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李志林:春生行情已悄然启动
顾铭德:近期市场企稳的基础因素
谢百三:悲观者认为在走大C浪 计划生育之我见--兼谈本周股市及趋势
黄湘源:强制性分红并非救市必胜术
皮海洲:强制性分红建议利于股市告别圈钱市
贺宛男:A股结构性行情可期 倒春寒难免
水皮:偶然不等于必然央行有何难言之隐
李志林:春生行情已悄然启动
1、“冬播—春生”规律不可抗拒
大约20年前,我提出了中国股市运作稳操胜券的“四季歌”:冬播—春生(春收)—夏歇—秋抢。
但是,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总是以当前各种利空和利多的偏执,以及技术分析得出的结论,以及“今年是例外”为由,我行我素。冬天不敢“播”,春天不相信“生”,“春生”以后又舍不得“收”,夏天不甘心“歇”,秋天不敢“抢”,以至于大多数年份总是输家,甚至牛市也是输家。
继去年国庆后绝大多数人不敢“秋抢”,错过了上证指数涨20.5%、深成指涨29.7%、中小板涨32.7%、创业板涨40%的大行情之后,今年1月中旬以后,多数投资者又被国内外所谓“五大利空”、“七大利空”吓破了胆,坚持“还将跌倒2200点”的悲观预测,迟迟不愿、不敢“冬播”,再次错失了2638—2897点近10%涨幅的“春生”初段行情。
综观26年中国股市,没有一年在“冬播”后见不到“春生”的。
因为,就像冬春之际农民不播种,全年就将颗粒无收一样,如果中国股市连春天都没有行情,那么,包括证监会和两大交易所在内,所有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基金、券商、上市公司、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保险资金、机构、产业资本、大户、中小散户,就失去了一年一度的最大的“吃饭行情”机会。(金融投资报)
顾铭德:近期市场企稳的基础因素
第一,人民币汇率趋向稳定。沪深投资者对经济指标及数据的反映与美、日、欧有一定区别,比如,这些国家本币贬值时,市场反映是有利于出口,有利于经济、股市,是作为利好反映;中国不同,人民币贬值时,市场反映是中国经济恶化、资金外逃、社会不稳定,对股市是大利空。沪深股市去年夏季至今年1月份连续暴跌,就与人民币汇率,特别是离岸汇率贬值不稳定有极大关联。今年春节期间,政府总理和人民银行行长再次就人民币汇率问题表达信心讲话,国际离岸市场人民币出现连续强势特征,一度甚至超过在岸人民币汇率。市场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强势美元已是强弩之末,人民币还是国际上强势货币。人民币贬值预期缓和,稳定是大概率。这是沪深股市见底企稳的重要基础因素。
第二,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在稳健前提下,适度宽松的力度在加大,社会资金面明显宽松。本周人民银行公布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元,同比增70%,各类型贷款全面增长,中长期贷款尤甚。每年1月份,特别是春节在2月份,各银行都会加大放贷。但是,今年1月份各银行放贷规模特别大,1月份的2.51万亿,不但是历年之最,而且超过去年1月和2月之和,这种信贷投放规模已经超过2009年1月份配合4万亿财政的大投放。货币供应量M2规模同比例扩张,2016年1月份M2同比增幅为14%,而2015年1月份M2同比增幅10.8%。这几个月,由于国家外汇储备减少,外汇占款减少,相应人民币回笼。人民银行又通过再贷款,逆回购等方式向市场投放人民币,满足实体及各方需求,从而稳定了资金面,给股市提供了宽松的资金条件。
第三,本周五,媒体披露社保基金百亿资金春节后立即进入股市,申购各大公募基金份额,这是非常明确的进场信号。各大机构及各路资金一般在1月份就开始陆续进场,但今年由于1月份各个因素综合作用,大盘指数再次暴跌,而且,美、日、欧股市也暴跌。春节期间,美元汇率止涨趋势明显,世界各大国股市指数也开始企稳。春节之后,中国沪深股市不再补跌,大盘初现企稳迹象。这种时候,今年还有待开张的各路机构纷纷寻找机会进场,只要社保基金等主力资金公开进场亮相,各大小机构会纷纷跟进,使市场出现真正的企稳态势。
下周,已进入两会期间,一系列敏感的政策信号陆续亮相。由于去年至今股灾的阴影教训就在眼前,接下来的信息信号只能有利于股市企稳上涨,市场底部区域不是股评家测算出来的,而是市场走过之后的事后确认。所以,投资者不要想底部和顶部在哪里,只要有行情,就可积极参与,特别是近阶段。(金融投资报 顾铭德)
谢百三:计划生育之我见--兼谈本周股市及趋势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
一、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深得人心
国家关于“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是审时度势、完全正确的决定。公布以后,一些后来想生二胎,又非单独的家庭立刻计划或着手生二胎,但人们普遍反映,这个政策来得太晚了!
