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不依赖房地产依赖谁?
一般而言,财产性收入,也可以称为资产性收入。在实际情况下,对于多数居民而言,他们往往依赖于工资性的收入,而这一部分的收入也往往占据了较高的比例。至于财产性收入,则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却是相对偏低的。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居民更热衷于银行储蓄,并通过储蓄利息收入来提升整体的收入水平。然而,随着整体利率水平的持续下降,更有甚者,还跑不赢同期的通胀率,而在居民强烈的资产保值增值意愿之下,部分居民也试图做出了不少的改变,拟借助多种渠道来拓宽自身的财产性收入水平。
房地产,这是过去十年最为火热的领域。与此同时,对于一线乃至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来说,其多年来的保值增值效果还是相当明显。或许,纵观最近十年时间,在人民币使用价值持续缩水的大环境下,房地产投资,往往能够为部分居民带来了相对可观的财产性收入。
实际上,在过去多年时间内,对于大部分有房一族,尤其是对一线城市中的有房一族来说,其潜在的财富水平还是出现了较快的增长,而针对这类“有房一族”的群体,他们似乎都是隐藏的百万乃至千万富豪。不过,对于房地产而言,若仅属于居住属性,而不进行出售买卖,实际上并未能够给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财产性收入。至于一些手持多套房产,并进行频繁买卖,且获得资产性收入的,则可以列入财产性收入的范畴。很显然,在实际情况下,多数居民仍以居住为主,而借助房地产买卖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性收入者,却为数不多。
一方面,是以房地产为主导的领域出现价格持续飙升的走势;另一方面,则是人民币实际使用价值的持续缩水,至于国内可投资的投资渠道,则基本上处于相对狭窄的状况。由此可见,对于多年来未能够借助房地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性收入者,似乎并未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真实成果,而对于这类居民来说,似乎其生活的压力也在不断地加大,社会贫富差距也开始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一段时期,国内制定了相关的目标,计划在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实现翻一番的目标。时下,距离2020年仅有4年左右的时间,而在最后数年的时间内,要实现这一目标,或许仍需要充分发挥出财产性收入的作用,并借助一些途径刺激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那么,既然房地产并未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满足部分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目标,那么又该从哪些领域入手,进而刺激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升呢?
一直以来,注重资产合理分散配置,是多数稳健型投资者的投资思路。然而,在资产分散配置过程中,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乃至是P2P等投资领域,却逐渐深入人心。不过,从这些投资标的中,股票或者基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对于股票市场的活跃与否,实际上也会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构成较大的影响。
很遗憾的是,增加财产性收入,已经谈及多年,但从实际情况下,作为影响亿万投资者财富命运的股票市场,却并未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为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预期。然而,在这些年里,因股票市场的波动率过大,投机性过强,却进一步加剧了普遍投资者亏损的局面,而市场也不断上演了一轮又一轮的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
或许,在股票市场,尤其是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真正能够从中实现财产性收入增加的投资者,还是占据很少的一部分。这,实际上与近年来的房地产投资类似,真正享受到投资成果的,始终不是多数的人。由此一来,在社会财富再度分配的过程中,弱者依旧处于弱势的地位,而强者却处于“强者恒强”的格局。至此,贫富悬殊加剧,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了。
在笔者看来,对于普遍投资者来说,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进行资产分散配置,还是未来的投资出路。或许,通过这样一种相对稳健的投资方式,还能够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但,在实际情况下,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仍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最核心的,还是要建立起一个相对公平、平等的市场环境,尽可能让市场财富的再度分配显得更为合理一些。与此同时,要让大众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更需要落实真正有效的降税举措,提升对普通居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实实在在实现还富于民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