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7月3日电 题:稻田“动物园” 绿色“生态圈”——黑龙江佳木斯以互联网思维发展生态农业见闻
新华社记者闫睿
盛夏的东北三江平原,绿色的田野一望无际。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农业大市佳木斯市蹲点发现,从“单一种植”向“立体栽培”的形式之变,从“种得好”向“卖得好”的意识之变,从“卖粮食”向“卖生态”的理念之变,正在悄然进入当地农业生产和建设之中,并衍生出新的脉动。
种植一变路子宽,稻田成了“动物园”
走进佳木斯市桦川县五良纯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稻田,仿若来到了一个小型动物园——青蛙在地里鸣唱,小鸭在田间戏水,水里还养了鱼、蟹、蚌。
据介绍,这是一种“鱼鸭蟹稻共育”的立体栽培模式。鸭、鱼在田里活动,吃掉杂草、害虫,不仅可促进水稻生长,排出的粪便还能当肥料,进而生产出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绿色有机高端米。
“我们一般每公顷放养1.5万至2万尾鱼苗,前期鱼苗能除草,后期小鱼为鸭子提供饲料。等到秋天每公顷还能剩下1500-2000尾鱼,大鲤鱼能长到半斤,鸭子也能长到两斤半。”合作社理事长付延飞说,这些鸭子和鱼都是绿色食品,能卖不少钱。相较于单一水稻种植,立体栽培虽然投入多,但回报率也高。
算起经济账,付延飞满面笑容地说,虽然1公顷“立体水稻栽培”的成本是普通水稻种植的2-3倍,但1斤有机大米的市场售价在18元左右,1公顷地的总收入就在8万-9万元。“去除生产成本,每公顷地纯利润可达4万元,是普通种植的两倍,这还不包括卖鱼、蟹、蚌的赢利。”
为减少污染,佳木斯市提出建设“百里绿色生态优质稻米长廊”,减少化学制剂施用量,打造生态农业。
如今,佳木斯市已建立102个高标准农田基地,通过优化种植方式,提高种植水平。佳木斯市农委副主任李应文说,深耕粮食“原字号”,就是要提升绿色、生态、有机产品比重,增加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
消费者体验至上,生态也可做卖点
从几年前的低成本、高产量、水稻进粮库,到现在的高投入、高产出、大米卖到北上广,佳木斯一些市县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说,因为网上卖得好,倒逼他们种得好。“把产品搬到网上卖,只是多了一种销售途径,更多的是开阔了生产、营销思路。”
在位于佳木斯市同江市的丰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随手抓起流水线上“走”过的每一袋稻米、每一桶豆油,都可知其原材料从种到收、从产到销的全产业链信息。公司副总经理隋绍军说,产品信息嵌入政府搭建的平台,促使生产“严上加严”。
隋绍军口中的信息平台,是同江市农委出资建立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与追溯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将该市15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的生产数据生成二维码,提供给粮食加工企业。消费者购回家中,扫一下便一清二楚。
由互联网思维而来的“体验至上”模式,还原了销售终端消费者的参与感、体验感,农业生产链上的空气、土壤、水域、温度、光照等都成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卖点。
围绕发展精准农业,黑龙江省农委下发了绿色有机食品种植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搭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已为600余家企业、合作社提供追溯服务。全省超半数的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及其产品都进入了省级平台或第三方追溯平台。
政府借用互联网,引导粮食卖得好
地处广袤、肥沃的三江平原腹地,佳木斯市的大米生产企业曾一度多达400家,有时一个企业就打出几个品牌。家家都说自己产品好,却未形成市场规模,零敲碎打,好产品没有卖出好价格。
李应文说,为扩宽销售渠道、增加影响力,佳木斯2014年开始着手打造统一稻米品牌——“佳木斯大米”,整合所属市县区水稻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资源,集中开展线上线下“佳木斯大米”的全渠道营销。
负责统一推广运营的佳木斯市时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了商品标识、包装、网店开设、线下直营全链条工作。整合50余家稻米生产加工企业资源建立的“佳木斯大米”成为其网店、直营店主打品牌,被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批量销往北京、辽宁等地。
“是互联网思维的冲击,让企业形成了抱团思想,树立起品牌意识。”佳木斯市时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立邦说,现在当地稻米的公共形象树立起来了,加盟的稻米生产企业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目前,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面积已达730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望向旺盛生长的稻田,佳木斯市桦川县新峰农机现代合作社理事长文景刚憧憬着今年的好收成,也期待着更多既懂生产、又懂营销的专业人才加盟,把产品卖得更好。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