二、全面放开二胎,已无法促进人口迅速增长
道理很简单,在此之前,已经允许单独家庭可以生二胎。众所周知,我国大量的独生子女出现在80-90后,因此“单独”可生二胎的全国原有1100万个家庭,但令中央意外的是真正愿意计划生二胎的仅147万户,仅13%,比例极低。而这个1100万群体原来打算生的或不打算生的,不会因为“全面放开二胎”而有大变化,依然是147万户左右。即全国人口增长不会因此变化。
三、“70-60-50”后怎么生二胎
那么,非单独家庭,有兄弟姐妹多人的家庭,多发生在70-60-50后,如果按极限,按中国通常家庭风俗,男女同龄,则中国上述家庭的女方平均年龄将分别是40-50-60岁以上了。过了生小孩的黄金年龄了,生小孩很难乎其难了。近期,到各地调研、讲学,和人们谈及放开二胎,人们苦笑道:“这个政策于我们有何用,太晚了,太晚了!”
四、抚养成本极高了,很多家庭养不起
50-70年代,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之中,人均GDP为98美元,工资很低,农村生活水平更低,小孩养育成本也不高,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老大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的衣服老三穿”,“添个碗,加个筷,小弟小妹长成人”!与现今完全不同。
现在,中国人均GDP为0.57万美元(2014年底),生小孩,生得起养不起,请个月嫂要好几万,上海请保姆要6000-7000元,保姆都有“金牌”上岗证的。而黑商家则知道人们的心理:爱子心切,小宝宝的衣裤、鞋、袜都最贵,比成人还贵,而以澳大利亚、美国进口冠名的奶粉,要300-400元一罐。如果没有母乳,请个奶妈,一天要400元,一月1.2万元,简直疯了。以后还要上小托班、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没有50万是打不住的,而这个总成本还在快速上升之中。
五、乱罚款、乱收费,使人们不敢生小孩
如:公安部决定为全国1400万无户口人员报户口(其中大多数是前几年违规超生的二胎小孩),因为怕罚款罚不起,而不敢去报户口。
提出了报户口与生小孩是否合规合法分开处理,结果有人天真地认为不罚款就替小孩去报户口了,不料几天后就收到要交10多万的人口抚养费(罚款单)通知,一下子傻了。于是1400万人依然没户口。
现在对2016年1月1日以前生的小孩还要交罚款,合理吗?完全不合理。
六、中国人口出生率已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中国目前出生率竟然已与发达国家美、法、英、澳处于同一水平。
七、若干年后,中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
请看愿单独生二胎的仅13%,即多数家庭是男女双方,后面跟着父母、爷爷奶奶那10个大人生一个小孩,成高度圆锥体迅速缩小,下行。
如果不看到中国人口生育形势的可怕态势,仍要仅仅放开二胎,则后边不是人口红利消耗殆尽,而是劳动力、人才、兵源、生源以及极其重要的国内市场,后果堪忧。
八、估计三五年后,中国可能全面取消计划生育
估计,国家在三、五年后才会发现(现部门干部不信我们之分析)、正视中国人口增长迅速下降、萎缩的可怕局面,才会宣布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但那时更晚了。根据人口经济学原理,一个国家人口兴旺增长时,可以用计划生育政策来平抑它,但如果陷入人口增长放慢、下降甚至绝对负增长时,则什么政策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拉不回来。
九、10条建议
1、立即全国停止算旧账,停止对2016.1.1前生二胎罚款。
2、停止对过去三、四、多胎小孩生育的罚款政策。
3、应学习新加坡,对于高智商、高学历、高文化的人群鼓励生二、三胎、多胎。
4、对全国小孩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制,即免学费到高中毕业。
5、对全国幼儿园、小学设施,以政府出资、民间募款等大量修缮,完善,免费提供牛奶与午餐。
6、对婴儿食品服装等用品,由政府牵头,大量生产,提供质优价廉商品供应,限制高价。
7、防止玩具中使用劣质油漆。
8、全力鼓励80-90后家庭生育,此外,对非婚生一、二胎的,也应不罚款及允许报户口。
9、不再出现某干部“严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文字。
10、应提出问题,改正错误,对好的促进生育的经验推而广之。
【关于股市:中国股市在春节期间世界各国一片哀鸿下,坚定地走出反弹行情,且各个板块轮流表现,缤纷灿烂,每天都有不少涨停板。周四、周五出现调整,但仍属强势调整。这种情势令世界各国市场为之一振,周边市场也纷纷稳住向上。
关于人民币汇率,笔者讲过多次,不必太担心,国家领导人讲话,没有贬值的基础,不是安抚人心,是事实的;中国连年顺差,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人民币购买力很强,是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强势货币。这样股市也就稳住了。
