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莫让新股询价徒具“形式感”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桂浩明:莫让新股询价徒具“形式感”

加入日期:2016-2-29 8:16:24

  发行价被固化,这就使得询价成为一种形式,不再具有价值发现的实际意义。

  进入2016年以来,虽然总体来说股市行情不佳,投资者普遍亏损,但也有人发现了新的盈利模式,就是网下申购新股。一个多月下来,效果还真不错。

  网下申购新股,这在好多年以前就有了,怎么能说是新的盈利模式呢?原因在于现在实施市值配售,意味着申购者不需要拿出现金,那些习惯高仓位操作的投资者,自然就获得了机会。而且,根据新的规定,参与申购的市值门槛并不高,通常是单一市场1000万元,如此推算下来恐怕会有10万以上的客户能够满足参与网下申购的条件。而现在已经在有关部门办理备案,可以直接进行相关操作的机构与个人,也有将近4000户。而这些客户之所以在过去参与网下申购不多,除了需要有大量现金之外,另外还因为一个前提,即要同时参与询价。只有在询价入围的前提下,其网下申购才有效,能够加入到配售的行列之中。在过去,询价的确是一门学问。后来随着时间的演绎,制定了“价低者得”的奇怪规则,一度报价高的90%都被剔除,因此网下申购就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即便是有了相应的资格,也是兴趣索然。

  但现在情况变了:一是新股发行的市盈率基本上都定在23倍,这样询价就变成了只要会做四则运算就可以的简单活;二是通常也不再需要对高报价作高比例的剔除。这样做的结果,也就是一旦企业招股说明书公布,投资者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算出发行价通常是多少,而后就参与询价,足额申购。一个多月来,凡这样做的投资者几乎每次都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配售,少的千把股,多的十万股。有人做过简单的统计,在1月份通过网下申购,如果每次都成功入围并且获得配售(这在技术上并不难)的话,那么盈利可以超过50万,这个收益率是相当高的,而且是基本无风险的。在弱市之中,能够有这样的收益,当然是非常好的。所以也难怪人们将这称之为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但是问题也来了,本来安排网下申购,是为了发挥机构等大投资者的询价作用,使得股票发行价格更加市场化,并且能够真实反映市场的需求。现在,发行价被固化,这就使得询价成为一种形式,不再具有价值发现的实际意义。有了约定的市盈率,再搞询价又有什么意义呢?过去,正是基于询价工作的实际存在,以及为了提高参与询价者的责任心,设置了相应的配售制度。现在这种配售,就成为对少数资产规模比较大的客户优惠了,而这是否符合三公原则,恐怕是值得讨论的。现在,不少证券经营机构都在动员自己符合条件的客户来参与网下申购,并且统一发布询价参考值。不能说这种对客户的服务有什么不好,但这样一来,也确实是把新股申购变成分钱的游戏了。面对广大网上申购的客户每次不过万分之几的中签率,这里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必然遭致舆论的反对。

  原来的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缺陷,当然需要改革。现在的制度,应该说也还是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当询价过程背离了其自身的定价作用而流于形式时,自然就引出了很多新的问题,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股市政策的核心就在于三公,如果偏离了这一点,不但危及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也会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再进一步说,当这种廉价的盈利模式被挖掘后,会有大量客户都参与其中,询价活动恐怕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场闹剧,最后只留下一地鸡毛。(作者为申万宏源(000166)证券首席分析师)

编辑: 来源:□.桂.浩.明.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