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陆家嘴论坛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会议现场。
面对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整治浪潮,以及由此带来的风声鹤唳。 不少正规企业在忙于为行业正名,而作为名义上的娘家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在为其正名。
“互联网金
融不是一地鸡毛,只是其中有害群之马需要清理,”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参加2016陆家嘴论坛“浦江夜话一: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主题讨论时表示。
李东荣指出,互联网金融创新是好的,但有些机构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本身不是互联网金融,但在这个幌子下,鱼龙混杂,确实把市场搞乱了。而现在的监管方法是把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去除掉。
李东荣在讨论中表示,一个好的监管不会压抑创新,对风险要有所把握,度的把握确实比较考验政府的监管能力。他举例称,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由于金融内生的脆弱性和外部的制约性,每一轮重大金融创新之前,比如说纸币取代金融货币,扩大通货膨胀的幅度和范围,股票交易的出现催生了资产泡沫的形成,特别是本世纪初欧美资产证券化领域过度创新和风险管理之后道德危机引发了本轮金融危机,都是过度创新后监管机制没有跟上的后果。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问题,李东荣认为,金融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与生俱来就与流动性风险、交易风险、操作风险等相伴,这是改不了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如此。
他用自己30年前当银行信贷员的经历强调,风控是金融永恒的主题:“当时我们贷一笔款老师傅教给我们一句话,要坚持贷款‘三查原则’,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到了今天尽管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的手段方式有很大的改变,但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目的本质没有改变。所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尽管使得我们在评估风险、识别风险方面,效率显著提升,但目的还是要识别风险。”
防治互联网金融风险,李东荣提出以下三点:
一是明确分类、精准发力、要充分考虑互联网金融风险,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对各类传统风险和新生风险进行准确预测,有针对性的行业准入,投资者适当管理等措施;
二是综合施策,将资金流和现金流全面纳入风险监测体系,防止资金和信息实现体外循环,要针对跨界业务实施穿透核查和全流程监管,不留空白和套利空间;
三是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确保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有机结合,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行业治理和市场监管,通过监管和法律手段及时清理害群之马。
至于风险把控是不是只能运用牌照控制的手段,李东荣并不认可,“准入的具体做法是可以研究的,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基本条件和基本规矩,或者说前提条件,是发证还是备案的方式。总之,判断一个事情要有一点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管理,不要局促于给他发牌照。”
虽然李东荣肯定互联网金融创新成效,并且指出真正爆雷跑路的只是少数“害群之马”,但有趣的是,同一论坛参与讨论的风和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炯却提出了异议——当回答“监管过严导致孩子和盆里的水都泼出去,谁是孩子谁是洗澡水”的时候,他表示,“P2P和众筹都是水,互联网保险这样的是孩子。”
他比喻道,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就相当于一个新生儿,一条腿特别粗,这条腿连接和匹配借贷双方做得非常好,但另外一条腿非常细,风险控制非常差。
显然,这样的观点并不能获得P2P行业的认同,同在论坛现场的拍拍贷总裁胡宏辉就指出,互联网金融不能一概而论,而优秀的核心就是风控,这也是能够在银行之外分得一杯羹的基础,“其实现在的银行也很互联网化,比如房贷可以直接在网上申请,但是传统银行并没有对风控投入主要精力,互联网金融企业同样可以靠风控,比如通过分析借款人在网络上的行为模式,通过大数据来进行‘画像’来实现弯道超车。
但现实是,目前的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并没有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风控,不能称为真正的‘fintech’(金融科技)。”
说明一下,互联网金融概念是在中国创造的,在欧美,对于这类企业一把称之为金融科技,强调的是金融活动中科技的应用。
以下为李东荣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的话题是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我谈点个人的认识。毋庸置疑互联网金融在现代业务模式、服务理念、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创新,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化、普惠化带来很多新元素。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互联网确实有许多需要探索的领域和内容,究其本质,互联网金融始终没有脱离风险管理的范畴,没有违背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市场客观规律,也没有改变金融风险固有的隐蔽性、突发性、传延性的特征。因此如何平衡好互联网时代下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大家深入思考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由于金融内生的脆弱性和外部的制约性,每一轮重大金融创新之前,比如说纸币取代金融货币,扩大通货膨胀的幅度和范围,股票交易的出现催生了资产泡沫的形成,特别是本世纪初欧美资产证券化领域过度创新和风险管理之后道德危机引发了本轮金融危机。从金融业抑制创新、风险、规制的动态循环演进可以看出,风险治理与创新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必须形成适度的均衡。为此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坚持并不断地丰富以上认识,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体系,这有助于明确业务边界和规则。