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会:文化产业融合实体经济 七成出口面向“一带一路”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深圳文博会:文化产业融合实体经济 七成出口面向“一带一路”

加入日期:2016-5-17 6:39:49

  深圳文博会

  5月16日,中国(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超过2000亿元的实质性成交额落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连日在展会走访了解到,一方面,“科技+文化”、“文化+实体经济”等新业态出现,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正在扩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推广,正在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铺路。

  本报记者 戴春晨 王帆 实习记者 郭嘉颖 深圳报道

  5月16日,中国(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以超过2000亿元的实质性成交额落幕。

  文博会对社会公众开放的第一天,深圳会展中心大门口人山人海,排起了几千米的长龙。尽管进入会场需要花50元购买门票,但这并不妨碍市民的热情。

  不少采购商们也坐着专巴前来,在展馆找项目。他们排成若干支队伍,在举着牌子的志愿者引领下先后进入展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连日在展会走访了解到,一方面,“科技+文化”、“文化+实体经济”等新业态出现,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正在扩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推广,正在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铺路。

  万亿级市场增长迅速

  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文化产业要在今后五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深圳文博会反映的信息是,无论是消费端的普通市民,还是处在生产端的企业,都对“文化”抱着巨大的热情。

  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82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2%。与上一次统计的2013年数据相比,增加值增长21.0%,年平均增长10.0%。而深圳文博会的成交数据亦可作为佐证:实质性成交(不包括意向性成交额)从2013年1174.02亿元一路飙升至今年的2032.01亿元,增长73.08%。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平认为,文化产业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程度相关联。中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促使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中国去年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文化消费仅占人均GDP的7%左右,而美国和欧洲的比例为30%。”投资界人士、第一路演研究部总监李旭表示,这说明境内外文化消费有一定差距,同时也说明中国文化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月28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负责人在谈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时表示,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培育文化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

  文化+实体经济

  除了外力的拉动,文化产业的增长与其“内功”的增强不无关系。深圳文博会显示出的变化是,不少企业开始探索“科技+文化”、“文化+传统产业”的新业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文博会现场注意到,不少高科技元素的文化产品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曾亮相猴年春晚跳舞的深圳优必选机器人,实际上还能讲故事,吸引了不少跟着家长逛展会的小朋友。中国电影体验馆推出的VR技术观影方式,让不少排队等候的年轻人表示要“过过新技术的瘾”。在文博会的9个展馆中,这种融合“高科技”的新产品并不少见。

  在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张立建看来,市民的这种热情,恰好说明高科技元素有推动文化消费的能力。

  “文化的传承本质上是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也应该是创新。”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要用新技术、新方法将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呈现出来,这也给高科技提供可盈利的产品载体,使得发明、发现的技术转化为实体。”

  在文博会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另一种“文化+”的形态:文化+传统产业。文博会不仅展出了玉石、泥塑等文化工艺品,家具、食品等传统行业的产品也来凑了一把“文化”的热闹。

  广东中山红古轩家具有限公司的一名负责人表示,家具行业近年来的下行压力加大,他们公司希望打“文化”牌摆脱经营压力。这家公司尝试邀请国外优秀的设计大师设计新款式,此举已获得市场反响。据她介绍,体现在红木家具价格上的“文化”元素,已跟昂贵的红木原料相差不大。

  “科技+文化”、“文化+传统产业”的新业态,正是文博会主办方的推介重点。深圳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张合运介绍,本届文博会的主展馆中,属于“文化+”新业态的企业达到了146家,多个省市区将“文化跨界融合”作为展示的重点。主展馆、分会场,以文化跨界融合为主题的活动,达到了30多项。文博会成为了文化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传统文化产业转型的重要推手。

  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指出,当代文化产业有两个典型特征日益凸显,即前端越来越强调内容创意,后端越来越从“产品”变为“服务”,融入一系列相关产业,使创意成为经济的普遍特征。

  这份报告提及,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突出特征是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于是主要的产出转变为对相关产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这使得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越来越与实体经济融为一体,演变为“体验经济”。这种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普遍的“互渗”,是文化产业成熟的表现。

  “一带一路”市场待挖

  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不仅在于国内广阔的市场,还有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蓝海”。少为人知的是,中国早已是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2004-2013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显示,中国2013年文化产品出口总值达601亿美元,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国279亿美元一倍多,成为全球文化产品最大出口国。

  张建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优势在于,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淀,特色突出,包容性强,对海外国家已经有着互动的基础,尤其是许多中国的电影、电视剧、书籍已经被许多国家民众所喜爱。

  “我们一直捧着金饭碗,只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而已。”张建平说,“文化产业要成为未来产业的支柱产业,尤其要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本届文博会出口交易金额176.972亿元,同比增长7.35%。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为137.377亿元,占文博会出口总额的77.63%,比上届增长34.89%。

  不过,张建平亦指出,中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期,和制造业、商贸、能源等行业相比,其“走出去”的步伐相对滞后,尚面临着不少困难:一是既懂中国文化,又懂目标国语言和文化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不足;二是文化产品的品质有待提升,尤其是文化产品中的创意和原创内容有待加强;三是中国仍需要加强对原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为此,我主张通过开放来强化国内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张建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作者:戴春晨 王帆 郭嘉颖

编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