救市的点位比现在高多了,现在总体怎么叫泡沫化?至于监管层规定了种种限制,一总体是有益股市长期健康发展的;二,他们绝不会希望股市在3000点再来股灾。如股灾,他们最急。因为他们要好好直接融资,好好利用1.4亿人参加的股市。

  中国股市涨跌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是否宽松,新股发行快慢,定增多少,国家股法人股减持速度,它有十大特点,不是实体経济的晴雨表。如果大跌了,马上可以放慢新股速度等。

  因此,应该跌不深的。应该永远不要满仓,可以进退自如。应该学习游击战、运动战。

  请记住,无论多少利空,国家不希望再出股灾,中国有150万亿M2,银行利率又那么低,全国人民到何处投资呢?(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银行股上市应少些再少些
  商业银行的绝大部分
  资产都已经上市了,没有上市的多是不怎么样的、甚至人为包装的次等资产。银行业早已过了盈利增长青春期,已处于行业停滞乃至行业衰退期。再让商业银行成批上市,实际上就是与经济转型方向背道而驰。

  IPO停摆了3年的银行股,一开闸又现潮涌之势。

  继7月20日江苏银行完成申购之后,下周又有两家银行将发股上市,下周三,江阴银行将在中小板首发2.09亿股,募资约9.7亿元;下周四,贵阳银行将在沪市主板首发4亿股,募资42.45亿元。三家银行合计募资约为124.5亿元,超过上半年67家IPO合计募资332亿元的三分之一。

  接下来已过会的还有:上海银行发行12亿股,若发行价按每股净资产(下同),募资190亿元;杭州银行发行6亿股,募资76亿元;无锡农商行发行5.54亿股,募资22亿元;常熟农商行发行3.5亿股,募资13亿元;张家港农商行发行5.42亿股,募资24亿元。以上合计募资335亿元。再加上目前已申报、未上会的哈尔滨银行发行36.66亿股,盛京银行发行6亿股,威海银行发行13.9亿股等,估计募资额至少达500-600亿元。

  笔者力主银行股IPO少些再少些,倒不是因为募资金额,比起前些年国有大行上市动辄吸金数百亿,现在的城商行和农商行规模可是小很多了。再说,相信管理层定会适当缩减,就如江苏银行募股从25.98亿股缩减至11.54亿股,募资从200亿元缩减至72亿元,江阴银行募股从4亿股削减至2.09亿股那样。

  关键不在募资数量,而在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

  以江阴银行为例,很多指标都达不到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2013年-2015年,该行净利润从10亿元,降至8.18亿元,再降至8.14亿元,分别下降18.2%和0.42%;不良率从1.19%升至1.91%,再升至2.17%,而2015年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为1.67%;拨备覆盖率从236.63%,倒退至171.97%,再倒退至169.72%,同样,商业银行平均为181.18%。不良率越来越高,作为风险准备的拨备却越来越低,正是该行资产质量急剧下降的重大标志!是的,江阴银行同所有上市银行一样,募股资金只有一项用途:充实资本金。可数据显示其资本充足率并不低。其中一般资本充足率为13.99%(监管要求≧10.5%),一级资本充足率12.87%(监管要求≧8.5%),核心资本充足率12.87%(监管要求≧7.5%),显然,其三项资本充足率全都高于监管标准,说得更明白一点,至少该行目前并不缺资本。那么首发募资又是为了什么呢?请看:2015年损失贷款10.82亿元,募股所得9亿多元不正好去填这个窟窿吗?再看:可疑贷款从2013年2.1亿,增至2014年2.26亿,又急速膨胀至2015年18.2亿元,这“可疑贷款”可是很快便会转化为“损失贷款”的呀。一句话,类似的城商行、农商行发股募资,就是拿股民的钱,去填补其越来越大的坏账黑洞!

  附带说一句,比照江苏银行,江阴银行发行价恐怕也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4.64元)。若如此,其发行市盈率(10.17),又将低于行业市盈率(6.11),又将推迟3周发行,再一次上演面粉贵过面包的滑稽剧!

