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困局:“创业无学论”与专业学科的空白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创业教育困局:“创业无学论”与专业学科的空白

加入日期:2016-4-1 5:35:05

  本报记者 夏旭田 北京报道

  当前的中国,创业大潮方兴未艾,创业者存在学习的刚需,创业教育由此也显得越发重要。国家也已开始有意识地在高校层面设置通识性的创业教育,但如何为创业者提供更系统的教育支撑,是创业教育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同时,“创业是否能教”的质疑声也从未停止——“创业无学论”的背后是中国并未形成创业的独立学科,现行教育制度下,中国未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创业专业。

  这是中国创业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局”。

  创业如何教?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何志毅正在筹备一个读书会,要分享的书籍是《教育的目的》。自2011年拿到教育部首个创业方向的MBA以来,他和他所在的商学院不停地回应创业是否能教、该如何教,而这似乎需要重新认识教育本身。

  面临同样疑问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院长王方华,他回应这种质疑时表示,创业是否能教关键是用什么样的理念来看教育。“教育这个词实际上不应是我们理解的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考试、答卷,其实教育是教和学共同探讨一个未知的世界,去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从这一点上来说创业可以教的。”

  王方华表示,现今社会上流传很广的说法是,研究型大学不应该把就业作为一个指标,而创业是就业最高阶段,是就业的一个范畴,所以研究型大学不应该搞创业教育。

  而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涌动着如火如荼的创业浪潮。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委会常务副会长沈志群介绍,2015年全国新增企业443.9万户,比2014年增长21.6%,注册资本金29万亿元,增长52.2%,两者皆创历史新高,每天平均1.2万家的企业正在诞生。

  沈志群认为,当前扩大双创规模的同时,更大的问题在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而这需要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有过创业经历的何志毅对此感受很深,“创业者很孤独,天塌下来都要顶着,永远处在变化的环境当中,创业者更需要有人来教育、辅助、支持。”

  在何志毅看来,创业者的学习是刚性的市场需求。“一定有人愿意系统地学习,但是这个需求有多大?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么多人不穿鞋,卖鞋商人跑到岛上看到大家都不穿鞋,认为市场很大;但也有商人看到岛上人都不穿鞋,认为这里没有市场。我认为,岛上人是想穿鞋,只是没有适合的鞋给他们。”

  创业教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教育模式和路径的重建。

  何志毅正试图建立一套独特的创业培训套路。他将创业者应该具备的要素提炼为五项:智慧,知识,素质,经验,实践。他认为,这五项内容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理念,各模块之间虽不会相生相克,但会此强彼弱,比如,知识太多会泯灭智慧,经验太多会导致不学习,因而需要注意协同培养。

  “现在五个模块是平行的,但是根据学员们的调查问卷显示,智慧和实践的培养最为关键,因而各模块的权重也不同。”何志毅说。

  何志毅强调,创业教育应更重视非知识性要素,比如判断力、意志、责任心、企业家精神等内容。

  其次,创业教育更需要实践的支撑,一些商学院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王方华介绍,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设置了两千万的创业基金,鼓励学员实践创业。“MBA读书的话,我们可以以股份换学费,专门由一个基金帮你付学费,你创业成功可以把创业企业股份还给基金,创业不成功我们也支持你一把,这是个机制上的创新。”

  新华都商学院教务长、创业MBA项目主任汪晓霞向记者介绍,其实践环节一开始引入了TechMark商战模拟课程,将学生分角色分组做创业决策模拟训练。汪晓霞表示,其培养的每个学生都有商业计划书,从一开始就在锤炼项目,毕业时实际上大都是将商业计划书按照教育部要求改写为毕业论文。

  “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创业MBA学生沟通的最多的不是职业规划、到哪工作的内容,而是股权如何设计、退股机制如何设定、在某阶段如何寻找天使投资、溢价谈判如何做等内容。”

  汪晓霞表示,新华都商学院也设置了2000万的MBA创业基金,专门扶持学生创业,这些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商业计划书做路演实战,评委除了新华都2到3位教授之外,还有5到7个社会投资人,通过这个路演过程,MBA学生可以拿到新华都20万到100万的创业基金,也可以拿到外部风投的投资。

  师资是创业教育的又一个难题。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玉利表示,由没有创业经历的老师来教创业会受到质疑。“我们教营销,学生不会问你是否卖过东西,今天给领导讲领导力的老师也没有被问及是否当过行政领导,可偏偏教创业课就会问你创过业吗?”

