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商品交易所早前宣布,中国证监会已批复本所乙二醇期货的立项申请,此举意味着该品种距离上市交易又近了一步。这一消息引发下游厂家的集体反应。
近日,包括桐昆股份(601233.SH)、恒逸石化(000703.SZ)等在内的国内8家聚酯龙头企业联名上书证监会,请求推迟乙二醇期货上市。
这些企业在《请示报告》中指出,从供需现状上看,目前乙二醇作为期货品种的条件尚不成熟。
国内大量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的乙二醇成分复杂,若混入交割仓库参与交割,将会影响下游产品品质。
更有甚者,乙二醇期货立项申请获批后一个月,很多供应商便开始大量囤货,导致该产品价格暴涨,让下游难以承受。
供应商大肆囤积乙二醇
参与这次联名上书的企业分别是桐昆股份、恒逸石化、江苏盛虹、新凤鸣、江苏鹰翔、浙江双兔、东南新材以及浙江佳宝。
在“PTA+乙二醇—聚酯切片—聚酯纤维(即涤纶,分为POY/FDY/DTY)”产业链中,这些企业可谓声名显赫。
生意社涤纶行业分析师孙矿华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2015年,恒逸石化的PTA总产能为1350万吨/年,是该行业的全球“霸主”。
江苏盛虹则掌握着国内DTY行业的话语权;POY方面,桐昆股份、新凤鸣排名第一、第二。
上述企业在生产聚酯产品(切片、涤纶)时,乙二醇是不可或缺的原料。
以桐昆股份为例,2015年该公司便采购了100.49万吨乙二醇,采购金额高达52.1亿元。
同期,国内乙二醇的产量则为391.6万吨,进口量为877.2万吨,表观消费量约1266.7万吨。
乙二醇的消费量巨大、对外依存度高、价格波动频繁,意味着该产品本应当极适合作为期货品种,以供下游聚酯厂家套保,锁定生产成本,为何他们偏偏要反对?在《请示报告》中,这8家企业给出了3项理由。
他们指出,今年以来,国内大量投机资金涌入期货市场,对主要期货品种进行了轮番炒作,期货的套保功能已遭到严重削弱。
“国外投机与套保的比例是3比7,国内却倒了过来,是7比3,那还套什么保?”11月29日,桐昆股份的董事会秘书周军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较之尤甚,这些投机资金还大肆做多部分进口依存度较高的产品,导致这些产品进口价格高企。
8家企业指出,若乙二醇期货选择此时上市,局面必将失控,这在该期货品种立项申请获批后一个月已有所反映。
乙二醇期货即将上市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国内供应商便开始大量囤货,国外供应商也相继调高自身库存,减少了市场供应。
此举导致该产品近期港口库存量骤降6.2万吨,总库存量已不足50万吨;然而,目前聚酯行业对乙二醇的月消耗量却高达120万吨,供需严重失衡。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国内乙二醇价格从5200元/吨飙升至6300元/吨,短短3周涨幅超过20%,严重扰乱了行业的生产秩序。
担心供应商“鱼目混珠”
8家企业不仅对乙二醇的市场现状有所不满,对未来也有所担忧。
卓创资讯乙二醇分析师王萍透露,2015年我国乙二醇这391.6万吨产量中有42万吨所用原料为煤炭,这一数字未来将会继续扩大。
“2015年国内煤制乙二醇的产能约为167万吨/年,今年及明年还将有345万吨/年产能释放。”
与采用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乙二醇相比,煤制乙二醇成分比较复杂,部分杂质目前暂时没有办法检测出来。
“这些杂质往往会影响涤纶的色泽、色牢度等,总之就是影响产品品质。”周军指出,这给下游聚酯工厂在使用过程中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而暂时未被完全接受。
为降低生产成本,聚酯工厂通常只会采购10%-20%的煤制乙二醇,与石油、天然气法乙二醇混合使用,目前尚没有一家完全使用煤制乙二醇。
8家企业担心,未来乙二醇期货挂牌后,如果卖方在交割过程中将两种工艺路线的产品掺杂在一起,并通过技术手段调节指标,从而使产品达到交易所的交割标准参与交割,将对下游聚酯工厂的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以瓶级聚酯切片为例,若产品质量不合格,饮料企业便会进行追溯,最终会损害期货市场的公信力。
8家企业认为,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他们透露,由于煤制乙二醇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其市场价格往往较石油、天然气法乙二醇低100-200元/吨。
既然有利可图,供应商便有足够动力将煤制乙二醇与石油、天然气法乙二醇进行掺混。
鉴于此,他们恳请证监会暂缓乙二醇期货的上市进程,待市场库存修复或者国内产能进一步释放之后,再做研究。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8家企业联署的时间为11月14日,距今已过去半个月,该事项有无最新进展?
周军回应,目前暂无这方面的消息,“但不管是否能够起到效果,作为下游企业,我们都应当发出声音”。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信息中心的李主任则回复,协会已获悉8家企业联名上书一事,“碍于职能所限,目前此事主要还是由企业自行处理”。
(原标题:聚酯龙头企业联名上书证监会 请求推迟乙二醇期货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