  在A股市场,上市银行家数并不多,可无论是资产比重还是市值比重都已经很高。银监会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末,商业银行总资产合计为155.83万亿,同期16家上市银行总资产合计为118.8万亿,上市资产占比76.27%;2015年商业银行累计净利润1.59万亿,同期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累计1.28万亿,占比80.5%。商业银行的绝大部分资产都已经上市了,没有上市的多是不怎么样的、甚至人为包装的次等资产。更不用说,银行业早已过了盈利增长的青春期,已经处于行业停滞乃至行业衰退期。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标志之一就是逐步降低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而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资产已经够庞大够泡沫的了。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6月末,全国金融资产总规模为212.31亿元,其中银行资产就达164.2亿,银行资产规模已经是GDP的2.43倍!无论是从宏观目标还是微观数据,今天再让商业银行成批上市,实际上就是与经济转型,与去杠杆、挤泡沫的方向背道而驰!(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打击股市投机更考验监管智慧
  在打击市场投机色彩
  的同时,更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赚钱效应的激活需求,为股市过度紧张的市场环境给予些许的喘息空间。既要引导市场理性投资,又要激活起赚钱效应,这才是最考验监管层治市智慧的地方。

  股市波动率高,投机性强,当属A股市场的真实写照。实际上,对于A股而言,积极引导市场理性投资,呼吁投资者进行长期价值投资,已经是深入人心的事情了。但遗憾的是,多年下来,股市投机性并未有本质上的降低,市场中各类投机行为依旧屡禁不止。“不死鸟”神话的持续演绎,当属股市投机的一个真实的案例。

  强化退市功能,本来已经强调了多年的时间,虽然近年来遭到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略有增长,但整体而言,A股市场的年均退市比例依旧是相当低;而多年下来,股市上市与退出的比例更是严重失衡。由此可见,股市优胜劣汰的功能,也不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

  事实上,对于股市“不死鸟”神话的长期演绎,一方面在于一些区域保护因素;另一方面,则在于上市公司巧妙借助一些策略,如调整非经营性损益、出售资产改善投资收益等方式来规避退市风险。更有甚者,还可能借助一些渠道,来吸引部分企业借助资产注入的方式,以实现企业“乌鸦变凤凰”的神话。

  不过,在多年来上市公司反复上演“乌鸦变凤凰”神话的过程中,往往会造富个别群体,但对于股市自身而言,其实际就是处于财富再次分配的过程之中。显然,在部分群体造富的同时,将会意味着有部分群体的切身利益受到伤害;而对于投机性过强,总抱有一夜暴富心态的中小投资者而言,无疑最有可能成为追高挨套,出现财富大幅缩水。显然,对于这类投资群体而言,在他们追涨这类股票的背后,实际上并未对公司的基本面等状况进行认真地分析,而是凭借自身的感觉来追涨布局。殊不知,在他们追涨的过程中,却顺利接过了这类炒作资金的接力棒。由此一来,若他们不能够及时离场,则当股票爆炒泡沫破裂之后,将会给这类投资者带来深刻的市值缩水冲击。归根到底,促使这类投资者高度投机追涨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时刻产生一夜暴富的幻想。

  不过,纵观A股市场,虽说离不开以散户化为主导的局面,但在实际情况下,部分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色彩却更甚于普通散户。由此可见,在持股成本差异化、交易制度差异化、资金优势差异化以及信息优势差异化等环境之下,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资金大机构与普通散户的竞争矛盾性。而在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积极引导价值投资的背景下,股市的波动率以及投机性,又怎么会得到本质上的降低呢?

