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投资指导,平安开户立享 程娟手把手教你做T神技
近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接连受阻的案例引发了海内外密切关注。例如,日前福建宏芯收购德国爱思强案便遭遇审查危机。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中国对德投资虽增长较快,但总量依然不大,德国一些政府官员和民众担忧中国企业赴德投资并购会把德国的技术和工作岗位转移走是不必要的。对此,专家指出,数据与市场并不支持中企海外并购所谓的“担忧”“威胁论”,事实上德国国内的不少企业家、经济界人士也反对政府以此为借口新设投资壁垒。未来,中德双方对此需要保持理性,不把小问题扩大,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实现共赢。
“焦虑蔓延”壁垒增多
针对中国企业收购德国爱思强受阻,近来德国国内议论不断。日前,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发表文章《中国发展对我们而言是机遇不是威胁》称,目前如果有中国企业打算收购德国企业,总会波及政界。与此同时,讨论的焦点包括关键技术是否会从德国流向“远东”从而造成其国内技术流失这样的问题。
此时,一些德国政界人士开始借机推崇保护主义,增设投资壁垒。据德媒报道,德国经济部正在努力推动欧盟修改法律,强化对外商投资的审查,以便成员国政府在特定情况下阻止非欧盟资本收购本国企业。个别德国政界人士近来也一再强调,中国对外资有所限制,而德国和欧洲是开放经济体,有必要防止欧洲核心工业利益受到不公平竞争手段的威胁。
相比于无端猜忌与指责,一些市场现状与数据或许更能说明事实:相较于美国及欧洲在德投资并购,中国在数量、金额上都不突出,但德方却只对中企强化审查;截至今年8月,中国对德直接投资累计为78.5亿美元,还不到德国对华累计投资额的30%。需要指出的是,本届中国政府已取消和下放近千项审批权,不久前外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简化外资进入中国程序。
“显然,这些所谓的‘担忧’‘威胁论’根本就站不住脚。部分中企海外并购的确开始走向中高端,并涉及到一些技术层面的并购,但这些并购涉及的更多只是一些对我们而言相对先进的技术,而完全没有涉及到德国的关键、核心技术。其实,真正涉及安全、核心利益的技术德国本身已早有限制,也是买不来的,自然也就谈不上威胁他们的核心工业利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人为设障引发不满
不过,人为设障的小动作更多时候只是部分人的一厢情愿,德国各界人士大多对此并不“买账”。德国《柏林日报》报道称,政府的干预加剧了爱思强这一亏损企业的危机。爱思强总裁格策尔指出,如果收购失败,就会导致大量工作岗位流失。如果靠自己撑下去的话,就有可能不得不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更加关注核心业务,裁减部分就业岗位。
同时,德国经济界也发出警告:不要在德国提高针对中国进行企业收购的门槛。德国工商大会主席艾瑞克·施伟策表示,设置新的投资壁垒并非良策。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胡贝特·林哈德指出,仅仅因为其他人强化外资审查就考虑限制德国对外国投资者的开放程度,这是错误的道路。
针对强化外商投资审查的论调,德国戴姆勒董事长蔡澈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提出,谁来决定“不受欢迎的投资者”的评判标准是个问题。德国经济的强大就在于经济相对自由,戴姆勒公司在中国迄今没有受到歧视,也没有感到供应商被中国企业收购后有何不利影响。
“相比于德国一些政治家及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战略家’不负责任的言论与炒作,其国内的企业家与接触实务的经济界人士更清楚企业与本国经济的实际需要。他们明白,当前德国经济面临着市场饱和及资金匮乏的问题,而中国企业的到来恰好带来了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大规模资金。他们认识到这将是一个共赢的局面,其根据经济需要发出的声音实际上更务实,也更可靠。”陈凤英说。
理性协商方为正道
当前,针对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德双方还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陈凤英指出,理性是双方当前都需要的,不要把一些小问题放大。就中企自身而言,“走出去”要根据自身需要加强规划与市场调查,提前做好风险应对机制,市场选择要多元化,不应跟风“涌向”某个国家投资。同时,做好真实信息传播,扩大欧洲在华企业家关于在华投资感受到及对中国实际情况了解的声音,以及被并购企业对合作需求的呼声。
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进一步表示,中德经贸和投资合作规模大、层次宽,双方出现一些问题和摩擦很正常,双方应冷静看待,通过协商、谈判解决问题,而不应未同对方事先协商、单方面造成既成事实或单方面采取行动。中方期待德国有更多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而不是相反。
“德国和欧洲的投资自由必须保持不变。”胡贝特·林哈德表示,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是德国企业的头号销售市场,中国的发展对德国而言是机遇不是威胁。中德双方应通过建设性会谈解决互相之间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