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在欧洲市场活跃的并购行为已经引发了当地的担忧和警惕。当地时间10月16日,德国媒体《世界报》周日版披露,德国联邦经济部计划通过修改法律,赋予欧盟成员国在指定情况下否决非欧盟资本收购本国企业的权力。
德国经济部国务秘书Machnig向媒体透露,该部门已经向联邦政府提交议案,以期通过法律途径赋予欧盟成员国针对非欧盟国家投资者收购本国企业时的“广泛的禁止权”。如果收购方获得了企业25%以上的投票权,即达到了拥有否决权的最低门槛时,政府就可以行使这种禁止权。
该提案具体列举了四种应该被禁止的收购情形:一是该投资受产业政策影响;二是收购方享受国家财政补贴;三是收购方为国有企业;四是对德国企业只开放有限市场渠道的国家发起的直接投资。
目前,德国政府表示对该份内部文件不予置评。但一位经济部人士强调称,他们的提案立足于“公平竞争”而非“保护主义”,并认为这种“公平竞争”必须放在欧盟框架中讨论。
该份提案由德国联邦经济部部长、最大在野党社民党(SPD)主席Sigmar Gabriel大力促成。此前,Gabriel曾多次公开强调,目前享有国家支持的外国资本在欧盟十分活跃,德国应坚守“公平竞争”的原则。Gabriel称,其目标是“免使德国企业日益沦为别国资本的外包公司”。
德媒分析认为,这份提案主要针对的是中资企业。在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发达经济体的高端制造业成为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点。
今年以来,中资企业在德国市场十分活跃,一系列并购活动引发了广泛关注。被收购的企业名单中,不乏一些在当地深入人心的老牌企业。就在上周,中国美的集团40亿欧元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公司(Kuka)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今年上半年,媒体披露中国芯片投资基金欲将以6.7亿欧元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生产商爱思强(Aixtron)。本月初,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芯片厂商三安光电欲收购德国老牌照明巨头欧司朗(Osram)。
德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素来以一些老牌企业为傲。上述收购及收购传闻对德国社会确实造成了一些冲击。有德媒揣测,中国企业近期的“世界巡回收购秀”背后有国家资本的支持,担忧德国企业可能遭遇“不公平竞争”。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持续活跃,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521个,实际交易金额674.4亿美元,涉及67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行业大类,已经超过2015年全年的并购金额(544.4亿美元)。
但海外并购潮的背后,投资风险也不容小觑。根据普华永道数据统计,超过50%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都不成功。而商务部相关报告也指出,中国的海外项目只有13%处于盈利可观状态,有24%的企业处于持平和亏损状态。
并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会面临国外安全审查的干扰,屡屡被否决。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也屡屡遭遇出价过高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溢价”,卖方觉得中国企业有中国市场作为依托,往往开出高于合理估值的并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