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叶檀:从权威人士访谈看资本市场投资逻辑)
权威人士再发话。5月9日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判断是L型的走势,这是一个经济阶段,不可能很快过去。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弹性强,所以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这应当意味着,未来对经济不必实行强刺激,不必实行大水漫灌。
从权威人士的阐述当中,投资者应当可以得出指导未来投资的准则。
去年资本市场已经经历了股市的高杠杆,今年又经历了期货疯涨,房地产市场不同城市则处于分化之中,高杠杆引发的后遗症得到了高层充分的关注,意味着希望以高杠杆来推动某个市场的疯狂上涨已经不现实。
在经济下行时,流动性与投资仍然可以扛鼎,资金不时会成为强心针。但流动性注入后,实体经济往往由于投资效率低而无法全部吸纳,相当大一部分会溢出到资本货币市场,导致某个市场短期内会有快速增长。但这样的增长只是天空中偶尔绚烂的烟火,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经济一旦稳定,货币就会收缩,这时市场会呈现出松、紧、松、紧的阶梯状态。所以投资者不能不切实际地幻想某一个市场能长期保持充盈的流动性。
在这样的市况下,投资者需要抓住能够引领未来的板块,比如高端制造、消费与高端服务业。
在经济的L型运行周期中,会出现分化,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政策的无形之手不会刻意去扭转分化的趋势,分化意味着资源得到了高效配置,注入到了未来有盈利前景的行业,所以,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业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前景,以后投资应当牢牢握住这两个抓手。与此同时,在城市化过程中,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群相对来说更安全,这些城市发展更快,市场化程度更高,会吸引更多的人到来。
权威人士非常明确地说,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是幻想。这就提醒投资者,不要用高杠杆投资。
高杠杆运用不当会让人倾家荡产,政府不会鼓励。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对于个人投资而言,高杠杆同样不是个好主意,除非你自认为自己是巴菲特,但巴菲特现金流丰富,几乎不用高杠杆。
股市、汇市、楼市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股市的本源是什么?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的债务危机,不是为了让大公司得到一大堆钱、让一堆人套现富了更富的。楼市的本源是让人住、让人休息,不是为了让人投资。而汇市的本源是为让人在境内外投资、生活更便利。既要加杠杆又要控风险,在目前的阶段很难办到。
在当前的市场中,投资者最好不要去碰过剩产能的低效企业。
未来“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减法”色彩较浓,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钱,即就业和债务的问题,难度和要求都比较高,但决策层的决心很大,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办法就是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动手术,长痛不如短痛。对这些企业进行“清盘”,既可以释放出土地、信贷等稀缺资源,也使这些企业的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岗位,看到新希望。
低效率企业去杠杆,可以用市场并购的方式,也可以用破产清算的方式,对于实在救不了的,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只要就业稳定,产能过剩行业的破产就不是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