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记者王希、熊争艳、叶前)这里是中国制造业重镇,“世界工厂”的名号蜚声海内外。
这里曾诞生全国第一批“三来一补”工厂,中国经济从此与世界有了割不断的脐带。
能否率先在后金融危机的转型“阵痛”中转身?低成本优势渐失后,外资“撤离潮”是大势所趋还是言过其实?“世界工厂”未来将为世界提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来到广东省东莞市调查。
外资有来有走,实现“量质齐飞”
岁末年初,已近午夜时分,地处广深经济走廊中段的东莞市常平镇上,仍有不少大货车满载货物呼啸而过。
这是一座靠制造业起家的城市。
2015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迈入了“6000亿元俱乐部”,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以及服装、鞋帽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东莞堵车,全球缺货”,并非只是一句玩笑。
“世界工厂”招牌背后,占东莞对外贸易额和工业增加值六成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过,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外企一样,他们正承受着当下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种种压力。唯一的不同是,这种“不适”感或许来得更早一些。
“2008年金融危机刚发生,我们走访企业时就发现订单下滑,因此预判外贸可能会遇到困难,而当时内陆地区出口普遍还是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还是有道理的。”当地政府商务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正是因为在对外经贸领域具有这种“风向标”作用,东莞外资企业的风吹草动总能引发外界聚焦,“倒闭潮”“撤资潮”等报道也屡屡见诸报端。
对此,东莞市商务局副局长方见波说,东莞有外资企业倒闭外迁是事实,尤其诺基亚东莞工厂、联胜电子等个别大型工厂关停结业格外受到关注。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来看,都属于正常范围,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搬迁潮”。
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5年东莞共有362家外企关停外迁,其中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而此前三年,东莞关停外迁外资企业数分别为569家、454家、434家。
事实上,“倒闭”的最高峰值出现在2008年,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东莞857家外企关停外迁。之后,关停企业数量逐年递减。
如果在更长的时间尺度里观察,会发现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有“生”有“死”实属正常。从1979年至2008年间,东莞累计吸引外资企业2.7万余家,2008年实有约1.2万家。这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前,平均每年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自然消亡500家左右,约占总量的4%至5%。
“东莞的世界工厂地位,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慢慢积累形成。这里产业链成熟,上下游配合默契,而东南亚除了人工成本低一些外,在产业的成熟度和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无法挑战东莞。”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
外资仍在不停地涌入东莞。2015年,东莞实际吸收外资53.2亿美元,增长17.5%。其中外资在科研技术行业投资增长135%,在金融行业的投资增幅高达696%,服务业超过制造业成为“吸金大户”。
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草彅和彦,是当地日商协会的副会长。在他印象中,这些年东莞日资企业有来的也有离开的,但总体并没有突出变化。
尽管成本上升让很多企业有了压力,但聚集的上下游企业、较低的物流成本、细化的分工服务等因素,牢牢地吸引着一大批外资企业,他们选择了留在东莞。
草彅和彦本人就有亲身经历。为了开拓亚洲市场,他所在的企业两年前曾考虑再建设一个工厂。草彅本人率队在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考察了一圈后,公司放弃了这个计划,而决定将东莞工厂产能每年扩大10%。
“这些国家虽然土地和人工便宜,但产业配套都比不上东莞。比如在越南,我们这样的健康器材,找不到合适的包装材料。而在东莞,这种厂家很多,价格便宜质量也能满足各种要求。”一个小小的包装盒,道出了东莞产业链配套完整的优势所在。
转型大势所趋,创新破解困局
在不少人印象中,东莞是低端制造业的乐园。“玩具之都”“家具之都”“鞋业制造中心”……这些标签所代表的,是过去30多年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相结合后,取得的骄人成绩。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减,东莞早期在“孔雀东南飞”背景下形成的劳动力“洼地”效应逐渐丧失。目前在东莞,企业需要为一线普工每人每月支付3000至4000元的成本,相当于缅甸、越南等地的两至三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的外资企业倒下或离开,同时更多更强的企业不断成长,迎来一轮新的生命周期。
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落户东莞的“三来一补”外资企业。走进龙昌位于东莞常平镇的注塑车间,一台台机器手正在紧张工作,它们一刻不停地打开注塑机舱门,将刚刚成型还发烫的塑料玩具部件拣出来送上传送带,同时将边角料投入收集筒等待再次利用。
