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晓玲 北京报道
各地2016高考成绩正在放榜,2016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结果也呼之欲出。有专家认为,这两年,高校自主招生“掐尖子”的现象正在减弱。
相比以往,各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强调学生申请的专业要与自身的特长相匹配。
“最主要是学校可以录取到真正对专业感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追求高分考生其实意义不大。”上海一所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
除自主招生以外,浙江等地也在试点新的招考办法,这预示着人才选拔方式正在趋向多元化,高考成绩今后不再是唯一的指标,“一考定终生”的现象或将逐渐淡去。
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更受重视
按照教育部规定,在各地高考出分前,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要确定入选资格名单。
高校自主招生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补充,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高考降分政策。
6月22-26日是各地高考集中放榜的时间,截至6月23日,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90所高校基本都已公示入选名单。
名单显示,各个高校的降分幅度多在20-60分区间。所有高校中,通过人数最多的为中山大学,为641人。其他高校通过人数多为几十人到一两百人不等。
从各高校的招生简章来看,相比以往,高校更重视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其中,对理科生的要求集中在学科竞赛获奖、发明创造等条件。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理科实验班就要求,考生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或全国排名前15%者优先考虑。
“学生如果不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即便在中学排名再靠前,也不能报名自主招生。”曾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招生办主任、现为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办主任的周鸿表示,现在自主招生的面向群体更加明确,不再唯排名和分数论。而自主招生成为高校掐尖手段的现象也正在减弱。
2003年开始,被寄予改变“一考定终生”期望的自主招生,一度演变成高校争抢优秀生源的战争。
为此,教育部明确要求,自2015年起,学校需要依据自主招生认定的专业进行录取,而且不得以“入学后调整专业”为由恶性抢生源。
上海一所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过去学生可以报考多个专业,甚至是跟自己的特长不相匹配的专业,这跟强调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要求是相违背的。现在能报考的专业受到限制,可以让招生的群体范围更加明确。
“现在自主招生不一定是掐尖手段。毕竟(自主招生)结果是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就要公布,此外,追求高分考生其实没多大意义,最重要的是学校可以录取到真正对专业感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该负责人进一步说。
同济大学副校长蔡达峰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每个高校都有招收好学生的动机,但是大家所设定的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它反映了各个高校的特色和自己的培养目标。自主招生表面看是对生源的竞争,说到底是高校之间选拔人才能力的竞争。自主招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是高校的自我挑战,也是能力提升。
为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各个高校也推出了多样而灵活的面试题目。
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每个考场都有7位考官同时面试一个学生,在面试中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考查他们对于城市、空间、建筑的理解和表达。
而中山大学,在面试环节则通过希拉里的“邮件门”、华为的“迷航”、阿尔法狗等话题,对IT领域有兴趣的考生进行考察和判断。
“一考定终生”现象正在逐渐淡去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员边新灿认为,自主招生迄今仅限于高水平大学和高职院校两端,大量的省市地方属高校未获得试点资格,在评价选拔的多元化改革探索上,呈现“放两头,稳中间”的格局。
“如今的自主招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淡化了高校以高考总分掐尖子的现象。”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科院原院长胡瑞文说,但自主招生完全可以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让更多的高校拥有自主招生的权利。
胡瑞文认为,在高校多年扩招之后,有些省市的高校招生计划数与当年普通高中毕业生数已相当接近,在这样的形势下,民办本科和高职高专的招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公立本科院校招生的“收容队”,不再具有选拔性招生的必要性。
“特别是列入三本招生的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高等学校,不妨允许这类学校提前组织联合考试,试点自主招生改革。这样做有利于一部分中等学业成绩的考生对号入座,让他们不用再成为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陪绑者,从而使他们提前从高考指挥棒中解放出来。”胡瑞文说,同时,这些学校仍有机会招收到一部分有个性特长和相关专业发展潜力的考生,有利于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目前,全国多地正在进行高考改革探索。例如浙江正在进行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
“三位一体”即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评价体系。该模式可以弥补单纯以高考分数选拔学生的不足。
对考生来说,在“三位一体”招生下,即使在高考中发挥失常,没能考上相应批次的分数线,但只要考生在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中表现良好,仍有机会在提前批次中被心仪的高校录取。
多位受访专家均表示,人才选拔方式正在趋向多元化,高考成绩今后不再是唯一的指标,“一考定终生”的现象将逐渐淡去。
作者:胡晓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