关于股市,悲观者认为在走大C浪,2种走法:一种是在2560-3000一带波动,盘整几个月或半年,走出大C浪;另一种认为有可能较快跌到2200-2300一带,迅速止跌、回稳。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是半仓,被去年跌怕了。乐观者认为;2850点跌破后,任何下跌都是量很小,在此大盘可企稳了。这部分人认为,全国M2在140多万亿,利率又仅1.5%,人们在对银行利率普遍不满意情况之下,外围资金终将慢慢、逐步地大量涌入股市,股市必大涨无疑。关键是证监会要管住新股发行的笼头,呵护伤痕累累的股市和投资者。】(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强制性分红并非救市必胜术
投资回报功能的
修复,不是简单地给上市公司定一两条“强制性分红”的前提条件或衡量标准就可以万事大吉的。惟有改革,才是中国股市走出行政审核制的制度性桎梏,迎来注册制改革的春天的唯一出路。
“强制性分红”不可不行,但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救市的必胜术,哪怕是刘姝威所提出的那种带有具体分红量化指标的“强制性分红”。“强制性分红”的必要性,跟一些上市公司为圈钱而上市,上市之后却一点也不履行分红是分不开的。没有“强制性分红”,就没有无从体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也无以彰显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诚信。但这种“强制性分红”在任何时候都只是对于那些没有回报投资者意识,也没有分红自觉性的老赖式上市公司才是有意义的,对于那些自觉履行分红义务的上市公司则一点意义也没有。至于“强制性分红”要不要有一个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则不妨可以讨论。在笔者看来,无论是连续十年平均年股息率不低于无风险收益率,还是连续十年平均现金分红总额不低于股市直接融资额,至多只能对评价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好不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作为硬性的考核指标则既不合国际惯例,也有悖于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原则。
其实,从市场化要求来看,分红虽然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具体体现,但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分红回报,并不适合简单地用银行储蓄的所谓无风险收益率来加以衡量。一方面,即使银行储蓄也未必是无风险收益,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也有发生负利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投资资本市场则一开始就是有风险的,没有风险,就不叫资本市场了。在这方面,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一切投资活动的真谛在于价值发现,而所谓价值发现,是不能用相应年限内分红金额和融资金额的简单比较来加以衡量的。国内外资本市场一些有价值的投资案例无不说明,真正有意义的价值投资给投资者所带来的回报,不仅远远不是一般银行储蓄的所谓无风险收益率所可以比拟的,而且也往往大大地超出了一般意义上所有可能限定的回报年限。不过,如果离开了上市公司持续增长的业绩基础来讲回报也是没有意义的。当一些没有业绩支撑的上市公司以“高送转”的方式来进行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时,人们就不容易分清价值回报和利益输送的区别。虽然一些上市公司高送转方案推出前后一般股价都有较好表现,但上市公司无非是借高送转推高股价,实现高位减持、获利了结,在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股价多数都将随波逐流,甚至补跌,却将追高抬轿的中小投资者毫不留情地丢在高岗。资本市场的风险也就在这里。
中国股市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需要利用股市的融资功能的时候,不仅将股市当成拯救濒临亏损绝境国企的救命稻草,而且对于形形式式的圈钱活动也往往张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在投资者被坑得实在太惨的时候,才不痛不痒地出来说几句貌似公平的分红主张。不过,这种分红主张之所以说起来永远正确,实际上却一点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就是因为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在于制度的定位。只要中国股市只是定位于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服务,不管是一开始的为国企融资服务,还是后来不分阿狗阿猫的所谓市场化融资,就永远也改变不了只讲融资不讲回报或不可能真正重视回报投资者的倾向,也就永远也改变不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权力利益分配格局。