我认为在我国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体系,应按照推进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方向,凝聚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行动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分类、精准发力、要充分考虑互联网金融风险,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对各类传统风险和新生风险进行准确预测,有针对性的行业准入,投资者适当管理等措施;二是综合施策,将资金流和现金流全面纳入风险监测体系,防止资金和信息实现体外循环,要针对跨界业务实施穿透核查和全流程监管,不留空白和套利空间;三是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确保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有机结合,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行业治理和市场监管,通过监管和法律手段及时清理害群之马。
在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体系过程当中,还应该重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用好用活风险治理的自律机制,首先行业自律本身是有风险缓释机制的,通过建立信息披露、信息安全、业务经营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和规则,可以降低行业整体发生风险的概率; 其次,通过发布自律公约,制定经营管理规则,设置行业组织成员,应该遵守执行的标准和条件等市场化的措施,可以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引导示范作用; 再次,行业自律还应该充分反映会员机构的合理诉求,促进监管部门与市场双向沟通,为政府监管提供全面的信息。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将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快行业自律的管理制度建设,规范设计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综合统计监测风险评估。同时加强信息披露、信息保护等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对全社会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教育,争取在国家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自律体系和普惠金融发展过程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杨燕青:非常感谢。下面一个问题,监管是不是也应该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呢?
李东荣:从国家政府到监管部门,从本意上来说是重视监管的。一个好的监管不会压抑创新,对风险要有所把握,度的把握确实比较考验政府的监管能力。另外,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还要正确的梳理。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要区分一下。我刚刚提了一个例子,本世纪初的欧美金融危机也存在了过度创新,包括监管机制没有及时跟上去的问题。我说这句话是希望我们吸取这方面的教训。我们现在出的问题,有的是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本身不是互联网金融,但在这个幌子下,鱼龙混杂,确实把市场搞乱了。我们现在的方法是把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去除掉。我们创新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创新过程当中没有把风险防范好,这种创新有可能到后来控制不了。
比如说我们想实施农村金融的发展,实施普惠金融,希望用比较简单的手段提高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的成本,但金融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与生俱来就与风险相伴,这是改不了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如此。所以,在金融领域风控永远是永恒的主题。如果你讲创新,想实现普惠金融,在创新过程当中,不管是流动性风险还是交易风险,还是操作风险,还有我们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跟不上的话,最后的结果跟你的本意是有差距的。30多年前我在银行当信贷员的时候,当时我们贷一笔款老师傅教给我们一句话,要坚持贷款“三查原则”,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到了今天尽管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的手段方式有很大的改变,但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目的本质没有改变。所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在评估风险、识别风险方面,效率显著提升,但目的还是要识别风险。这是我们监管部门和行业从业者共同的责任。谢谢!
杨燕青:说到准入,中国目前面临一个困境,如果是准入就需要给互联网金融企业或者一个金融企业发牌照,发牌照的前提一定是规模达到一定的限度,但是一个企业从出生到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不准入又难以防范鱼龙混杂的现状,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李东荣:准入的具体做法是可以研究的,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基本条件和基本规矩,或者说前提条件,是发证还是备案的方式。总之,判断一个事情要有一点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管理,不要局促于给他发牌照。
第一,创新永远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涌泉动力。第二,风险防范永远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我希望我们今后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很好的把这两句话结合好,促进我们国家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实现普惠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关注我的股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