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对媒体关注热点问题的回应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央行对媒体关注热点问题的回应

加入日期:2016-2-26 18:29:19

大跌解套快 下载爱投顾股票APP 战绩:弱反弹如何解套?投顾精准抄底

   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举行记者会,就G20和中国经济金融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会前,央行就媒体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书面回应。以下为全文:

  一、二十国集团(G20)将如何应对关于全球经济和潜在风险的担忧?

  近期,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金融市场出现波动,下行风险有所上升。在这一背景下,G20迫切需要共同冷静分析、对症下药,在此基础上展现凝聚力,改善和加强政策协调,包括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稳步复苏,在必要时就相关经济金融事务进行协商,并运用各自政策工具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G20还将探讨可用于应对短期风险的政策空间。同时,强化结构改革议程,保持改革动力,为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G20重启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后,计划在这一领域讨论哪些议题?

  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及金融稳定不可或缺。在全球市场动荡、跨境资本流动波动加剧之际,中国作为G20主席推动重启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以加强讨论,共同塑造更加平稳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环境。G20将重点讨论继续推动基金组织治理改革,改善国际主权债务重组体系和维护债务可持续性,监督和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以及提高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三、G20准备如何推进金融监管改革工作?

  G20将重点讨论如何全面、一致和及时地落实危机以来的改革措施,包括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历次向G20报告并经批准的各项改革,并按计划推进新监管框架的其余标准制定工作。G20还将探讨宏观审慎框架和工具在执行中的经验教训,关注市场化融资领域的潜在风险和脆弱性,以及防控这些风险的政策工具。

  四、G20将如何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

  保障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的安全稳定运行对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G20将推动加强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特别重视提高中央交易对手(CCP)抗风险能力、恢复计划与可处置性,包括开展关于全球CCP强有力的跨境监管合作与协调安排。此外,G20成员将确保及时、全面、一致地实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以加强对全球FMI的有效监管。

  五、G20计划如何推动关于普惠金融的讨论?

  中方作为主席国,将推动G20加强财金渠道下关于普惠金融的讨论,使金融发展惠及所有人群。普惠金融议题将重点关注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与数据两个问题。

  六、今年G20增加了绿色金融议题,在这方面有何计划?

  为促进更加可持续和环境友好型的增长,中方任主席国后推动建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以鼓励各方根据各国国情特点,深入研究如何通过绿色金融调动更多资源用于绿色投资。重点领域将包括绿色银行体系、绿色债券市场、绿色机构投资者、相关风险分析和对进展的评估。

  七、G20在促进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议程是什么?

  基础设施投资对提高生产率和挖掘、释放增长潜力至关重要。G20将通过多种渠道推动更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投资,重点讨论强化多边开发银行在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倡议间的合作,提升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促进私人和股权融资。G20还将继续讨论中小企业融资和公司治理等原有议题,包括探索如何落实G20/OECD公司治理原则和继续就缩小中小企业融资缺口、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探讨。

  八、G20将如何加强反恐融资?

  G20将继续采取坚定措施,进一步加强反恐融资。G20将讨论以下内容:通过加强动员和合作,提高对于恐怖主义的认识,并加强信息分享;坚决地处理恐怖主义融资的各种来源、技术和渠道,从各个渠道切断恐怖主义资金;保证所有国家有最新的和及时的工具来识别和打击恐怖主义融资,关闭所有可能的规避天堂。

  九、中国经济当前的形势和前景如何?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在世界范围内仍属较高水平。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6.4%,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最新数据显示,1月信贷需求强劲,春节黄金周全国销售同比增长11.2%,表明中国经济出现积极迹象。当前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仍具备较强的增长动力。一方面,中国的高储蓄率转化为投资需求的能力依然强劲,城镇化的推进也会创造更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政府积极放开市场准入、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高新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改革和发展都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与其体量相匹配的贡献。

  十、1月份货币信贷数据公布后,国内外出现了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货币政策“放水”、中国在进一步“加杠杆”等看法,对此如何看待?

  一月份的部分数据确实比较高,但人民银行一般不对一月份的数字作过分的反应,主要是传统中国新年因素。许多公司、机构集中发奖金,补发所欠工资;居民大量旅行、购物和家庭团聚,现金的需求量会多出2万亿元;商业银行也往往倾向于年初多放贷款。人民银行倾向于节后稳定一段后再适度引导。我们会高度重视总需求的调控和杠杆率的变化。

  十一、有传闻说人民银行近期对部分银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请问是否有此情况?

  2014年以来,人民银行按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作了数次定向降准以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特定领域的融资,条件是金融机构在这些方向上有特定优势、在业务量上达到特定比例以上。为此,定向降准是建立在具体考核达标之上的,而达标状况也是动态考核的,以防政策套利。

  按照制度要求,人民银行近期对金融机构是否达到定向降准标准进行了常规性的年度考核,并相应调整其准备金率。考核结果分三种情况:绝大多数银行信贷支农支小情况良好,满足定向降准标准,可以继续享受优惠准备金率;一些此前未享受定向降准的银行通过主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达到了定向降准标准,可以在新年度享受优惠准备金率;少数银行不再满足定向降准标准,因而不能继续享受优惠准备金率。上述调整总体上对流动性影响不大,定向降准的整体优惠度保持基本稳定。考核结果有上有下,有利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属于考核制度题中应有之义,与新增贷款增速或宏观审慎评估无关。

  十二、中国将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稳增长和应对下行风险?

