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顾铭德:暴跌主因及对策建议
李志林:在熔断魂断后开启冬播
谢百三:政策制定要符合国情 他们是中国人民中最可爱的人
贺宛男:A股中长期内都不宜再搞熔断
郭施亮:及时暂停熔断是一件好事
黄湘源:轻率的实验 不轻松的教训
水皮杂谈:三个臭皮匠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L型走势只有反弹没有反转
顾铭德:暴跌主因及对策建议
元旦开盘第一天,媒体上没有市场关注的1月8日大股东如何解禁的新规定,市场对即将到来的解禁潮压力重重。不仅如此,媒体上都是新股即将发行、注册制即将实施的报道。投资者第一感觉是2016年沪深股市将要大发新股,大规模扩容,对新年扩容规模不确定性的恐惧造成1月4日暴跌第一次熔断。1月7日早上,投资者打开电脑,出现了大标题是“注册制具体实施方案本月落定”的报道文章,而且出处是权威媒体,这造成市场极大恐慌、混乱。市场对注册制本来有心理准备,证监会在上个月刚刚宣布从今年3月开始的两年时间内落地实施注册制,而且特别声明具有中国特色的“四不”注册制。这篇报道对市场的影响是,证监会及各部门迫不急待提前落地注册制,对2016年市场大扩容的恐惧全面爆发,市场再次崩溃。
本周五,交易所宣布停止熔断制度,国家队资金再次救市,但广大投资者对2016年市场大扩容的不确定性恐惧并没有消失。外国投资者和某些不深究中国国情的管理部门,往往不理解中国股票投资人为什么特别反感、害怕股市大扩容。这是因为,中国法律、监管体制不健全,企业上市融资风险收益率不对等,企业上市融资是第一偏好,与美国其它国家企业上市融资饥渴度不一样。而且,中国企业数量全世界最多,如此多的企业排队上市全世界难找第二。这是中国国情,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这个国情,并采取相应对策,这个时候股市就会稳定,发挥正面效应。反之,忘记这个国情,不采取相应对策,股市就不稳定。
股市中最大的利空是不确定性,一旦利空转为明确,数量确定,市场就会自我调整,消化利空。回顾沪深股市这十几年的波动规律,股市相对稳定阶段往往既不是大扩容阶段,也不是停发新股阶段,这两个阶段往往与疯牛、大熊伴随。相反,从中国国情出发,不理会市场派专家要求的讲市场自己决定的建议,每年、每月对沪深两地发新股的数量进行预告,窗口指导发行价格。本届证监会和前几届证监会凡是对新股发行、大股东减持实行年度,月度预告制,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时,沪深股市就相对平稳,充分发挥融资、投资正能量作用。这段历史并不长久,有案可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标榜市场改革就是正确,符合国情才是正确道路。为此,我们强烈建议,不管中国何时实行注册制,不管具体方案如何,对于新股发行的数量,大股东减持的数量,一定要实行中国特色的预告制,窗口指导制,控制好市场扩容节奏,才会有中国沪深股市的稳定。(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在熔断魂断后开启冬播
往年的“冬播”都是在12月下旬到1月上旬进行。
届时,机构年终结账,资金大量撤离,利空消息满天飞,市道低迷,成交萎缩,股市通常出现单边下跌市,多数投资者对来年股市不看好,都忙着将全年胜利成果“冬藏”。
每年此时,我总是大声疾呼进行“冬播”。唯独2015年12月,股市在秋抢行情后,并没有出现明显下跌,多数机构和投资者对来年普遍看好,可涨到4500点。我则认为,市场未免对“1月8日5%以上大股东将集中解禁”这一重大利空过于轻视了,故提出:“今年的冬播将推迟到1月中旬”的观点。
在经历了新年前4天就两次出现熔断和广大投资者的魂断之后,现在可以说,“冬播”阶段开启了。
1、三大利空被排除或削弱
