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当前仍然主要关注点在中美,而只有全球的风险偏好有了较好的修复,作为“机动砝码”的欧日的宽松才能重新有显著效果。就目前阶段而言,此次库存周期的运行以及大宗商品是一波三折的,第一阶段是当前在价格驱动下被动补库存的阶段,第二阶段将是一个有波折的需求的确认期,第三阶段则是需求确认最后可能确定性走向滞胀的阶段。当前仍然运行在第一阶段。接下来全球将会关注中国在两会后的政策发力以及经济数据的确认。美国虽然3月份大概率不会加息,但是随着中国库存周期的运行,2季度中后期紧缩效应依然是检验中国需求复苏成色的最关键因素——检验的是中国控制信用风险去产能下经济复苏的能力。总体而言,当前围绕着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所产生的大类资产配置依然是最小阻力方向,包括供给侧改革下的周期逆袭以及引领下游需求的铁路基建等领域。
以下为原文:
欧央行在3月10日议息会议后宣布全面下调利率走廊:其中走廊上限-隔夜贷款利率0.3%降至0.25%(超预期,预期不变);走廊中枢-主要再融资利率由0.05%降至0.0%,(超预期,预期不变);走廊下限-隔夜存款利率由-0.3%降至-0.4%(符合预期)。月度QE规模从600亿扩张至800亿欧元(超预期,预期扩张100亿左右),同时QE时间延长至2017年3月,同时购债规模也从政府债券扩大至投资级非金融企业债(超预期)。除此之外,欧洲还会展开新的定向再融资计划(TLTRO)(超预期),持续4年。因此整体来看,此次欧央行的宽松取向是超预期的。超预期的宽松必然伴随着对于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发布会上德拉吉将2016年通胀预期由1.0%下调至0.1%,将2016年GDP增速由1.6%下降至1.3%。
我们在去年“宿命与反抗”中提出,由于2014年底的QE,欧日的短周期运行拉长,在2015年3-4季度期间处于触顶阶段,相反中国和美国的库存周期由于调整较早(中国2014Q1,美国2015年Q1)在2015年4季度后属于向短周期底部的过渡期,并逐渐寻求底部。随后我们推出中国1季度探寻短周期底部的研究,并判断出1季度大宗商品和整个价格体系的走势。从货币的角度来看,真正驱动欧日短周期回落的一个很大的因素是货币宽松政策边际上的失效(流动性变局的一部分),欧日在15年之后汇率开始震荡走强,或者说很难再压低汇率,日本的特征更明显一些,如果银行信贷回落,基本可以确立短周期明确回落。按照短周期运行的规律,在今年1季度欧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短周期回落,欧元区2月份CPI降至-0.2%,德拉吉甚至表示未来几个月CPI可能保持负增长。
我们在2016年2月份的点评中提出:欧日的想要进一步宽松,需要全球进一步平稳的环境,日本在1月底全球在人民币贬值的冲击尚未走稳之时选择超预期的宽松,反而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恐慌。全球走出困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宗商品的反弹,以及随后中国和美国开启第三库存周期,随后欧日才能够在中国库存周期的带动下重新转好。这依然在“宿命与反抗”的框架之下。因此对于欧洲而言,此次宽松的效果依然是需要时间来观察的,无论是自身的信贷扩张还是贬值。美元指数的走势阶段性地还是要受到美联储3月份议息会议的影响。而大宗商品的反弹是在中国(包括产油国)的供给侧改革预期下进行推升的,美联储首次加息后衍生的人民币12月底的贬值也倒逼了1季度美元的弱势和整固,使大宗商品出现了较好的时间窗口。而大宗商品另外的核心逻辑是中国到了库存周期底部的时间窗口,同时中国有较为强烈的意愿进行去产能和财政政策扩张和房地产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
因此全球经济当前仍然主要关注点在中美,而只有全球的风险偏好有了较好的修复,作为“机动砝码”的欧日的宽松才能重新有显著效果。就目前阶段而言,此次库存周期的运行以及大宗商品是一波三折的,第一阶段是当前在价格驱动下被动补库存的阶段,第二阶段将是一个有波折的需求的确认期,第三阶段则是需求确认最后可能确定性走向滞胀的阶段。当前仍然运行在第一阶段。接下来全球将会关注中国在两会后的政策发力以及经济数据的确认。美国虽然3月份大概率不会加息,但是随着中国库存周期的运行,2季度中后期紧缩效应依然是检验中国需求复苏成色的最关键因素——检验的是中国控制信用风险去产能下经济复苏的能力。总体而言,当前围绕着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所产生的大类资产配置依然是最小阻力方向,包括供给侧改革下的周期逆袭以及引领下游需求的铁路基建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