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酝酿监管改革 监管职责或集中归到央行手中
在出现导致市场动荡加剧并让政府难堪的失误后,中国正在考虑如何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一个正在考虑的方案是,效法其他国家在风险时期的做法,赋予中国央行更大的权力。
在抑制波动剧烈的市场和管理经济方面,中国政府手里是有一些工具的,而且也没有怯于使用这些工具。但在过去一年中,中国股市的剧烈波动以及人民币的意外贬值令投资人错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下令制订一项计划,以整合当前处于部门割裂状态的监管系统。在当前的监管体系下,中国央行和银行、证券以及保险行业的监管部门常常各行其是,有时甚至有相互抵触的做法。
据知情官员透露,目前正在讨论的一个方案是将所有监管职责集中归到中国央行手中。传统上而言,在动荡时期,央行是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政府部门。不过参与讨论的官员表示,这一设想需要一些权力部门放弃一部分地盘。
中国国务院下属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表示,对于改革的必要性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共识,但在如何改方面仍有激烈争论。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习近平及其他领导人原本希望能在上个月看到一份计划草案,但这份草案在6月份结束后仍然没有拿出。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协调两个互不相容的目标,即通过开放市场获得资本和国际认可,同时对市场加以控制以取得预期效果,但这两个目标可能无法同时实现。上述潜在调整是中国为此做出的最新举措。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资深研究员、IMF前中国区负责人普拉萨德(Eswar Prasad)称,监管改革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都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在指令型经济体中尤其如此。
普拉萨德称,政府直接干预金融市场,比如中国去年夏季的救市举措,不仅有碍强劲且有效的监管框架目标的实现,而且通常会加剧波动。
中国之前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自去年夏季开始,中国扮演了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成为全球市场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当时中国股市暴跌蒸发掉了数万亿美元财富。尤其令人尴尬的是,股市暴跌时,中国正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并将自己标榜成国际援助的一个主要来源。
监管缺乏一致性是造成中国股市大起大落的一个因素。在中国领导人希望股市成为国有企业筹资场所的情况下,监管机构没有限制投资者大笔借贷买股。当股市下跌时,相互矛盾的措施以及缺乏监管协调则令情况变得更糟。
证券监管机构一度收紧了对保证金融资的要求,给市场带来了下行压力,而就在同一周,央行则采取了推动市场上行的措施。
一些人士认为上述冲突原本可以避免,他们支持建立一个由央行主导的系统,由央行全面负责制定所谓的宏观审慎政策,或针对特定风险制定规则。比如,如果发现某些公司违反了借贷资金使用限额或其他由央行制定的规定,就会要求这些公司满足更严格的要求,例如持有更多资本。
事实上,监管整合或许意味着回归较早前的模式。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政府收走了央行的某些监管权限,另外设立了三个机构,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
当时的目标是推动货币政策实现独立,但是这一做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例如,为了支持中国政府保护中国经济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在2009年激进地扩大放贷规模,但是银监会却要求银行补充资本,并且留存更多资金以应对坏账。这些措施抵消了央行放松信贷的效果。
目前正在讨论的一个不太激进的设想是,在国务院下面设置一个新的超级监管机构。官员表示,该机构会由来自三个行业监管机构以及央行的高级官员组成,其面临的政治阻力可能也较少。
不过一些人表示,这不会解决目前的部门割据问题。中国在2013年就设立了一个跨部门的机构,但该机构发挥的协调作用并不理想。
在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中国央行表示,上述跨部门机构去年举行了三次会议,对重要的金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央行的媒体官员不予置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国务院也没有回应相关询问。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欧洲也进行了监管改革,在中国进行的相关讨论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之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很长时间以来都试图通过资本要求和杠杆限制等工具在管理货币政策和保卫金融系统之间找到平衡。
一方面是美联储在监管银行业和大型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其他机构则在负责监管金融业的不同领域,决策速度因此放缓。即便在美国政府于2010年成立了新的机构来聚合不同的金融监管机构,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在英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英国央行一直扮演着超级监管者的角色。除了原有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目前还有两个委员会分别负责金融稳定和具体公司的监管。不过对这种体系的有效性目前仍无定论。
随着中国金融系统风险的累积,监管改革也变得非常紧迫。坏账和债务违约也在增多。去年中国总体债务与GDP之比上升近一倍,至245%,2008年为133%。与此同时,银行、券商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推出高风险产品,这些产品处于监管真空之中。
但将填补这些监管漏洞的重任交给中国央行,将使其陷入控制风险与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两难境地。
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央行没有采取更大力度的信贷宽松举措,因为数据显示,通过宽松政策释放的大部分流动性都流向了投机性交易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经济学家张明说,央行要在控制过度放贷与确保宽松货币状况以刺激经济之间寻找平衡将会非常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