利空之一:新年股市仅4天内,就出现2次熔断。论指数跌幅,一次比一次大,1月4日跌6.86%,1月7日跌7.04%;创业板1月4日跌8.21%,1月7日跌8.5%。论熔断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快,1月4日是13点13分熔断,1月7日是9点43分熔断。轮成交量,一次比一次少,1月4日是6961亿,1月7日仅1880亿。
在跌3%和跌5%时,市场强大的“磁吸”效应,加剧了市场恐慌性杀跌,造成了流动性枯竭,导致熔断,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强烈质疑,证监会和三大交易所,终于在1月7日深夜,果断纠错,宣布暂停熔断机制,使这个令市场惊魂的利空,得以排除。
利空之二:大小非集中解禁。据中金公司统计,1月8日共有1.1万亿市值的大小非将集中解禁,令市场担忧去年清查场外配资去杠杆,造成供求严重失衡的那一幕将再现,因而陷入极度的恐惧。
对此,1月7日证监会也颁布了“减持新规”:减持需提前15天向市场披露详细信息;每三个月减持的股份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重申:“这并不意味着证金公司等国家队即将推出,其稳定市场的职能不会改变”。应该说,这个新规基本上将市场对大小非减持的恐惧加以弱化。
利空之三:注册制提前到1月底落地。这条消息发布在证监会指定披露信息的上海证券报和中国证券网上,遂引发了市场对注册制的极度恐惧,创业板、中小板率先大幅杀跌,并将恐惧迅速蔓延到其它指数。
对此,1月7日晚,上海证券报发出澄清公告,否认此消息是来自上海证券报,属中国证券网在未经核实下的误报。至此,这条利空在短期内暂时排除,但中期的利空影响,尚不能确定。1月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对注册制做了更明确的答复:“3月1日,是指全国人大授权决定2年施行期限的起算点,并不是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的起算点,改革实施的具体时间将在完成有关制度规则后另行提前公告”,并强调:“将做好核准制向注册制过度的预案,确保平稳衔接”,“待制定《股票公开发行注册办法》等相关部门规则和规范性文件完成,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将按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此程序的复杂性,我仍然坚持,注册制的实施时间应该是在6月份以后。
如此重大的三利空的冲击,无疑为今年的“冬播”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而利空的排除和削弱,更增加了投资者大胆进行“冬播”的底气。周五,三指数探底后出现强烈反弹,均拉出中阳线,便是积极的回应。而创业板继续收阴,则表明其对第三条利空仍有忧虑。
2、3056点的“冬播”底部已探明。
首先,周五上午探至3056点,又回到去年“秋抢”行情的起点。去年9月30日“秋抢”行情的起点,便是3052点,随后,便爆发了3052-3678点、20.5%的火爆的“秋抢”行情。如今,指数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而在9月份,3000点—3050点一线,拉过一个多月的平台,具有极强的支撑。若没有新的重大利空,很难击破。
其次,3056点已远低于国家队救市的成本。去年7月,国家队救市的第一个底部是3373点,第二个救市底部是3537点,国家队的持股成本在3600点以上。就是说,3056点位置上,1.5万亿国家队资金被越套越深,所以这是“冬播”极其安全的位置。1月4日熔断当晚,央行再次向证金公司授信1500亿元,进场护盘。周五,抄底大军蜂拥而入,从直线大幅拉升、长时间空中横盘、中午收盘再拉升、成交量明显放大的情况看,显然有国家队、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在坚决进场,消灭带血的筹码。可见,国家队对靠近3000点位置的守护是多么在乎,多么坚决!
