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切实解决供给侧成本较高的问题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应该切实解决供给侧成本较高的问题

加入日期:2016-5-11 8:14:50

  5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的CPI和PPI数据。CPI同比涨幅连续3个月维持在2.3%,PPI出人意料地环比上涨0.7%(因此下降3.4%)。这些数据反映通胀的压力在上升。再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呈现“L形”的走势,可以说,我们或面临一定的“滞胀”风险。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滞胀,中国经济仍然在以中高速增长。我们这里所说的“滞”,是指经济增长平稳。

  “滞”和“胀”是互为因果的,因为“胀”(不仅包括物价上涨,也包括房价上涨等),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导致供给效率下降,经济增长减速;因为“滞”,供给的增长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又导致了物价、房价的“胀”。因此,在“滞胀”风险的背后,是供给侧的问题。

  当然,在供给侧问题积重难返之前,“胀”对经济增长是具有刺激作用的,这正是过去十多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CPI涨幅多次超过3%甚至超过5%,房价更是持续快速上涨,物价、房价的“胀”拉动了包括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的大增长,它们依靠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获得大量融资。这是一种“透支型”的发展,需要不断加杠杆。但是,收入增长预期越来越难以兑现,例如,房地产库存越来越多,高速公路普遍亏损,于是,建立在“胀”的基础上的“透支型”发展就维持不下去了,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减速了。

  但是,依靠“胀”刺激经济的思维一直存在。2012年GDP增长率跌入8%以内的区间,但M2的增长率只在2014年低于13%,在这背后是信贷的增长以及各种融资手段的发展,它们的名义当然是创新,但其功能就是加杠杆。因此,“胀”的风险其实是一直存在的,此前没有在CPI中实际显露出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是重要原因。在PPI连续负增长的时期,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生活资料的价格降幅依次减小,显示需求端其实一直都有“胀”的力量。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然处在低位,但其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正在减弱。4月采掘工业价格环比上涨了2.9%,进而推动了PPI环比上涨。而这又会渗透到CPI中成为涨价因素。4月CPI八大分类指数是七涨一降,唯一降的是“交通和通信”,4月已出现环比上涨。另一个推高CPI的因素是猪肉价格,4月同比上涨33.5%,环比上涨3.2%,猪肉供给短期内难以改善。

  由于供给侧成本高、效率低,“胀”并没有带来供给的改善,猪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养殖户并没有因为猪肉价格大涨而立即增加生猪存栏量,他们还在观察。这在其他领域也一样,虽然融资多、物价涨,但投资增长率仍然比较低,尤其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滞胀”风险提醒我们,应该切实解决供给侧成本高的问题,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降成本,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降低税费的重要性,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降低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这需要抛弃依靠“胀”刺激经济的思维。既然中国经济未来几年会走出L形,减速不可避免,那我们就应该花大力气防止“胀”。

编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