  对此,如何有针对性地打击市场投机,且适度提升股市的赚钱效应,这无疑给市场管理者出了一道难题。在具体操作中,若对市场投机行为打击用力过猛,将会直接压制市场赚钱效应,甚至把之前好不容易积聚的市场信心瞬间击溃。若对市场投机行为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则又很容易加速市场的投机色彩,这也不符合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近期的市场中,部分概念题材股票遭到资金炒作,市场投机色彩有所抬头。但需要一提的是,在“特停”规则影响之下,却导致了不少炒作资金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由此一来,正因为“特停”缺乏了明确清晰的标准与界限,而任性“特停”的现象,无疑给市场的赚钱效应带来一定的冲击。对此,面对市场游戏规则的变化,监管力度的加强,却给游资带来了很大的困局。

  时下,A股市场仍然处于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之中,而监管趋严确实能够很好起到抑制市场投机的作用。但退一步来说,既要积极引导市场理性价值投资的行为,又要激活起市场的赚钱效应,这确实不容易做到,而且也给部分资金机构出了一道难题。

  或许,就A股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打击市场投机固然重要,其重心或意在消灭市场中过度的幻想。但是,在打击市场投机的同时,更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赚钱效应的激活需求,为股市过度紧张的市场环境给予些许的喘息空间。或许,这才是最考验监管层治市智慧的地方。(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告别让市场承压的三无监管
  自从今年2月20日出任证监会主席以来,刘士余就将加强监管工作列为了其本人及证监会的首要任务。而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证监会在加强股市监管方面也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上半年证监会对88起案件作出处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109份,较去年同期增长84.75%,罚没款共计25.54亿元,作出市场禁入决定书4份,对7人实施市场禁入,其中2人被实施终身市场禁入,行政处罚的结案效率和惩处力度持续提升。

  而进入下半年,监管还在持续。监管部门在重视对上市公司层面监管的同时,也明显加强了对市场本身的监管。比如,近期监管部门在推出最严借壳新规、重拳整治定增乱象、IPO审核趋严等监管措施的同时,在市场层面上,也相继实行了“特停”机制,以及“细化停牌冷却内幕交易核查制度,果断遏制市场题材炒作”,并且,深交所还明确点名“虚拟现实”、“石墨烯”、“人工智能”、“PE+上市公司”、资本系或合伙企业入主上市公司等热点题材。令市场对题材股的炒作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深交所点名的“虚拟现实”、“石墨烯”、“人工智能”、“PE+上市公司”这四类公司股票,甚至出现普遍下跌的走势。

  基于A股市场投机炒作盛行的事实,加强对市场投机炒作的监管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有必要,真的掀起一轮监管风暴也是未尝不可的。至于这种监管,是否真的如券商所认为的那样“短期防范金融市场的风险,中长期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这倒是见仁见智的。至少在本人看来,“中长期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这种结论的作出未免过于草率。因为就A股市场来说,影响中国股市中长期发展的因素太多太多,这还真不是加强监管就能解决的问题。更何况就股市监管本身来说,也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导致股市监管很多都属于“无效监管”。而就当下监管部门对股市的监管来看,股市尤其需要尽早告别让市场承压的“三无”监管。

  一是监管无标准。这一点最明显表现在对市场暴炒股或“妖股”的停牌上。比如,对新股、次新股的停牌,一些停牌股票的上涨幅度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上涨了300%,有的则上涨了600%,甚至700%。至于一些老股,是三个涨停板停牌,还是四个涨停板停牌,或是五个涨停板停牌,也是没有标准的。包括“特停”股票停牌的时间有多长,都没有具体的规定,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监管本身就没有规范性,就应该接受监管。

  二是监管无准心。一方面是监管涉及的面太广,范围太广,伤及无辜;另一方面是将一些应该监管的内容反倒放弃了。从监管的角度来说,所有上市公司股票都是受监管对象,而从热点题材的炒作来说,当下股市也不限于这“四类分子”或“黑五类”,当下的高送转更应该是重点监管的对象,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热点题材。而深交所点名“四类分子”或“黑五类”,这是监管丧失准心表现。

  三是监管无效率。比如,*欣泰是深交所重点监控的股票,但面对7月27日该股票的“逆天走势”,深交所的监管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实际上,对于该股票开盘3分钟内股价从跌停到涨停,15分钟成交量接近2亿元,换手率超过50%这样的走势,市场上并不乏价格操纵的质疑。又如,交易所的监管方式以问询函、关注函、监管函为主,而这些“函”是缺乏震慑力的,很难解决存在的问题。当然,对于有的问题,即便证监会层面能够一查到底,但最终也难逃“皮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结局。(金融投资报)  



