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近期国际舆论有关中国经济的悲观论调与质疑声音引人关注。对此包括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在内的经济界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放缓不足为怪,尽管存在挑战但未来发展机遇依然巨大。
林毅夫在美国《赫芬顿邮报》撰文指出,尽管处于转型期中国经济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但在2010年后出现的减速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外部及周期性因素。
他认为,未来几年外部需求可能依然疲软,中国能否实现增长目标将主要取决于国内需求形势,其中包括投资和消费。这两方面都存在良好的机遇。
首先,作为中等收入国家,中国有充足的机会实现工业产能升级。尽管在钢铁等中低端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但在向特种钢材、精密机床等中高端产业转变的过程中有许多投资机遇。
其次,中国过去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通过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和港口将城市联通。但像地铁和污水处理系统这样的城市内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投资这些领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经济效率并产生较高的社会回报和经济回报。
第三,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未来投资环保领域将带来高社会回报。
不仅如此,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住房、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增加的投资也将带动经济增长。
林毅夫还提到,除了好的投资机会,中国还有充足的财政空间支持基础设施投资。而且中国的家庭储蓄高,政府可以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撬动私人投资,包括利用公私合作的方式建造基础设施。此外,中国外汇储备充足,能满足从国外进口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需求。
林毅夫认为,在拥有上述有利条件的情况下,中国将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投资增长率,而这会带来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并将消费增长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这些有利条件在“十三五”期间不会发生变化。即使外部条件没有改善,出口增长相对较弱,中国仍有能力依靠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长实现至少6.5%的增长目标。中国将继续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贡献全球每年增长的大约30%。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研究员刘乃强近日在《南华早报》上撰文指出,中国要在经济转型进程中做好对经济增长率的基本预期管理。人民币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而且中国政府也不会把人民币贬值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