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社科院对股市态度发生转向,暗示了什么?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郭施亮:社科院对股市态度发生转向,暗示了什么?

加入日期:2016-2-3 7:30:07

  社科院对股市态度发生转向,暗示了什么?

  进入2016年,中国股市的大幅波动表现,再次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受此影响,不少券商机构也开始对全年股市的走势运行区间作出了修改。然而,就在近日,中国社科院也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报告,其中强调了16年股票市场将处震荡筑底状态,而上证指数难有趋势性上涨机会。

  谈及中国社科院对股市的表态,我们很容易联想起15年底社科院发布的《2016经济蓝皮书》的预测。其中,在蓝皮书中,社科院亦对中国股市作出了预测,并称2016年上证综指或在3200点至4000点内波动,强调了“慢牛”值得预期。

  然而,时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社科院对股市的表态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确实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其中,对于15年底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预测,当时市场仍处于“灾后重建”的过程,且市场的运行重心有逐步上移的趋势,而当时股市并未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危机。然而,在当时股市出现恢复性回升的大环境下,社科院的一份经济蓝皮书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仍然抱有一定的良好预期。对此,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回稳预期的强烈,往往预示着股市价值中枢的上移,进而利于股市的恢复性上涨。或许,出于当时的良好预期,社科院也对股市作出了相对积极的预判。

  不过,时至今日,虽然仅仅经历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这段时期内,却给中国股市带来了沉痛的冲击,而期间股市的表现也出乎了市场的普遍预测。

  其中,年初熔断政策的朝令夕改,却彻底扭转了股市的运行趋势。令人遗憾的是,本以为能够起到稳定市场的新政,却演变成为年初股市暴跌的助推器。随之而至的,却是汇率市场的大波动,并由此导致市场恐慌情绪的加剧,且将这一恐慌情绪引导至港股市场以及国内股票市场之中。

  股市单月暴跌超过22%,这是多年来未有出现的罕见现象。然而,对于2016年的股市开局而言,却完全改变了市场原有的运行趋势。对此,经历了这一波股市非理性的下跌行情之后,A股市场也逐渐深陷至熊市行情之中。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股市的异常波动,促使社科院对股市的表态再度发生转变。对此,随着社科院对股市态度发生转向,究竟又暗示了什么呢?

  确实,在短时间内,社科院对股市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足以让市场感到惊讶。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社科院的态度往往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上层的意志,其观点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显然,最近半年频繁发生的股灾风波,早已让市场投资者失去了理性。然而,对于市场而言,却更需要对过去半年的股灾风波进行深刻性的反思,且对现行的市场运作模式、市场制度设计漏洞等问题进行彻底性的考量。否则,如果我们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则这一隐患风险还依旧存在。

  不过,在笔者看来,对于股市,尤其是中国股市而言,无论是社科院,还是券商机构,其作出的任何市场预测行为,都仅仅属于一种参考,并不能成为投资者买卖的依据。显然,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更应该学会尊重市场,顺应市场的运行趋势。

  时下,面对经历了数轮股灾风波的A股市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一个问题。具体而言,即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段显著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之后,股市的整体杠杆率以及整体泡沫空间已经得到大幅度地压缩,而市场潜在风险也得到了较好地释放。对此,如果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去思考,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或许更不愿意看到股市的大起大落走势,反而更期望股市能够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

  但是,在股市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趋弱的大背景下,股市仅依靠存量资金来推动市场的上涨,或许并不实际。但是,在此时此刻,如果再度让股市走牛,则可能需要再度激活市场“加杠杆和放大泡沫化”的过程,并以此达到重新激活市场的目的。

  由此可见,经历了之前一轮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过程之后,当下市场再度重启“加杠杆和放大泡沫化”的可能性并不高。或许,让股市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之下,更符合上层的意志。

编辑: 来源:□.郭.施.亮.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