再次,5天就打出了500点的下影线。2015年底收盘指数是3539点,新年仅5个交易日就快速探至3056点,下影线有483点之长。相比2015年1月,仅在上年收盘指数3234点,往下打到3095点,下影线只有139点,下跌空间无疑要大得多。3056点买进的可说是去年“秋抢”行情的最低价,上方全是套牢盘。在此情况下“冬播”,无疑是抄了个大底。
3、“冬播”将是一个反复过程
一方面,刚经过去年的两次股灾和新年4天的熔断魂断,市场多数投资者还没有从恐惧中惊醒过来,市场信心受到重挫,新增资金望而生畏。所以,大盘快速单边向上的可能性甚小。
另一方面,近期市场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不利因素。如美元指数不断走高,欧美和亚太股市动辄暴跌,人民币汇率时而大幅度贬值,尚未企稳,日后必有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会有减持动作。这些,也会压抑指数的单边上行。
再一方面,随着注册制的临近,创业板,尤其是其中的高估值高价股,调整之路可能较为漫长,创业板指数的弱势,也会反压其它指数的上涨幅度。
因此,大盘会在3050-3200点区间,反复震荡,“冬播”时总是颇多折磨,甚至会被套、煎熬,一批种子被冻死了,就再播一批,有可能整个1月份将有多次“冬播”机会。兴许要到春节后才会看到“春生”的景象,人们务必珍惜3200点以下,甚至3100点以下的机会。
4、“冬播”之后必有“春生”
正如9月底,在绝大多数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都对后市不看好的情况下,我大声疾呼:“秋抢”行情一定会出现。结果,爆发了上证指数涨幅20.5%、创业板涨幅40%的大行情。
如今,在各种利空笼罩、市场快速大幅下挫之下,我再次呼吁,现在正是“冬播”的好时节,“冬播”之后必有“春生”、“春收”。
理由是:
25年股市历史上,每年都有“春生”行情。就连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春天,也出现了4778-5522点的行情。春天伊始,自然界万物复生。股市也同样,一年之计在于春。政府为了激发人们对新的一年经济的信心,必然会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从而触动股市的“春生”行情。投资者在春天,也是人心思涨,纷纷进场,参与行情。如果连春天的股市都不涨,那就像“农民不种庄稼,全国全年颗粒无收”一样的不可理喻!
政府的利益也决定必须有“春生”行情。国家队的1.5万亿资金被套在股市,各大券商对2016年的高点预测普遍在4500点以上,承诺“在4500点以下不减持”,这应该是发动“春生”行情的利益需要和最大的理由。
超低利率促使广大居民为了实现财富增值,唯有投资股市一途。这是“春生”行情最容易形成人民战争气势的重要原因。
新股发行改革,由资金申购改为市值配售,将避免每月2次资金大搬家所引发的股市大震荡,促使更多的新人进股市配市值。
人民币贬值,具有两面性,既有造成人们情绪恐慌的一面,也有刺激投资者通过股市保值增值的积极一面。如从2009-2015年,美元大幅贬值、美联储三次推出量化宽松,使美国股市走牛6年,涨了3倍。这对中国股市的“春生”行情也应该有借鉴作用。
为了顺利地推出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也需股市保持稳定向上的态势,“春生”行情便是一个最好的抓手。
供给侧改革,倒逼股市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和民企的资产重组、收购兼并,以及钢铁、煤炭等过剩产业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去产能化。再加上迪斯尼概念,军工改革概念等,使今年的“春生”行情热点多多有助于指数上行。
周五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称,1月份新股须有半个月左右的补年报等准备工作期,估计2月7日新股发行数量较少。这也有利于爆发“春生”行情。
当然,“冬播”应是结构性“冬播”,“春生”也必将会是结构性“春生”。“春生”和“春收”的大小,主要看个股的选择。(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
谢百三:政策制定要符合国情 他们是中国人民中最可爱的人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
一、从“熔断机制”到“断魂机制”到短命夭折!
“熔断机制”才出来几天,就造成2次股灾,全天提前一个半小时停止交易(27年第一次发生)。人们看到5%下跌,料到必会跌到7%,必会慌不择路抢先割肉出逃,一泄直到3056点;离救市生命线线3000点咫尺之遥!
笔者周四下午发短信,微博尖锐批评它是“断魂机制”,证监会下属三单位于半夜宣布取消这个不伦不类、不土不洋,在已有跌停板制度下的可恶可憎的“熔断机制”。
二、还有哪些政策不能适应中国国情?
1、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完全自由兑换吗?则人民币是升还是贬!人民币购买力1:3.6,汇率1:6.6,如果是升值,7000万小企业(90%)出口怎么办?如果是贬,贬到何处?
2、注册制——如和美英欧一样搞,则7014万个经济实体,每1万家上一家(挑好的),可上来7000家!这股市好得了吗?如是严格控制下的注册制;当然好一些,但又成了假的注册制!相信上交所、深交所会呵护自己市场,不至于让成千上万新股上市。(宁可假些,也不能压垮股市!)
