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权威人士刺破“加杠杆”幻想)
联讯证券研究院汪婉婷 廖宗魁
5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转二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这是2015年以来《人民日报》第三次刊登权威人士谈中国经济的文章。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本次文章中,权威人士谈了当下市场较为关注的与经济相关的五个问题,分别是: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
经济仍是L形
一季度,在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带动下,经济数据有所好转,由此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乐观的看法,认为经济已经见底,将呈现U形、W形反转。
对此,权威人士在文章中对经济形势给出了明晰、客观而有力的看法,“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势”。对L形走势,权威人士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这个L形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
2012年以来,也曾出现多次的经济反弹,但最终都只是暂时的一股暖风。只要回归理性,就能清晰地看到,在产能过剩还很严重、房地产库存高企、经济杠杆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经济哪能如此轻易就见底了。
权威人士直白的论断刺破了此前一些市场乐观派的幻想,这与我们此前的判断大体一致:一季度经济的回暖属于经济低波动下行过程中的“小周期”回升,经济长期下行的压力仍大。
继续加杠杆行不通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经济硬币的两面,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但两者也有主次之分。权威人士明确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的这种主次关系,“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一季度投资的反弹和信贷的高增长,无疑属于需求侧发力。信贷的高增长稳住了经济继续下行的步伐,但指望高信贷成为“小四万亿”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季度新增信贷4.6万亿元,近25%的增长只是暂时的,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几个季度信贷增速一定会下来,从而保持全年信贷的平稳增长。权威人士指出,“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火爆的房市无疑是一季度经济最吸引眼球的地方。1~3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1%,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5.2个百分点,而且54%的新增信贷流入了房市。有观点认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相比,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居民可以加杠杆,可以用居民加杠杆的方式来化解房地产高库存问题。
“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权威人士的回答直接否定了这种利用加杠杆来去库存的办法,“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会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吸取。”
“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实际上,这是要用供给侧改革来去库存,而不是加杠杆去库存。
对于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权威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的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这从防风险的角度说明“去杠杆”在未来经济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如何去杠杆?通常存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减分子”,即直接削减债务;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做大分母”,对此,市场和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各国实践上也各有差异。权威人士则直接指出,“做大分母”的做法应彻底抛弃,“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