中国股市的当务之急与其说是恢复融资功能,不如说在于投资回报功能的修复。而投资回报功能的修复,在笔者看来,显然也不是简单地给上市公司定一两条“强制性分红”的前提条件或衡量标准就可以万事大吉的。改革,惟有改革,才是中国股市走出行政审核制的制度性桎梏,迎来注册制改革的春天的唯一出路。注册制改革不是一点也不审,但至少不能为了应付审核而造假,也不能为了圈钱而圈钱。而在投资者逐渐有可能更多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分析和判断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披露并自主自力自为进行价值投资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无须再仰赖行政权力越俎代庖的救市,也不需要空等上市公司“强制性分红”的开恩,而更多地亲近价值投资,拥抱价值投资,欢呼价值投资,迎接价值投资时代的到来。(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
皮海洲:强制性分红建议利于股市告别圈钱市
将现金分红与
“股票发行人和董事高管减持套现”相挂钩,要求上市公司“连续十年平均现金分红总额不低于股市直接融资额”,意味着上市公司必须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回报投资者,有利于划清与“圈钱市”的界限。
猴年伊始,中国股市的“老朋友”刘姝威女士即给股市提出建议《恢复中国股市的基本功能》。其中最主要的精华在于要为股票发行人和董事高管减持套现设定两个基本约束条件:一是连续十年平均年股息率不低于无风险收益率;二是连续十年平均现金分红总额不低于股市直接融资额。
刘姝威的建议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个人以为,刘姝威的建议对于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建议有利于让中国股市向“圈钱市”告别。
刘姝威的建议被市场人士称为是“强制性分红”建议。个人以为,这个“强制性分红”建议并非是过去市场上“强制性分红”制度的简单重复,而是有更深刻的意义内涵。因为在刘姝威的建议里,这种“强制性分红”是与“股票发行人和董事高管减持套现”联系在一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中国股市的七寸。因为就目前的中国股市来说,之所以被称为是圈钱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股票发行人和董监高发股上市的目的就是奔着圈钱而来,而不是为了回报投资者。刘姝威将现金分红与“股票发行人和董事高管减持套现”相挂钩,要求上市公司“连续十年平均现金分红总额不低于股市直接融资额”,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必须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回报投资者,这是有利于划清与“圈钱市”界限的。
当然,不排除有人会对刘姝威的建议提出异议:如果企业现金流充足,企业还上市干什么?这种观点在市场上是普遍存在的,它实际上也是中国股市作为“圈钱市”的最理直气壮的理由。而刘姝威的建议就是要与圈钱市告别,因为刘姝威主张的就是要《恢复中国股市的基本功能》,这其中就包括中国股市的投资功能。所以对于刘姝威的建议,我们不能用圈钱市的眼光来看待,而是要用投资的眼光来看待。就此而论,刘姝威的建议是值得肯定的。
而之所以说,刘姝威的建议具有参考价值,是因为刘姝威的建议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连续十年平均现金分红总额不低于股市直接融资额”的说法还是欠精准的。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中,四分之三以上的分红是被大股东等大小非拿走了,公众股东所得甚少。而直接融资最终都是由公众股东买单的。所以,这里的现金分红总额应专指分给公众投资者的现金分红总额。
又如,“股票发行人减持套现”的说法比较模糊不清。股票发行人指的是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本身是不存在减持套现问题的。作为圈钱行为,上市公司主要是融资与再融资。所以本人的理解是“股票发行人减持套现”,应该指的上市公司的融资与再融资。这与刘姝威的建议是匹配的。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刘姝威所言的“股票发行人减持套现”指的是大股东减持套现。如果是指大股东减持套现的话,那还有必要将现金分红与上市公司的融资、再融资结合起来。这样的“强制分红”才更有实际意义。