3、国际板——把沪市和伦敦打通!万万不可啊!一家伦敦交易所、纽交所、汇丰控股等来沪上市,就可以抽走几百亿元人民币!中国股价市盈率大蓝筹在30倍,乃人民的真金白银堆成!何不让中国缺钱好企业上市。
4、融资、配资——应限制再限制,风险极大!中国股价大多是H股2倍,还火上浇油吗?
请监管层尊重、呵护、爱护中国这2亿股民,他们确是想挣钱而来,但实际上又拿了大笔血汗工资、多年省吃俭用的存款进来冒险。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累买累亏,累亏累买;伤痕累累,痴心不改。他们是当年志愿军一样的人;实际上,他们以自己的资产和毅力,痛苦,托起了40万亿的股市的九重天。他们做出巨大贡献,他们是中国人民中最可爱的人。
您如果何处不懂,要照学照搬国外洋枪洋炮洋玩意儿,看看水土服不服,可以先不耻下问,征求一下民众和专家意见。如“熔断制”和上次股灾前的先贸然同意融资配资,又急切去杠杆,终于酿成股灾。错了就错了,何必遮遮掩掩!
【本周股市:周五,由于管理层果断中止了可怕的熔断机制,加之跌得较深,中国股市一跃而起。注意,后面还有大股东减持和注册制问题,应控制仓位啊!方能游刃有余,进出自如。】(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A股中长期内都不宜再搞熔断
A股历来喜好炒
题材,炒概念,股民心态极其脆弱,在这样的股市生态下实施熔断机制,后果就是促使恐慌者更恐慌。因此,若要实施熔断机制,待到股市真正进入投资时代,再讨论完善不迟。
熔断机制亮相短短4天,竟然经历了4次熔断,股市财富缩水7-8万亿,不得不暂停实施。
证监会所下的结论是:“权衡利弊,目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因此,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对此,笔者认为,就A股市场而言,熔断机制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恐怕不仅仅是“目前”,很可能是相当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这么说?
长期以来,A股市场形成的两大特点,是世界股市极少见的。
一是炒垃圾股。不久前,笔者有幸以评委身份,参与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举办的第三季“股市天天向上”节目,经过数轮角逐,脱颖而出获得冠军的竟是被称为“ST王”的年龄51岁、股龄15年的周志国。周志国2000年入市,15年时间从20万炒到了2000多万,其炒股诀窍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专挑绝对股价低的ST或尚未戴ST帽的垃圾股,炒到一定的盈利价位抛售,再找价低的,盈利后再抛售。如此周而复始,居然极少失手。
为什么A股市场炒垃圾股成风,并且确确实实能获得盈利?为什么年复一年股价涨得最好的总是那些重组股、绩差股?根本原因,就在于A股市场一开始就是一个为国企解困的市场。既然是解困,那么找那些最处困境的标的,就最有可能否极泰来、“凤凰涅槃”。
如今,国企解困换了一个提法,叫“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让‘僵尸’入土为安”,并且要用市场化的办法,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用股市中的语言就是多借壳,少退市。看看这几天,即便触发熔断指数两次暴跌7%,钢铁煤炭板块还是炒得那么红火,就是因为这两个板块正是“僵尸“的大本营。
二是羊群效应。说到羊群效应,那些高大上的人士总爱把原因推到散户身上,仿佛散户都是没头脑的只会跟风的傻瓜,其实机构又有多少独立思考?翻翻那些基金的重仓股,不也大同小异!根本原因还在于A股市场是典型的政策市、解困市。每每有什么政策,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市场就一窝蜂,炒题材、炒概念、炒热点,甚至还有炒地图的,海外股市哪见过这个?