  王方华认为,MBA师资力量的形成说明,大学老师是能够教企业家的。“只要你对企业有研究,而且对企业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完全可以和学生交流,不一定做过企业家才能教MBA学生。”

  不过王方华认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MBA的路径不一样。“要请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现有的师资中要有一批创业家、投资家或企业家能够参与进来,使我们的师资来源有一个宽广的渠道。”

  汪晓霞表示,传统的高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进行排课,学生只是被动地选课;而创业MBA教育没有形成固定的学科以及相应师资,更容易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中心,实行邀约制,以此安排师资。

  新华都商学院在创业MBA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师徒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除了聘任具备理论功底的学者之外,还从企业中聘请知名企业家担任导师,师徒组成学习团队,以私人董事会模式、咨询辅导等方式展开辅导。

  创业教育的“身份”困惑

  伴随着业“双创”的推进,政府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在加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然而业内普遍认为,这只是在大学普适性、通识性层面上做的创业教育,这些教育聚焦于创业过程中的具体的操作细节,但不成体系,没有形成学科。

  这也造成了新华都商学院创业教育“身份”上的困惑:2011年其申报的本是创业创新专业硕士,但由于没有这个二级学科,也没有这个专业,教育部批下来的是创业创新方向的MBA。

  “这给我们带来了难度,我们必须在MBA框架下试验创业创新。”何志毅介绍,开设方向和专业是两码事,方向只是在MBA基础上开设几门创业创新的课程,大多是技术性的,比如如何去注册和登记、如何去获得投融资、如何组建开放团队,其基础和专业基础都是MBA的东西。专业则要系统地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新华都商学院创业MBA想做的显然是后者。汪晓霞向记者提供的创业MBA课程设置显示,其MBA管理基础课程只有管理经济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11门,而创业特色课程则设置了19门,内容涵盖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业企划书撰写、电子商务、领导艺术、管理沟通与商务谈判等各个领域。

  “虽然现在创业只是MBA的一个方向,但实际上我们是在做创业创新专业硕士的探索,只是戴着MBA的帽子而已。”何志毅说。

  困惑的背后,是中国创业学科和专业的空白。

  从国际上看,创业成为一门学科,始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美国有1600所大学开设了创业课程,200多所大学开展创业学位教育,有100多家创业研究机构。

  “我们做了一些定量研究,扫描了全球前一百的商学院,其中有六十家商学院设立了创业创新的独立学科。我们也通过数据和研究看到,美国的创业创新大潮和创业创新教育是强相关的。”何志毅表示,美国的创业创新大潮出现在上世纪70~80年代;而创业创新教育也正是在70年代开始酝酿,80年代形成。

  而中国目前的学科体系中还没有创业学科,也没有创业的专业。何志毅认为没有学科和专业的支撑,普适性的教育是走不远的,而现行教育体制和工商管理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也很难适应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何志毅表示,专业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做调整,而中国迟迟没有设置创业专业实际上已经滞后于市场的需要。王方华强烈呼吁,创业教育要在体制机制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就必须设立创业专业硕士。“MBA不能解决我们创业问题,MBA需要创业的内容,但是它不能替代创业教育。我希望能够设立创业的专业硕士学位。”

  王方华认为,现在迫切需要设立创业专业硕士的理由有三:第一是创业者需要,他们需要获取相应的知识,获得系统的实践指导;第二是与创业相关的中介机构的需要,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咨询公司等现在对创业企业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能培养一批创业硕士,可以让这些机构和创业企业实现更有效的无缝对接;第三则是高校的需求,创业硕士的系统教育,可以为全国各个大学的创业教育提供师资。

  学科建设方面,由新华都商学院牵头的“中国创业创新学科建设研究会”日前已经成立,其目的在于联合多个高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创业创新学科建设。

  张玉利认为,创业往学科发展的第一步是往交叉学科走,和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设计学等发生交叉。

  何志毅在创业MBA的实践中正在进行这种尝试。“首先是借鉴军事教育中对非知识性要素的培养,比如勇气、意志、团队、责任心、牺牲精神等;第二是借鉴医学教育中对实践的教育,此外,创业教育还借鉴了法学教育对案例教学的重视。”

  在王方华看来,目前的创业教育需要“顶天立地”,“张玉利一直很执着的在做创业创新研究,他在研究领域里面我认为做的是顶天;而何志毅在创业教育实践里边是脚踏实地地探索经验,这是立地。顶天立地之后,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穿针引线,把很多商学院、高校都联系起来。共同推动创业创新的学科建设。”(编辑 李二民)

  作者:夏旭田

编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