  水皮:刘士余的确为散户着想
  《8000亿放量暴跌揭秘》这篇稿写于周三(7月27日)上午,其时暴跌尚未开始,午盘前5分钟,沪深两市指数跳水,一发不可收拾,确切的原因就是银监会关于银行理财的规范化意见,精神就是不准炒股。理财产品分基础类和综合类,不准搞分级产品,应该讲口径比此前证监会规范私募资管的精神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想象的是下一步保监会一定会出台相应的规范文件,对包括万能险在内的带资管属性的产品严加管束。

  三会对理财产品的规范其实是股灾之后的实质性亡羊补牢,万科之争暴露出的问题加速了大家的共识而已。权威人士其实早在5月9日的《人民日报》谈话中已经明确,杠杆是金融的原罪,而且明确年初股市的波动不是投机力量超调所致,而是金融系统内部脆弱性。什么意思还不明白吗?去年的行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不是别人就是杠杆,加杠杆,股市暴涨,去杠杆,股市暴跌,杠杆炒股和借高利贷赌博是一回事,高层认识得非常清楚,不可能让杠杆成为金融危机的隐患;反过来说,如果去杠杆会导致股市大跌,那么股市的泡沫本身就是显而易见的。现在融资金额又到了8800亿左右,而股市最大成交量才8000亿,一天的成交量如果都是借来的钱,你觉得安全吗?中国散户不怕套、套不怕、怕不套的原因在于炒股和炒期货不一样,都是自己的钱,套牢了就装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只要公司不破产不退市,股票就不会为零;但是现在不一样,加了杠杆意味着有强制平仓,完全可能血本无归,这和理性投资的理念相去甚远,大多数散户毕竟不是职业赌徒,投资股市是为求财不是拼命。证监会打击概念炒作实在也是用心良苦,对于大家的搏傻忍无可忍,刘士余的确为散户着想,但是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感激,反而可能恶言相向。

  揭秘,揭了什么秘?
  答案是钱紧,重要的话说三遍就是:钱紧、钱紧、钱紧!这是趋势,尚未实现,但是方向确定,必须收紧;否则,中国经济永远逃不出恶性循环,流动性陷阱。水皮过去有篇杂谈,房价是货币现象,中国的M2过去每年增长13%甚至还多,这意味着老百姓的财富每年贬值13%。钱越印越多,但是购买力越来越低,资产荒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所以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即产业资本托不住金融资本和房地产,金融资本和房地产又托不住土地财政,财政资金同样托不住货币增发,货币增发这个龙头不收紧,那么财富就是被注水、被贬值、被掠夺,财富的焦虑感就油然而生;所以,不但穷人感到无望,就是富人也充满担心,没有安全感,海外投资就是一句空话,每年5万美金的限额能干什么?放开了,外汇涌出又成问题;所以人民币升也不是贬也不是。总体上讲,一个阶段、一个社会的财富总量是确定的,货币印多了,单位价格就下降,不是汇率就是资产的价格,这既指的是房价,又指的是股价,一般居民的财富也主要集中体现在房子和股票投资上。人民币收紧发行,对于市场短期利空,但长期是利好。美联储每年的M2不过3%-4%,所谓美元成为全球货币之锚,成为金本位的替代品,成为现在最硬的硬通货,一句话,美金值钱。反过来讲,人民币稳定了,真正值钱了,很多问题就有了解决方案,人心稳了,市场稳了,资产价格也就稳,人有恒心,始有恒产,人有恒产,才有恒心。政治局会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有人解释是针对房地产,显然偏狭,如果只指房地产直指房价上涨过快岂不明了,历史上宏观调控一直如此,完全的含义决不只指房地产,还包括什么,自己去理解,不理解水皮再解释也没用。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万万不能,但是钱多了也是祸害,不但注水,而且让人产生幻觉,恶性膨胀,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胆大妄为,自食其果。现在流动性已经成陷阱,必须跨越,一定要跨越,非跨越不可,从何做起,从货币M2做起,从紧缩做起,从收缩银根做起,在全球棋局中,这也是执黑的先手,人民币化被动为主动就在这一手。(.华.夏.时.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