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医疗合作尤其是中医合作持续推进,已初步建立了卫生合作机制。但记者调研了解到,由于整体战略缺乏,一些合作内容仍停留在“务虚”阶段,亟须加快顶层规划,提供资金、人才等体制机制保障。
合作成效初显
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丝绸之路健康论坛”上官方透露,2015年全年,新疆接待的外籍患者超过6000人次。常年负责接诊外籍患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VIP病房主任吕书勤介绍,新疆不少知名医疗机构和特色诊疗项目在中亚五国、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口口相传,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在今年4月国家卫计委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甘肃省已在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法国等4国建立了中医中心,在俄罗斯、法国、新西兰等8个国家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以医带药”,随着甘肃中医药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通道打通,仅兰州佛慈制药就完成六味地黄丸等150个产品在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落地。
记者从福建卫生计生委了解到,福建省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教育交流格局,与沿线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联合办学与科研合作关系。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提供的信息显示,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与泰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也在职业卫生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交流合作,包括高层互访、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双方互派人员交流、学习达286人次。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医疗合作前景被普遍看好。在“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卫生合作论坛”上,埃及、苏丹等国家均表示欢迎中国医药企业前往投资建厂,并会在关税、土地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缺乏整体战略思维
为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交流合作,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三步走”策略。近期目标是用1-3年时间与沿线国家形成广泛共识,初步建立“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机制;中期目标是用3-5年时间初步形成以周边国家和重点国家为基础、面向沿线国家的卫生合作网络;远期目标则要求各重点领域合作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全方位合作新格局。
专家认为,各项重点项目及系列卫生合作论坛活动进展顺利,卫生领域高层互访成常态,有力推动了各方共识。然而,由于缺乏“整体战略思维”,还没有制定可以协调在多边框架下开展卫生合作的整体的战略目标、统一的战略布局和完整的战略实施规划。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洪伟表示,一些地方层面的对外合作项目由于缺乏中央政策的支持和协调陷入停滞。因此,未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卫生合作需要增强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提升合作的质量和品牌效应。此外,我国对外的卫生合作多为双边合作,对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技术优势、权威性以及资金支持利用得还不够。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鲍勇说,政策准入仍是对外医疗合作面临的最大壁垒。以中医药为例,其在东南亚普遍受到重视,但在西方国家的合法地位并未被承认,使中医药难以打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程学仁说,在公司目前出口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加拿大只能将中药制剂界定为食品添加剂和膳食补充剂,而在欧盟,中药均无法按照上述两种情况处理,基本不能出口到这些国家。
亟须人才资金保障
受访专家表示,“健康丝路”的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同时加大政府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和民营医疗机构“走出去”;加强人才培养和医疗援外工作,提升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影响力。
一是完善合作机制。在政府间的政策交流方面,应进一步建立制度化的交流机制,尽早在卫生领域构建国家级和部门间的合作框架,并重视双边或多边卫生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倡议的落实。同时,注重与沿线国家一起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规范,扩大我国在地区和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话语权。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原福建省疾控中心主任严延生建议,我国应加大对国际组织和沿线国家点对点的卫生投入,在丝路基金中设立卫生合作专项资金,增强对沿线国家卫生领域的影响力,并积极利用多边合作框架下的融资机构支持卫生合作。此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健康丝路”,为境内企业到沿线国家举办医疗机构或医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格局。
三是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专家建议,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各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规划,传统中医药大省应当就推动中医药产业走向世界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同时建立系统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及中药质量控制机制,逐步提高中医在全球医疗格局中的地位。
(原标题:“一带一路”中医合作亟待建机制促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