既然是一窝蜂地炒垃圾股,炒题材,炒概念,自然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股民的心态自然极其脆弱,操作上自然要从众,要踩准热点,尔后必然会引发接二连三的羊群效应。在这样的股市生态下如果实施熔断机制,带来的后果不是给市场提供“冷静期”,反而会促使恐慌者更恐慌,疯狂者更疯狂,进而引发“磁吸效应”,“导致股指加速触碰熔断阈值”。
什么时候可以实施熔断机制?待到中国股市真正进入投资时代,再讨论完善不迟。(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
郭施亮:及时暂停熔断是一件好事
引进国外成熟运
作模式以及成熟机制的前提,需要有充分的风险把控能力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否则,当政策落地之际,却因水土不服,而容易遭遇到变相操作,最终也可能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1月7日晚间,三大交易所宣布自今年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受此影响,沪深股市开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振影响。
事实上,从本质上分析,熔断机制主要是给不理性的市场提供一段“冷静期”,但这并不会由此改变市场的运行趋势。对此,当市场经历了这一段“冷静期”之后,市场也将很快把主动权交还给市场,以迎合市场的自我调节需求。
纵观国外成熟市场的状况,在部分使用熔断机制的股票市场中,其当地市场触发熔断的概率却是相当低。对此,对于这些成熟市场而言,熔断机制的存在能够给予当地市场带来实实在在的稳定影响。
然而,对于中国A股来说,中国版熔断机制的推出,却变成了给市场“添乱”。其中,在今年1月4日和1月7日,沪深300指数就出现了两次熔断直至收市的尴尬局面。由此一来,中国版熔断机制的推出就引起了广泛地争议。
其实,熔断机制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主要还是出自于熔断机制的设计规则以及其所适用的市场环境身上。
其中,对于A股市场而言,它的熔断机制是建立于涨跌停板的制度基础之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当沪深300指数触发到7%的熔断阀值时,实际上也意味着市场中多数股票已经处于跌停板的位置之上。由此可见,对于7%的熔断阀值设置确实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与此同时,面对极端的市场环境,如果市场触碰至5%的熔断阀值之后,则将会有15分钟的冷静期。然而,在冷静期内,如果市场没有得到及时果断的应急对策,则15分钟冷静期后,很可能会把恐慌情绪迅速集聚起来,并由此引发市场的二次恐慌情绪。随之而至的,就是冷静期后,股市将会迅速下行,并瞬间触及7%的熔断阀值。
此外,对于沪深300指数触及7%熔断后需要停止交易直至收市的规则,实际上也很容易让市场陷入到流动性危机之中。
回顾去年6、7月份的股灾风波事件,在市场加快“去杠杆化”的同时,却引发了市场股票大面积的跌停现象。由此一来,在股票大面积跌停的背景下,却让当时的市场陷入到流动性的危机之中。然而,回顾本轮非理性下跌行情,却同样面临着流动性危机的尴尬境地。对此,面对市场重陷流动性的危机风险局面,暂停熔断机制的举措还是相当必要的。与此同时,还得需要更多后续政策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欧美成熟市场依旧沿用熔断机制,且运用的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当熔断机制搬至中国A股的时候,中国版的熔断机制为何就会轻易变味呢?
实际上,除了上述提及的中国版熔断存在不少设计漏洞的问题之外,还与中国A股自身的市场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成也资金,败也资金”这属于中国A股的真实写照。然而,对于以资金推动为主导的股票市场而言,市场还是看着资金说话。换言之,即使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低估值、高股息率的优势,但若没有资金的持续关照,则股价还是长期趴在地上。相反,即使部分上市公司估值很高,但因其市值偏低,且迎合了某些热门题材,却容易遭到了资金的哄抢。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结合A股散户主导的特征,A股的高度投机氛围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波动风险。至于熔断机制而言,虽然其本身推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因为它来到了一个高度投机的市场环境,而遭遇到变相扭曲的演绎。
笔者认为,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或许会迎合市场的发展需求。但是,引进国外成熟运作模式以及成熟机制的前提,却需要有着充分的风险把控能力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否则,当政策落地之际,却因水土不服,而容易遭遇到变相操作,最终也可能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对此,经历了接连两次触发熔断提前收市的现象之后,现阶段及时暂停熔断还算得上是一件好事了。(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
黄湘源:轻率的实验 不轻松的教训
如果我们目前对
经济形势的发展还需要有一种危机感,那么,对于熔断机制的应急选择,就无论如何也不能没有更为审慎而稳妥的决策和责任机制。否则,是对国家对人民的犯罪。
熔断机制在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记录后终于暂停。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这首先是一个有失轻率的实验。然而,更为让人遗憾的是,证监会在作出暂停的表态时却依然还在文过饰非,这种显然同样不利于很好地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的轻率,令人不能不对日后熔断机制的重新出台再次捏着一把汗。
在证监会叫停之前,笔者就很想把拟写中的这篇文章定名为“熔断机制请立即缓行”。因为,当时看到外电一则报道称,在熔断机制四日内隔天四停且一次比一次停得快的情况下,证监会当天的应急会议居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老实说,笔者当时的心情和大多数股民一样,不仅大失所望,而且简直有点出离愤怒。熔断机制的轻率究竟是如何令急需尽快恢复修复证券市场功能的整体经济雪上加霜的姑且按下不表,即以全国股民人均10万元的亏损来说,难道也可以如此视若无闻,不置一词的吗?幸亏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证监会并没有无动于衷,否则,如按当初的情景,真的连骂娘的心都有。
熔断机制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要害并不在于两次熔断的阈值设置及其无法不相关的磁吸效应问题,而是危机管理所不可或缺的应急决策和责任机制问题。其实,深交所研究所早在去年呈送证监会的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7%熔断离5%太近,容易引发磁吸效应;同时,7%档熔断时间太长,会影响市场连续性和流动性。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证监会当时为什么对这种善意而客观的提示不仅没有听进去,而且,也许根本就没有采纳之意?这里所跃然纸上的轻率,岂是任何一种欲盖弥彰的表白所能掩盖得了的!
