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并购“双高”盛行高业绩承诺背后滋生票房造假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影视并购“双高”盛行高业绩承诺背后滋生票房造假

加入日期:2016-12-29 2:56:19

  近期,蒋雯丽夫妇旗下公司首映时代2016年1~10月净利润3238.76万元,却以13.5亿元的高价卖给了上市公司长城影视,其增值率高达3126.49%。有业内人士就指出,由于影视并购中的高溢价收购,高业绩承诺对赌,到了业绩兑现的时候,不少标的方为了完成业绩承诺,从而出现大量票补甚至票房造假现象。

  并购溢价高企催生泡沫

  去年11月,华谊兄弟以10.5亿元收购冯小刚创立的东阳美拉公司,而彼时标的公司成立仅两月,未开展实际业务。去年三湘股份也曾斥资19亿元收购张艺谋的观印象100%股权,溢价率超过15倍。

  近期,蒋雯丽、顾长卫夫妇旗下公司首映时代以13.5亿元的高价卖给了上市公司长城影视,外甥女马思纯依靠少部分股权,也拿到了1.2亿元的财富。

  据长城影视12月14日发布公告称,首映时代100%股权净资产账面值为4201万元,预估增加值13.14亿元,增值率高达3126.49%。而在2016年1~10月,首映时代实现净利润3238.76万元,据首映时代的业绩承诺,若交易于2016年完成,则首映时代2016~2018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200万元、9000万元、1.25亿元。

  对此,旭诚资产陈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影视行业轻资产的特征,加上并购标的具备人气明星效应,并拥有较高估值,往往成为A股热点行业,因此频频出现高溢价并购。而这种高溢价收购热门行业公司,“讲故事”式的并购重组是无法真实改善企业发展状况的,特别是较多跨界并购无法实现上市公司产业链的整合。如果实际成长性无法持续支撑其高估值,随着时间推移,估值逐渐下调成为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并购过程中的溢价率稳步上升,而同期上市公司市净率指标却在不断下降,高企的并购溢价将催生资本市场泡沫,侵蚀中小投资者利益。

  高业绩承诺或滋生票房造假

  实际上随着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行业怪现象也纷至沓来。近期影视圈人士不断爆出“口水战”,先是冯小刚与王思聪围绕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微博上展开“口水战”对阵,后是乐视影业CEO张昭与影评人围绕电影《长城》在微博上“互撕”,实际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为了提升票房收入以完成业绩承诺而上演的“票房保卫战”。

  据了解,近期在影视类并购项目中,业绩对赌是必不可少的,对此长城证券并购部总经理尹中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之前并购的对赌业绩承诺太高,如果一时无法完成业绩承诺,通过票房造假来兑现相应的成本要低一些。

  尹中余还告诉记者,目前影视行业并购出现的高业绩承诺和市场上的票房造假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实际上发行方为了让票房能有个好的开头,电影上映前三天左右的票房表现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院线对该电影的排片。对此大量电影制片方、发行方拿出了大笔资金用于票补甚至造假,这种“贴钱”的目的也就是为在电影上映的最初几天造成观影火爆的“假象”,让不知道怎么选择的影迷跟风购票,造就了票房的虚假繁荣。

  此前《叶问3》的高票房就受到了市场的质疑,而后据官方调查结果显示,证实该片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对此,陈贇也告诉记者,目前影视行业并购中的高估值是影视票房造假的主要动因。为了满足影视公司高估值、高溢价的前提,公司的利润往往都要靠高票房来保障,所以高票房成为影视公司实际控制人必须达到的经营目标。无论是在并购前提高估值,还是在并购后完成业绩承诺,票房造假成为了一些影视公司的必然手段。

(原标题:影视并购“双高”盛行 高业绩承诺背后滋生票房造假)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