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宇 北京报道
人口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但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必要条件,这是《大国空巢》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易富贤的主要观点。
作为曾多次对中国人口做出准确预测的人口学者,易富贤根据人口结构判断,中国人口已到负增长边缘,“全面二孩”后生育率只能达到1.4到1.5。
此外,大城市的平均收入比全国高,吸引大量年轻人,外来人口购房会拉动经济。但城市人口密度大,就会导致高房价、高抚养成本,生育率只能保持在 0.7到0.8的低水平。
生育率将持续下降
《21世纪》:你曾准确预测2010年的人口数,当时依据什么?
易富贤:主要是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口普查数据,其准确性可以甄别。2000年的0岁人口就是2010年的10岁人口,2010年的人口普查10岁人口只有1445万,与2000年人口普查中0岁人口数相差不大。个群体在2014刚好就读初中三年级,初三人数只有1426万。这就说明人口普查数据是可靠的。
《21世纪》: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的生育率与实际相比偏低,因为全国范围内可能存在相当数量的因违反计生政策导致的瞒报、漏报现象,你怎么看?
易富贤:可以通过2010年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地区的数据鉴别。中国曾在包括酒泉、恩施等800万人口地区试点二孩,这些地方没有漏报动力,但生育率只有1.5。此外9000万少数民族地区允许生2到4个孩子,少数民族地区生育率也只有1.6。
《21世纪》:你对“全面二孩”后的生育率有无预测?
易富贤:“全面二孩”后只能达到1.4到1.5,如果停止计划生育,生育率也只会暂时推高到1.6,之后持续下降。
因为生育意愿和育龄妇女人数下降。据统计,2/3新生儿由20到29岁妇女生育,这个人群在2011年达到1.15亿,2024年只剩6000多万,下降40%。
老龄化使死亡率上升。中国人口大概在2023年会达到顶峰,之后会急剧减少。持续推进“全面二孩”,2060年只能保持在10亿,中国人口已经到负增长的边缘。
《21世纪》:你曾预测2006年起中国经济中心西移,根据是什么?
易富贤:劳动力和老年人口比代表国家经济活力。比例登顶,经济就会衰退,日、美、韩、欧盟都是如此。以2035年为拐点,中国劳动力和老年比将开始低于美国,意味着经济增长活力开始低于美国。
日本和美国人均GDP的增长率和其中位年龄的增长率高度相关。2015年,中美中位年龄都是38岁,我们对美国的年龄优势开始丧失。到2030年,中国45岁,美国40岁。
西南地区生育率比较高,今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有后发优势。即便目前劳动力外流,但是由于妻儿、老人留在本地,还是保留了内需市场。
以前我们是海洋经济,但今后西边国家人口多、年轻、生产力强、市场广阔,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中国沟通中亚、印度的铁路意义重大。从人口结构和区位上看,日后云南、贵州、广西会很有潜力。
一线城市仍需人口疏散
《21世纪》:如何理解一线城市房价目前的持续上涨?
易富贤:中国购房年龄人口数已达顶峰,从2019年起购房年龄人口将下降40%,从2.3亿下降到1.4亿。中国大城市房价上涨,得益于全国经济高速增长。
另外大城市的平均收入比全国高,吸引大量年轻人,外来人口购房会拉动经济。由于年轻人口流入,给经济注入新活力,就提升了户籍人口购买力,导致房价上涨,所以北京的房价与外来人口相关。北京1995年之前限制外来人口,房价也不高,2004年外来人口快速增加,房价快速提升。
《21世纪》:既然外来人口对北京、上海如此重要,还有必要疏散人口吗?
易富贤:长远来看,很有必要。中国城市化率是56%,但城市只占中国总面积0.7%。
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也经历过城区人口密度2万-3万人/平方公里,完成人口疏散后,伦敦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小于1万,整个城市保持在5000左右。
人口密度大,就会导致高房价、高抚养成本,生育率只能保持在0.7到0.8的低水平。人口稀疏的地区,生育率会更高。我们的城市规划导致人口都往北京上海聚集,生育率不高,所以必须改变。
作者: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