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的空间巨大,由此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形成经济中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生活还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结构性矛盾,投资消费结构错配,风险结构错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使得我国正常的经济循环难以持续。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关键在于通过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这对推进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时间要求。
2016年是结构性改革的起步之年,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客观地看,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压力较大,过去一年结构性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社会预期相比还有一定距离。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等微观主体的预期,导致2016年社会资本投资增速明显下滑。因此,结构性改革从方案出台走向措施落地、继续深化,成为2017年的重大任务。
从2017年的宏观经济环境看,预计增长压力会比2016年要轻。PMI指标在10月份明显提高后,11月份继续上升,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PPI已经转正,表明企业盈利得到改善。从时机看,这为结构性改革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打开了结构性改革的时间窗口。当务之急是,把已经出台的改革落到实处,尽快释放改革红利。
第一,抓住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目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要求结构性改革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抓住这个结构性变化带来的结构性矛盾,精准发力。比如,随着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几年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明显,服务消费增长迅速。预计2017年消费仍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服务消费增长更快。但现实情况是,服务消费供给跟不上,导致服务短缺的矛盾相当突出。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瞄准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突出问题,加快以市场开放为重点的改革。
第二,抓住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我国需求端在快速变化,而供给端调整与改革相对滞后,导致投资消费失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抓住了经济转型的实质。中国制造业表面看是产能过剩问题,实质是供给质量不高的问题。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不是简单地去产能,而是提升工艺水平,提高制造水平。从13亿人巨大的消费能力出发,只要有优质产品,就不愁没有市场。只要有好的服务,就不愁没人购买。
第三,妥善处理结构性改革与防风险的关系。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中求进”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作为一个大国,“稳字当头”理应是改革的基本前提,但对改革的紧迫性也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改革的突破,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稳定,难以有效化解各类风险。这就要求在国有企业改革、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加大改革力度,消除不稳定的体制因素;这还要求做好改革的设计、协调、试点、推广、预案,鼓励地方改革创新试点,以有效防控各类风险。
总的看,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形势有可能更加错综复杂。在这个背景下,必须抓住时间窗口,练好结构性改革的内功,尽快破解自身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原标题:抓住时间窗口深化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