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举牌成为引发A股上市公司股价异动和资金炒作的导火索。举牌事件层出不穷的同时,一些上市公司由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低,成为潜在的举牌标的,受到了资金的追捧。
在广受关注的同时,这些公司也成为A股的“无主之地”,虽然它们之中有少数会被大有来头的金主看上,股价一飞冲天,但还有一些公司成为“公共澡堂”,管理层仅仅是“看守内阁”,上市公司不免沦为空壳。
举牌概念火爆
目前A股市场中有52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10%,超过100家上市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
巧合的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年内A股被举牌的上市公司数量也是52家,虽然这仅仅是数字上的巧合,但被举牌的上市公司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10%。仅在10月,就有廊坊发展、武昌鱼、永安药业等7家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被举牌。其中廊坊发展由于恒大的四度举牌,令公司股价在年内一路攀升至38.84元/股,年内最大涨幅接近400%。
与此前的“举牌潮”相比,今年市场上举牌行为的影响远胜往昔。先是宝能和万科的股权争夺战赚足了市场眼球,后来阳光保险对伊利的“突袭”更是让举牌成为最能触动市场神经的事件,接着恒大异军突起,对万科、廊坊发展的举牌一度引发了地产股行情,二级市场上出现炒作举牌的逻辑,举牌一时间成为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灵药”。
上周,被首控系举牌的金路集团连续5天涨停,成了举牌概念股新的领涨龙头。股价大涨期间,金路集团宣布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刘江东拟将持有的6000万股份质押,质押股份占其所持金路集团所有股份的98.49%,金路集团公告称刘江东质押股份的目的在于融资。
查阅公开资料可发现,目前金路集团的总市值80多亿元,而第一大股东刘江东仅持有金路集团10%股份,其余股东如德阳市国资委等持股比例均未超过5%,显然是一只标准的“猎物”。首控集团举牌之后立刻夺得第二大股东的位置,一旦首控集团有意控制金路集团,只需再耗费数亿元即可超越刘江东成为第一大股东。
虽然金路集团在公告中称,深圳首控此次增持的原因,在于认可公司的投资价值,但实际上,金路集团刚刚在今年4月撤销了股票退市风险警示,其基本面并不算令人惊艳。市场普遍认为,首控的举牌是为将来金融资产注入做准备,而在投资者看来,“傍上”首控集团会让金路集团有更好的发展。举牌金路集团后,港股上市企业首控集团近期股价也大幅上涨,股价从11月7日的10.42港元上扬至11月11日的12.48港元。
无主蓝筹“最美”
显然,控制权的分散、无实际控制人是上市公司易被举牌“打乱阵脚”的最根本原因,虽然现在市场已经接受了举牌炒作逻辑,但相比股价的火爆,控制权不稳对上市公司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这些无主上市公司也是有区别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八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一是投资者为上市公司持股50%以上的控股股东;二是投资者可以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超过30%;三是投资者通过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能够决定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选任;四是投资者依其可实际支配的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足以对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五是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上述定义,一些金融类上市公司由于本身体量较大,很难出现单一的控制人,因此也属于缺少实际控制人的“无主之地”。但由于金融机构都有优秀的管理层,能够得到客户和投资者充分的信任与尊重,所以公司仍能得到不错的发展,而且这类公司往往体量巨大,举牌者若要争夺控制权难度较高。
而一些股权分散的蓝筹股,由于业绩优良,又极易控制,天生就会成为举牌者最感兴趣的标的。但这类公司一般都有着强烈的管理层意志,若出现以炒作为目的的举牌倾向,管理层就会站出来干预,例如万科就在宝能收购的路上设置了不少障碍,而伊利则在阳光保险举牌后立即停牌“想对策”。
但还有一类公司属于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回天乏术,他们自己一边喊着看好公司未来,一边减持套现,最后搞得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管理层平庸地成为看守内阁,落得成为壳公司的下场。这类上市公司大多数业绩不佳,资产质量也难言乐观,而且市值过小的公司对于举牌者而言也价值不大,只能沦为庄家“搂草打兔子”的玩物。*ST板块中的无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大多属于此类。对于这类公司,投资者虽然可能跟风在其被举牌后“一夜暴富”,但更要小心庄家减持套现的伎俩。
虽然现在举牌概念股甚至“无实际控制人概念股”已然成为一种投资逻辑,但从公司治理层面上来讲,股权争夺很容易导致控制权不稳定,从而影响公司经营。尤其是在现行的公司治理环境下,大股东往往对公司管理层的控制力较强,倘若出现频繁更换,则极容易造成管理层人事震荡,管理层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搞好经营这一问题上,这从长远看不利于公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