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终将欲走还休 疑欧思潮常使英国疏远欧洲,但实用主义又会让英国选择留下来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英国“脱欧”终将欲走还休 疑欧思潮常使英国疏远欧洲,但实用主义又会让英国选择留下来

加入日期:2016-5-24 7:02:22

  对于英国人来说,眼下最纠结的事情莫过于6月23日的“脱欧”公投了。“脱欧”和“留欧”两大阵营争斗的“火药味”正变得越发浓烈,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都被卷入其中。就在不久前,支持“脱欧”的伦敦前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还在扮演“独孤求败”的角色;如今,“卷福”(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人粉墨登场力挺英国“留欧”。留还是不留,这是一个问题。

  作为孤立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国有着“光荣孤立”的传统。上世纪50年代,英国对刚刚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不屑一顾。但随着“三环”外交战略的失败和经济实力的下降,英国最终被迫加入欧共体。早在1975年,英国曾就是否退出欧共体举行了公决,英国人最终以较大的多数选择了“留欧”。作为欧洲一体化的迟到者、欧洲汇率机制的受害者、核心决策的局外人,英国与欧盟关系一直若即若离。英国并未加入欧元区,也不是申根协定缔约国。

  支持英国离开欧盟的受访者认为,欧盟拖累了英国,比如,英国不得不被迫接受一些欧盟的决定、经贸发展受制于欧盟多项法令、交了数十亿英镑的“会费”却没有多少回报,等等。民众还希望,英国的边境真正由本国控制,并限制来自其他欧盟国家的务工人员数量。而席卷欧洲的“难民潮”,又让更多的摇摆人群进一步变成了“疑欧派”。于是在2015年的大选中,主张“退出欧盟”的英国独立党异军突起,赢得的绝对票数仅次于保守党和工党,并且破天荒地首次直接进入英国下院。

  “脱欧”在欧盟史无前例,从理论上来说,它将使英国在主权、经贸、难民政策等问题上能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度。支持“脱欧”的经济学家甚至宣称,离开欧盟将可以让英国经济在10年内年均增长4%;而且,没了欧盟关税,英国的物价将下跌8%。

  但是,“脱欧”也将给英国带来严重的后果。尽管英国每年需向欧盟缴纳近百亿英镑的预算“摊派费”,但不少商界人士认为,英国出口在欧盟市场上的得益,足以抵消甚至超过其在欧盟的支出。对欧盟的出口几乎占英国总出口的一半,为500万英国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最新的预测数据显示,一旦脱离欧盟市场,到4年之后的2020年,英国总体可能损失掉5%的GDP以及95万份的工作,平均每个家庭的收入将减少3700英镑。

  对于英国来说,“脱欧”显然是一次巨大冒险。按照卡梅伦的说法,如果英国离开欧盟,每个家庭的食品采购费用将增加3%,每年约需多付120英镑,服饰的价格增加5%。卡梅伦警告,如果英国离开欧盟,英镑汇价将暴跌12%,通货膨胀率大涨。英国央行今天5月的报告称,英镑自去年11月以来已经下跌约9%,证据表明,英镑贬值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即将举行的英国“脱欧”公投。而且,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将遭到侵蚀。英国财长奥斯本5月20日警示民众, “脱欧”可能导致英国房价下跌五分之一。

  更严重的后果来自于政治方面。考虑到欧盟作为世界性区域集团的重要性,“脱欧”后作为个体的英国将再次被边缘化,在其盟友美国及国际社会眼中的影响力将大不如前。而在国内,英国以全民公投的形式在欧盟内部追求“国家主义”,万一“脱欧”成功,很有可能激发国内苏格兰地区的新一轮独立浪潮,并有可能引发北爱尔兰冲击。

  同样遭受冲击的还有欧盟。一旦英国脱离欧盟,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会削弱。欧盟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将从7%下降到6.1%;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欧盟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将从17%下降到14.6%;在全球贸易中,按现行价格和汇率测算,欧盟出口份额将从33.9%下降到30.3%。由于英国在经济、教育、科研等诸多领域优势明显,伦敦金融城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地位重要,一旦英国“脱欧”,可能会在这些领域令欧盟蒙受较大损失。

  对欧盟而言,英国“脱欧”也是其一体化进程的重大倒退。由于欧元危机、难民危机以及极端势力抬头,欧洲各国的“脱欧”情绪正在上升。最近一项针对法德等8个欧盟主要国家的调查显示,45%的人希望本国举行类似英国的“脱欧”公投,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会在此类公投中支持“脱欧”。因此,英国“脱欧”一事可能会在欧盟内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但人们不必过于悲观,就历史而言,疑欧思潮常使英国国内出现疏远欧洲的动向,但实用主义又让英国选择继续留在欧盟内部。5月16日公布的一份民调显示,支持“脱欧”的比例已从39%降至37%;“脱欧”派比“留欧”派的民调要低18个百分点。

  如今,欧洲难民危机持续发酵,恐怖主义阴影挥之不去,再加上英国国内“脱欧”派极力宣传,都有可能左右民众情绪。但按照《泰晤士报》的说法,“脱欧”公投风险不大,“留欧”阵营定能胜出。我们暂且静观其变。(编辑:欧阳觅剑)

  作者:赵海建

编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