现在来讨论究竟是熔断机制还是别的什么导致了股指的暴跌,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不免有文过饰非之嫌。无可否认,在经济增长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困难的情况下,无论是人民币的快速贬值,还是大小非减持的兵临城下,都有可能给股市带来极大的下行压力。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熔断机制的推出,才需要格外审慎。一方面,正因为股指随时都有面临暴跌的危险,才不能没有熔断机制来及时而恰当地熔断风险;另一方面,熔断机制本身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唯一救急良药。现在看来,它对于股指的暴跌不仅具有磁吸效应,而且也不无某种心理暗示的作用。在处置不当的情况下,这两种效应互相催化,不免产生令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的效果。这一次的四日四停,而且一次比一次来得急来得快,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外界的评论尤其是事后的评论,理应对这次股指的暴跌以及熔断机制的利弊作出尽可能客观而实事求是的分析,但从证监会本身来说,更需要的不是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反思。尤其需要反思的不是别的,是对于危机关头的应急需求究竟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决策机制和处置方式。值得借鉴的是,首先发明熔断机制的美国,尽管早在1988年就出台了相关的法案,却在1997年才首次触发熔断机制。而且,迄今为止,美国股市的熔断纪录也就仅此而已。
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熔断机制,但是,对于熔断机制的设置和应用,则无论如何应该更多的倾向于审慎和稳妥。中国股市对一般股票和ST股票分别实行10%和5%的跌停板制度,实际上已是一种常规性的熔断机制。在一般情况下,再叠加增添5%和7%的熔断阈值设置,不免画蛇添足,反而有可能不恰当加剧某种事先所难以意料其发展方向的心理暗示或磁吸效应。这不妨说也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常识。因此,目前不仅需要研究对现有的熔断机制如何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包括一次熔断还是二次熔断,“熔而断”还是“熔而不断”,更需要考虑的是,在股指随时有可能触发熔断阈值临界点的时候,是否更有必要增设一个核按钮一样的危机应对设置机制。笔者始终认为,这个应急处置权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像现在这样轻率而不负责任地付诸于所谓常规性的市场自动触发机制,而是应该按照首长负责制的原则,掌握在证监会甚至更高层级的最高决策者手里。当然,决策者如果应对失误,理所应当也应负起相应的责任。
如果我们目前对经济形势的发展还需要有一种危机感,那么,对于熔断机制的应急选择,就无论如何也不能没有更为审慎而稳妥的决策和责任机制。否则,假如容忍熔断机制在如此不恰当的常规设置下,一再轻而易举地将股市推向危险的深渊,让投资者无法还手而让做空者反而大方其便大逞其奸,那就决不是什么口轻飘飘的轻率和失误的问题了,而是对国家对人民的犯罪,而且是极大的犯罪!这决不是危言耸听。(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
【水皮杂谈】三个臭皮匠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L型走势只有反弹没有反转
摘要:这三个孩子,没有一个是证监会能回避的,也不是熔断停不停能回避的,更不是投资者可以回避的;所以,熔断就是只替罪羊而已,暂停没有什么坏处,但暂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中国的诸葛亮特别多,尤其是事后的诸葛亮更是特别特别的多。