此外,本人的观点是,在大股东及董监高的减持问题上,仅有分红约束还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还必须有更多的措施出台。比如,改变目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模式,减少大小非持股比例;规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降低到公司总股本的25%时,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包括大宗交易)来进行减持;规定大股东及董监高个人每月减持股份的数量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累计每月减持股份的数量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等。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规范大股东及董监高的减持套现问题,让股市告别圈钱市,进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A股结构性行情可期 倒春寒难免
牛市看业绩,熊
市造题材,几乎已成为A股市场二十多年来的规律。市场当然有结构性行情,却不是一般散户所能捕捉和斩获的。而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均不佳,接下来难免还有倒春寒在等着。
同今年上海的天气一样,年初二(2月9日)便正式迈入春天的大门,从而创下申城有气象记录143年以来“最早入春日”纪录;但“入春”以后,已经接连出现了两波倒春寒,一波是情人节前后,另一波便是2月19日起连续五天,最低温都将在5度以下。同样,猴年一开市,A股便一反春节长假期间全球股市大跌之惨象,连收三根阳线,并在猴年第一周便赢得3.5%的涨幅。然而,接下来怕还有倒春寒在等着呢。
从基本面看,宏观上,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均不佳。在国际上,美联储在时隔10年后,终于于去年12月16日宣布加息,全世界几乎一致认为美国从此进入了加息周期,谁知“加息周期”戛然而止。不仅如此,美联储还正在就负利率作政策评估。在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数据:一是作为领先指标的制造业PMI为49.4%,不但连续7个月低于荣枯线以下,且创下2012年8月以来的新低;特别是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6.8%,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说明去产能、去库存成效甚微。二是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创了多项历史记录:当月新增贷款暴增至2.51万亿元,M2增长14%,社会融资规模3.42万亿元,货币供应大大超出预期。要知道,去年全年贷款也就增加11.72万亿元,如今一个月便新增2.51万亿;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1.63万亿,更是上年GDP总额67.67万亿的2.09倍!而在实施“4万亿”、M2暴增27.7%的2009年,M2余额(60.6万亿),也不过是当年GDP总额(33.54万亿)的1.8倍。联想到金融数据公布前一日,中央高层紧急喊话“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我们会果断出手”,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的经济兴许已经“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
刚刚说过“不会通过大规模刺激来支持经济”,大规模刺激就来了。刚刚说过2016年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只是在“稳健”后面增加了“灵活适度”。如今,“适度灵活”迅速转向“极度宽松”。那么。A股市场会不会如2009年出台“4万亿”那样,再来一个小牛市呢?可能性不大。一则,出台4万亿前的2008年,M2(47.5万亿)与GDP(30.07万亿)的比率才158%,7年后的今天,我们的GDP才翻了1番多,可M2却突飞猛进,猛增2倍!如果继续“大水漫灌”怕真的会泛滥成灾。二则,那时的固定资产投资才13-14万亿,全国还有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而现在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达55万亿,很多设施建成后实际是在嗮太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长了26%;而2015年已披露年报和业绩快报的约250家公司,在剔除券商股后(因众所共知的原因去年券商业绩增长1.4倍),盈利增长为-7.29%,估计全部披露后也很难转负为正。
从市场表现看,自今年1月27日上证指数最低2638点至今,剔除新股,两市涨幅前三名深深宝(涨107.78%)、山水文化(涨88.46%)和深物业(涨78.52%),全部为绩差小盘股,且悉数预亏。特别是山水文化,还因股东违规减持,数量巨大,情节严重,遭上交所公开谴责,在刚过去不久的2015年,该公司诉讼不断,股份被冻结,多位高管离职,公司陷入实际控制人之争等问题漩涡。牛市看业绩,熊市造题材,几乎已成为A股市场二十多年来的的规律。市场当然有结构性行情,却不是一般散户所能捕捉和斩获的。(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
水皮:偶然不等于必然央行有何难言之隐?
