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确定农村改革七方面突破点 产权制度改革当头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成都确定农村改革七方面突破点 产权制度改革当头

加入日期:2016-2-23 7:48:03

  本报记者 李果 成都报道

  成都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日前召开的成都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汇报会,提出了7个方面的突破要求。其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被列为首位,其余6点为放活土地经营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本次会议对成都农村改革拟定的目标是“保持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厘清农村产权制度

  事实上,在去年11月4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介绍《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等方面情况时,就表示将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放在首位,并称这将“对整个农村经济体制产生基础性的意义和作用”。

  四川省农工委副主任杨新元表示,当前四川农业农村依然面临两大发展难题:一是农民持续增收更加困难;二是脱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十二五”期间四川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近1千万,贫困发生率从20%下降到6%。到2020年,四川省的目标是88个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贫困村要全部退出,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

  在上述背景下,如何进一步释放农村经济活力成为重点。而成都作为四川省农村改革试验中承担任务最多的区域,其每一项改革任务的成败都具备借鉴意义。

  以目前成都在农村改革方面的进度看,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方面的完成率位居全国领先定位。同时,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成都也走在全国前列。

  下一步成都市农村改革的7个重点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被列为首位。

  “其中的逻辑很清楚,成都目前大部分的农村改革成果都是在过去的产权制度改革中获得的。”成都市农村改革研究者刘金龙表示,“确权颁证完成后,才有可能推进土地流转。”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郭金云亦称,成都新一轮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纲领是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现代产权制度,其内在逻辑可以表达为“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

  而四川省农工委副主任杨新元解释称,未来的农村改革将分为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清产核资;二是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三是量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四是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农村资产评估体系。

  具体而言,成都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机制等方面。

  根据四川省的部署,到2019年,在成都市的带动下,整个四川省亦将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在上述会议中,除产权制度改革外,成都还拟定了未来其他6个突破点,即放活土地经营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方面,按照成都市要求,要进一步理顺村(社区)自治组织与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在地方实践中,彭州市通过手机APP、微信等方式,将村民民主议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农村产业发展等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技术及时传递到群众身边。

  不过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调查,成都目前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多项成都改革试验目前处于停滞或缓慢进展状态,显示了即使是在改革基础较好的背景下,要想深入推进农村土改仍道路满布荆棘。

  其中包括成都市郫县承担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任务,和崇州市承担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郫县在2015年计划成交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1200亩,但最终完成率不足1%,主要面临的问题或在于“土地增值收益调节基金”的比例和缴纳对象,以及土地整理指标的获取上。

  而崇州市的问题则是在“土地经营权的违约后的处置方式”以及“银行对土地经营权评估金额过低”等方面。

  “成都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对于成都在农村改革中的态度很宽容,允许试错,也允许有调整的空间。”刘金龙表示。

  此外,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一项针对成都市土地流转的调查显示,71.0%的农户表示其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花卉苗木、水果、蔬菜,19.8%的用于农业产业园、休闲园等用途,仅有9.2%的用于粮食种植。

  因此,调查队建议成都市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坚决防止农地流转的“非农化”。

  作者:李果

编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