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布鲁塞尔4月19日专电 财经观察:化解钢铁产能过剩 中美欧努力大不同
新华社记者赵小娜 梁淋淋
当前,全球钢铁产业遭遇“寒冬”,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2015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6.2亿吨,平均产能利用率不到70%,低于2014年的73.4%。
为共同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国际“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高级别研讨会”18日至21日在比利时召开。此次研讨会是世界范围内主要钢铁生产、消费、贸易和原料供应国首次就目前全球钢铁过剩的状况、性质、成因和影响交换看法,相关业内人士及政府官员均参加了此次会议。
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作为全球钢铁市场最为重要的参与者,中国、美国和欧盟为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各自采取了相应措施,但因对“病因”存在分歧,取得的效果大不相同。
中国:正确认识积极应对
受比利时政府邀请,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率代表团出席了首日会议。他强调说,全球经济下行和需求萎缩是当前钢铁和其他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如果偏离这一点认识,就很可能找不到正确的应对途径。
据了解,中国2015年粗钢产量约8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1.2%,比全球平均利用率略高。张骥说,中国并不回避产能过剩的问题,恰恰相反,现在中国政府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决心和政策都走在世界前列。
为有效化解过剩钢铁产能,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2011年以来,中国已淘汰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同时,中国钢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减产,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2015年中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3%。
此外,国务院今年年初印发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并就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组织实施作出了具体部署。中国计划在未来五年继续压缩粗钢产能1至1.5亿吨。为此,中央政府安排了1000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重点解决钢铁和煤炭这两个行业化解产能的职工安置问题。
“这里面没有一分钱是补贴出口的,”张骥强调说,“中国不仅没有任何补贴性质的政策刺激钢铁出口,还对部分品种钢铁产品加征了出口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最大钢铁生产国,中国生产的钢铁85%至95%都用于满足国内需求,与此同时,中国还进口大量钢铁产品,为全球钢铁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
中方认为,化解过剩产能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持续发力。张骥表示,中国将加大必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改建和新建建筑中提高钢结构比例,以刺激国内钢材消耗。与此同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带动钢铁需求,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美欧: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
就在中国政府积极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的同时,欧美一些国家将钢铁行业遇到的困难一味归咎于中国,将对中国钢铁频频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作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
无视中国采取的多项措施和取得的良好效果,美国商务部部长普里茨克和美国贸易代表弗罗曼在会后发表的声明中仍然在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寻找借口。
他们在声明中称,如果中国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过剩钢铁产能,那么钢铁业的结构问题就依然存在,美国等“受害国”将别无选择,只能采取贸易措施,避免本国钢铁产业及工人遭受损害。
与美国的态度相似,欧盟委员会上月发布的《保持欧洲钢铁产业可持续就业和增长》政策文件,也提出欧盟将在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37项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贸易救济和加强事前监管等措施。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目前,欧盟对进口钢材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中16项直接针对中国;欧盟正在对10种钢材进行的调查中有6种与中国钢材相关;最近几个月,欧盟委员会已经对中国的钢厂开展了3次指控调查,并对从中国进口的两种钢材征收了惩罚性关税。
分析认为,面对钢铁业困境,欧美都没有找准“病因”。中国向欧美出口的钢铁,无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来看,都只占这两个地区钢铁进口的很小部分,试图向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无济于事。以欧盟为例,其根本原因在于钢铁业的能源、环境、劳工等方面成本居高不下,在全球钢铁业激烈竞争背景下,欧盟钢铁企业总体缺乏竞争力,盈利空间狭小。
一位比利时记者在媒体交流会上质疑说,中国为化解钢铁产能危机做出了多项努力,欧盟和美国却仍在保护其落后的钢铁产能,不见任何实际行动何以化解危机?
分析人士认为,钢铁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相关经济体的共同挑战、共同责任,只有更多国家采取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积极措施,加强彼此间的政策沟通与协调,才能逐步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互利共赢。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