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6月9日电 题:山村小保姆“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 王劲玉 高竹
16年前,李爱红还是每天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太原市大街小巷找生意的小时工。16年后,她已经是一家年营业额超过2300万元的家政公司总经理。从刚刚走出大山的中专生到光环加身的创业带头人,李爱红用了16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完美蜕变,也用16年的时间诠释了农村人的坚毅不不屈。
一个善意闪现出的商机
2000年,19岁的李爱红从老家永和县的技校毕业之后来到了太原打拼。饭店服务员、卖化妆品、卖衣服,从山里走出来的李爱红不怕吃苦,但是即便每天贪黑起早地工作,就算是一天打4份小时工也只能维持生计。“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就更得努力干活了,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得抽空多打几份工,多挣点钱啊。”李爱红无奈地说到。
然而就是这份“无奈”,让她看到了发展的方向。“一方面是我实在忙不开,许多雇主觉得我干得好,都希望我能介绍些靠谱的老乡来,另一方面许多跟我一样的打工妹在有了孩子之后都失业了,等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又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李爱红开始打老乡的“主意”了。
2008年6月,李爱红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家政服务公司,介绍跟她一样的打工妹到相熟的雇主家做小时工。渐渐地,李爱红的家政公司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到2009年,李爱红找到了合伙人,租下了一间100平方米的门市房来做店面,家政公司开始变得像模像样。2012年开始,李爱红的贝亲好家政公司逐渐从一个门市房扩展成了拥有15个加盟店的连锁企业。到2015年底从业人员也从2009年的38人扩充到2000余人,先后带动5000多名农民工就业。
“没文化”的人干了文化事
家政公司越开越大,员工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了。许多出来干保姆的阿姨连县城都没去过,马桶不会用,电梯不会开,出去买菜都能走丢,城市生活跟农村差异大,阿姨们干活“差评”越来越多。李爱红心里清楚,想把家政做好光凭着能吃苦的性子是不够的,想要走远,还需要专业的知识。
于是她特意找到了一家北京的专业机构去学习几个月,回来之后,她又给每一位新来的员工进行统一培训。从服务技能到沟通能力,从用马桶开始到电气化、穿着、服务意识,事无巨细,把一个个土“婆姨”培养成“城市精”。
50多岁的魏爱香如今已是贝亲好家政公司的金牌月嫂,每个月都能收入8000元以上,然而几年前她刚来太原的时候,仅过了一周,就哭着跑回了老家。车水马龙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让从山沟里出来的魏爱香觉得既陌生又恐惧。这让李爱红意识到农村打工妇女的心理引导也是一门值得做的功课。
于是李爱红在每一家分店都设立了心理减压室,不仅关注用户体验,更要关注员工的工作体验,“我把她们从老家带出来,就得对她们负责,完完整整地来,轻轻松松地回,我没文化,可不能让员工也吃了没文化的苦。”李爱红说。
如今李爱红的贝亲好家政公司以员工培训周到受到行业推崇,在培训自己员工的同时,还和吕梁市政府合作,成立吕梁山护工实训基地,并且免费对外培训,还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把技术含量低的保姆行业做成了精细化产业。
做“高大上”的行业保姆
如今的家政服务市场在李爱红看来仍然供不应求,然而症结所在就是市场极度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家政服务人员。“比如现在很多家庭都想高薪聘请专业的幼儿营养师,我们却怎么也找不来这样的专业人才。”李爱红说,因为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存在偏见,因此如今很多大专、本科毕业的营养师宁可改行也不愿意来做家政服务。
“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宁愿找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作也不愿意来我这赚八千块一个月,社会对保姆的偏见太多,首先要消除偏见,然后才能在现代化的服务行业中走得更远。”李爱红说。
谈到未来的规划,李爱红说要把保姆行业做成“高大上”的产业,在人员招聘方面多注重人员素质,吸引专业人才。其次是借助互联网,开发电子商务平台,让人足不出户就能选保姆,做到家政现代化。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