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扶贫开发实现了从单点扶贫向整体推进、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的历史性转变,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报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介绍六盘山脚下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做法。
“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亦干”。昔日西海固人最大的生活瓶颈是缺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如今西海固致富奔小康最大的瓶颈是缺钱。脱贫攻坚,资金瓶颈是绕不过去的“坎儿”。
从固原市内驱车向北走一个多小时,只见眼前村落一排排整齐的农户院落相连,红瓦蓝脊,绿树掩映。
这是原州区北面最穷的一个村——寨科乡蔡川村。“前些年政府为了扶贫也花了不少功夫,只是方式粗放了点儿。”蔡川村党支部书记马金国说:“谁家养牛,垒牛圈补助2000元;谁家建大棚,补助500元,穷家富户都这么补,这不是‘大水漫灌’是什么?”
“一方面这些钱贫困户能不能确保投在发展产业上?另一方面给种养大户到底有多大帮助?这些都是问题。”寨科乡乡长马文东说。据介绍,蔡川村所处生态环境恶劣,十年九旱,农作物种植收入微薄,因此全村358户162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8户750人。面对自然条件差、全面脱贫任务重的现实情况,当年任村委会主任的马金国认准一个理儿,“有钢要用在刀刃上!”
“早在2008年,我就在村里成立了金羚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三户联保的形式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固原分行为13户养殖户争取到了18万元贷款。”村党支部书记马金国介绍,经过几年的发展,蔡川村的“三户联保”已发展到了“五户联保”。尤其近几年,村里在严把审核和放贷比例的基础上,采取大户保小户、富裕户保贫困户、村干部保少生快富户的五户轮流贷款,构建了相对可靠的小范围信用保障机制。
“‘三户联保’这个搞法真的挺好!”村民杨志亮笑呵呵地说,“我家就是与杨志军、杨佐仁两家通过三户联保,在邮储银行信誉越来越好,从前年贷2万元,到今年贷出8万元,养了10头牛,今年全家仅靠养牛这一项,进账五六万元没问题!”乡长马文东认为,各地金融扶贫的模式很多,蔡川村推行的“三户联保”模式可能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办法,可是实践结果表明最实用。
蔡川村金融扶贫采取的是老办法、土模式,而宋洼村,恰恰是让“重庆金融模式”落了地。
“‘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靠分红’……”村党支部书记王小成将重庆市探索出来的金融支持模式总结成几句话。这里的村民能接受这种做法吗?“能行!”王小成介绍,全村429户人家里有215户贫困户。前些年政府各种扶贫资金东一把、西一把的没少撒,但就是致富效果不明显。村里几个大户建议,要把各种资金打捆搞成股份,村民以土地(租金)入股,贫困户通过拿到租金、股金、薪金3种收入脱贫。
为什么村民愿意以土地入股?村民杨满良以自己的脱贫经历为例说,“作为贫困户,我家靠种大蒜、外出打工,每年仅仅能收入2万元出头。自去年以20亩荒坡地入股,每亩每股折合租金为60元,尽管建牛舍的扶贫补助没有直接发给我,折成股份合作社作抵押贷款4万元使得我家养了2头牛,加上我在合作社牛舍打工,目前我拿到土地租金近1200元、养牛收入(股金)8000元、打工收入8000多元,你说我家划算不划算?!”就是因为算起账来划算,宋洼村已有84户参与“投改股”模式,其中63户年底有望全部脱贫。
固原市委书记纪峥告诉记者,无论是蔡川村的“三户联保”,还是宋洼村的扶贫项目资金“股权化”、西吉县的“43210”金融脱贫模式,以及彭阳县采取“六位一体”的金融扶贫办法,固原各县(区)因地制宜创新尝试各种金融扶贫的方式方法,目前已收到明显成效。去年10月,全市共建档立卡有435个贫困村、贫困人口26.7万,预计今年底将有10.72万人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