新年第一周,朋友圈刷屏最多的无疑是熔断,段子也特别的多。的确,A股自开市以来,大家已经习惯了早上9:30上班,下午3:00下班,突破熔断了交易没事可干了,提前下班了,怎么可能适应呢?更别提四天之内四次熔断,一次比一次早,第一次尚在下午,第二次就改在上午,下一次或许开盘就可以结束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好在证监会真的是从善如流,终于把这可能出现的第三次熔断给熔断了。
暂停熔断的措施治标不治本,但毕竟也是顺应了民意,不过,必须提出的是,当初推出熔断似乎也是顺应民意。如果我们有记性的会应该记得熔断是在第二次股灾之后的事情,当时美国的纳指盘前熔断,国内投资者呼吁东施效颦,证监会已经提出草案征求意见完善后确定提出。水皮当时提出这是多此一举,尽管于事无补,但对市场也没有害处,因为毕竟A股和美股不一样,A股已有涨跌停板制度,而美股是没有涨跌停板的,A股在已有涨跌停板制度之上再搞一个指数熔断实在没有必要,任何制度安排都有利弊,熔断机制和涨跌停板一样,涨时助涨,跌时助跌,可怜的是本来指望规避系统性风险的举措却放大了风险,特别是暂停交易更是阻断了流动性。赌博的人不怕输钱,也不怕抽头,怕的就是不让赌,那不是比死还难受。实话实说,熔断在下跌过程中放大的是恐惧,在上涨过程中放大狂热,现在还没有尝试过一次涨熔断,熔断就此寿终正寝,连试错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可惜,可惜。
既有涨跌停板又有熔断,可以说是双保险,既结扎又上套,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怀孕呢?答案很简单,那孩子根本就不是你的呗。所以,熔断就是一只替罪羊,从因果关系上说,这是结果,不是原因,不是因为熔断引发大跌,而是大跌导致熔断,不明确这一点,就是鸵鸟,自欺欺人了。现在的问题是孩子是谁的?
嗯,孩子是谁的呢?
孩子至少有三个,分属不同的人。
三人之一是大股东。2015年股灾期间,证监会为救市,明令大股东和董监高不准减持股份,时间是半年,恰好是2016年1月8日到期,有心人初步算一下,大概有一万亿左右,这个规模当然不会集中减持,但若有部分抛出,压力也是巨大的。证监会虽说会有细则,但是直到前一天才出新的规定,规定大股东竞价减持3个月内不得超1%,鼓励包括大宗交易在内的其他方式,但二级市场增持的不在其列,大股东减持或增持是大股东的自由,正如散户在二级市场卖或买一样,今天不减明天也会减,新规有助于有序减持,但不会禁止减持;
三人之二是注册制。去年底今年初,水皮就提出这是2016年的灰天鹅,注册制3月以后才会推出,但是在此期间,一系列规定会出台会对市场有震动,事实上,有关的说法也对第二次熔断产生了诱导,如果在1月8日-3月1日之间又有新股发行,我们的市场又会作什么反映呢?
三人之三是宏观调控。1月4日的暴跌不是无缘无故的,当天汇率大跌600个基点,隔天又大跌800个基点,人民币汇率为什么会突然大贬?答案可以从当天《人民日报》发表的权威人士访谈中去找,这篇七问七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文以权威人士访谈的方式展开,《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刊出,第二版用了整整一版,共计7000字,概括地说有三点:一是经济走势会呈L型,不会出现V字形反弹,凯恩斯主义有局限性,必须实行结构性改革;二是五大任务一定程度上放弃扩张取向,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减成本、补短板一定程度上会有紧缩出现;三是宏观政策保持稳定,财政会更积极,但货币政策会更灵活,既对付通缩,又不能随便放水。换句话,传统的宽松时期已经画了个句号。一切要着眼长远,着眼于持久战,着眼市场自我调节。
这三个孩子,没有一个是证监会能回避的,也不是熔断停不停能回避的,更不是投资者可以回避的;所以,熔断就是只替罪羊而已,暂停没有什么坏处,但暂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臭皮匠再多也顶不上一个诸葛亮。(.华.夏.时.报 .水.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