“1台机器手就可以替代1个分拣工人,不仅精确度高、稳定性强,还避免了分拣过程中的烫伤事故。”企业项目经理张利民介绍说,近年来市场的变化逼着企业“机器换人”,2015年底企业自动化率达到40%左右。
除了依靠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外,这家全球知名的玩具制造商还与国内大专院校合作成立智能技术研究院,进军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高端科技领域,奋力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颠覆了人们对制造企业机器轰鸣、粉尘滚滚的刻板印象。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升级过程中,也给东莞与全球前沿科技结合带来了机遇。
在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汇集了一批中外创新型科技企业,将工业机器人作为发展方向的李群自动化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夏天,由李群自动化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机器人月饼包装线投产。8台李群机器人组合而成的包装线可以实现分拣、装盒、封箱等多项工艺,每小时上千盒的产能,全程只需4人监管,节省人力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包装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据李群自动化总经理石金博介绍,目前已经有食品企业闻讯而来,要求订购这样的包装线,预计2016年企业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量有望从2015年约200台跃升至1000台左右。
从手机、电脑到数控机床,从汽车零部件到机器人、智能设备,东莞制造业出现了对包括外资在内的低端产能的挤出效应,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劳动密集和技术、资金密集型并重,加工制造业层级逐步提升。
竞争日趋激烈,提升自身“磁力”
“从长期发展看,企业向综合成本更低的地方搬迁是个发展规律。我们当下需要做的是,提高在东莞的运营效率。”已在东莞耕耘20多年的利威鞋业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查克·吉里思说。
利威的母公司美国布朗鞋业拥有百年制鞋历史,是全球最大的鞋业贸易公司之一。近年来,东莞在其全球布局中的角色不断变化,最初主要集中在制造环节,现在则成为布朗鞋业在全球最重要的设计研发中心。
“我们几年前关闭了台湾办公室,意大利设计部只剩20多人,东莞公司则不断扩容,现在的600多员工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尽管如此,吉里思还是坦言,过去几十年,企业从美国迁到台湾再到中国大陆,大陆现在也越来越贵,不排除以后会外迁到东南亚。
东莞人自己对未来引资比较优势的变化,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方见波说,从外部环境看,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甚至组团到东莞来“招商”,印度等国有更充足的劳动力,越南将受惠于区域自贸协定红利,而且这些新兴国家都在仿照中国成功的范例引进外资。从内部看,除了成本上升吞噬利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东莞毗邻港澳的位置优势也在弱化。
不过,在硬币的另一面,东莞多年来积累的庞大制造能力以及产业配套齐全、投资环境良好、产业格局优化等条件,依然对外资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在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看来,更重要的是,东莞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国际规则的人才队伍,不断传承着老一辈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
因此,即便在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东莞市近年来引资“提速提质”,呈现出优质大项目多、现有企业增资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局面,今年还吸引了总部经济、服务业等多宗规模超亿美元的大项目。
统计显示,外资企业在东莞增资扩产总额从2008年17亿美元提升至2015年的42.9亿美元,平均增资项目规模增长了2.9倍。由此可见,企业扎根东莞发展的意愿依然强烈。
徐建华表示,外资过去在东莞经济起飞中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来利用外资仍是东莞加快融入国际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路径。
在东莞采访期间,外企里涌现的“高精尖”研发机构令记者印象深刻。“十二五”期间,东莞外企新设立研发机构943个,新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1379个。
还有一些行业翘楚,专注研发创新,极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很少出现在公众视线。有专家认为,正因这些“隐形冠军”不懈努力,东莞现代产业才能葆有竞争力。
“东莞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徐建华说,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东莞将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实施“东莞制造2025” 战略,抢占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作者:王希 熊争艳 叶前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