  在宏观政策方面,中国将继续实施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确保信贷合理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鉴于对中国和全球经济当前形势的看法,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处于稳健略偏宽松的状态,还要不断观察、适时动态调整。对于可能的经济下行风险,目前中国仍有一定的货币政策空间和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国正在完善货币政策框架,逐步从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向价格型调控为主。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中国政府还将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平衡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三者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十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是什么?

  中国2005年汇改时明确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因此,它不是一个新提法。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参照一篮子这一特征显得并不清晰,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过于稳定,弹性明显不足。

  随着外汇市场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投资者对有效汇率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深入,强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改革时机逐渐成熟。2015年8月,我们完善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强调中间价报价要参考上日银行间市场收盘汇率,以反映市场供求力量的变化。2015年12月通过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我们进一步强调要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经过市场参与者一定时间的适应和磨合,现在初步形成了一种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机制,比较好地兼顾了市场供求指向、保持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和稳定市场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改革方向明确的前提下,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还要讲究时机和条件,把握合适的时间窗口。由于合适的时间窗口并不总是存在,改革不可避免会呈现出一种有快有慢的局面,但这不代表我们不改革或者改变了改革的方向。

  十四、央行对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判断?

  从近期市场情况看,人民币汇率走势还是比较好地反映了上述机制。总体上人民币汇率大的走势反应了市场供求的变化,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以春节后这两周为例, 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春节假期前上涨了0.15%,人民币对美元市场汇率则升值了0.54%,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月份6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规模。从每日情况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市场汇率的平均波幅为0.23%,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平均波幅为0.12%,BIS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平均波幅分别为0.13%和0.14%,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较多地表现为跟随一篮子货币而变动。

  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市场短期波动将向经济基本面回归。市场往往对短期因素反应比较充分,而央行作为宏观部门,主要从长期视角观察人民币汇率走势,强调经济基本面因素。目前看,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仍较高,通胀处于较低水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竞争力仍很强,从基本面因素看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中长期来看供求关系等规律性因素还是会发挥主导作用,人民币汇率的走向将反映经济基本面。

  十五、近期外汇储备下降较快,出现一定规模的资本外流,央行对此有何评论?

  从2002年到2014年,强劲的资本流入和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一直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显著特征。2002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不足3000亿美元,到2014年中则接近4万亿美元,储备规模已显偏多。除了经常项目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以外,也有1/3左右是额外资本流入,应当说,这部分资金会择机掉头,并不奇怪。在此过程中储备规模有所下降是正常的,也是与经济调整和经济趋向更加平衡的增长相匹配的。

  2015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33万亿美元,当年有明显的资本流出。外汇储备规模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交叉汇率变化以及支持“走出去”的资金运用等。比如,汇率、价格等变动会减少外汇储备账面价值千余亿美元,这不同于实际的外汇流出。企业等主体增持外汇存款、提前偿还外汇贷款,也都会减少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也会从外汇储备规模中调出。外汇储备这些变动属于正常现象。

  当然,也有一部分外汇储备的变动是由于市场参与者近期的预期基础上的行为所导致的,如出口商延迟结汇,进口商提前购汇,投资者提前离场,消费者提前消费,民营企业加快海外投资等等。为此,稳定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更显得特别重要。同时我们相信只要经济基本面健康且汇率接近均衡,预期会回归理性。

  总的来看,外汇储备的变化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某些时候甚至可能会产生一些“过冲”,但也不应把这种“过冲”当成趋势。外汇储备的波动终将回归理性,中国的外汇储备会保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

  十六、我们注意到人民银行调整了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的外汇买卖科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2016年初,人民银行将“外汇买卖”调整为“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口径为人民银行外汇占款,不再包含金融机构从事外汇买卖而占用的人民币资金。此举是对信贷收支报表科目的优化,目的是保证统计报表体系的科学、清晰和简洁,使指标反映的信息纯净,指向明确,避免市场误读。

  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主要是用人民币买来的,占用了人民币资金,因此产生了“外汇占款”的概念,从外汇占款数量也可估出商业银行手中的外汇数量。后来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来源越来越丰富,不再局限于购汇渠道,“外汇占款”概念则易出现误导。

  发展到今天,外汇占款已经远离了原始涵义,更不是对资本流动的真实反映。事实上,商业银行自营的外汇市场交易不必然影响央行外汇占款,也不必然反映资本流动。

  考虑到商业银行外汇占款的原始涵义已经消退,为避免市场误读,从2016年1月起,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不再保留“金融机构外汇买卖”科目,分析人士仍可从跨境资金流动的其它指标来对我国资本流动进行判断和解读。人民银行统计部门还会对此做出详解。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