摘要:外汇持续在流出,势头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在扩大,而基准贷款货币的供应因此在缩水,市场的流动性不但没有想象中的宽松,实际上是偏紧的。
偶然不等于必然央行有何难言之隐?
偶然和必然,只差一个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但是,什么是偶然,什么又是必然,谁又能说得清楚?尤其是当事人如果不作解释的话,就更是一笔糊涂账,结果基本靠猜,结论也未必就真。但是,不猜,又有什么办法?
2.51万亿。
这是央行公布的1月份信贷增加的数字,对的,没有错,就是2.51万亿,同比多增加1万亿左右。如果考虑到2015年最后一个月只有5000亿不到的增量,是个人都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嘴巴张再大也是正常的,收不回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央行没有作太多的说明,不知道是用不着呢还是说不清,反正数据公布了,个中意味一言难尽。
央行虽然没有解释,但是官方媒体还是作了一些解读,原因无外乎三个:一个是季节因素,一个是项目储备因素,一个是外汇贷款转化因素。
人民币1月份新增的数字多增1万亿,这不是个小数,即便2009年1月份的新增贷款也不过8900亿。换句话讲,2016年没有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但是贷款新增数字却是创造了历史天量,市场自然就会有疑问,凯恩斯主义是有局限,但是放弃刺激是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否则又如何解释极度宽松的信号,说好的稳健在哪里?
其实季节性因素多少有点牵强,因为每年1月份都是银行抓紧放贷的时刻,每年都有的季节性因素在同比中也就没有多少意义,即便是因素也是常规因素,只能说明时间性,1月份如此,2月份就不会如此,但是现在2月份并没有结束,所以这种判断同样不成立。
从数字的分析看,多增加的一万亿大概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加1489亿,居民中长期贷款一般对应的就是买房买车,这跟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出台鼓励居民购房的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跟去年年初资金从房地产撤退炒股形成鲜明对照;二是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期新增4479亿,一般的解读还是专项债的配套资金,发放以企业的储备项目集中释放,李克强近期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已经不止一次敦促相关部门启动有关的投资,否则将收回政府投资,而过快释放贷款需求又会造成后续增长乏力;三是票据融资较去年同期增加2757亿,一般解读认为这是银行在资产端缺乏安全项目情况下,用以占冲信贷额度;四是相当部分美元贷款转成了人民币贷款,数字显示,1月份外币贷款同比少增374亿美元相当于2431亿人民币,原因则在于人民币相对美元的贬值预期,而这种转贷如果不受约束的话,人民币是否存在继续贬值的可能就成为一个大大的问号。信贷规模的增长直接导致存款的增加,M2因此水涨船高,增长突破14%,超出实际需求和大家预期,简单相加以上四方面的新增贷款数字已经超过11156亿人民币,绝大部分带有偶然性,没有持续性;所以不能轻易得出放水的结论,更不存在大水漫灌的可能。实际上,伴随1月份信贷数字的异常,人民银行的口径、外汇占款人民币投放减少了整整6000多亿,这个数字比上个月多出一倍,说明外汇持续在流出,势头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在扩大,而基础货币的供应因此在缩水,市场的流动性不但没有想象中的宽松,实际上是偏紧的,此时降准亦是正常选择,但是央行春节前已经明示不会轻易动用降准,如果有人认为这是自相矛盾的,水皮提不出反驳的理由,这或许就是所谓结构性症结所在吧。
必然来自偶然,偶然中有必然。
M2已经14%,继续增加意味着什么想必大家知道,所以宽松的空间其实是有限的,1986年这个数字是6000多亿,现在这个数字136万亿,30年中间扩张了200倍。
偶然不等于必然。
否则,方向一定错误,南辕北辙。
央行就这么惜字如金,不肯多说半句。
一个字,拽。(.华.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