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期待中的新年首日开门红场景,更不可能有梦想中以上涨5%触及熔断。
有的只是熔断正式登场的新年首个交易日,A股“成功”两次触及熔断,并且触发第二档阈值7%仅仅用了5分钟,提前87分钟收盘,A股史上的首次提前停盘就这么来了。
好吧,中国资本市场史上交易员操盘手们第一次提前打卡下班,证券营业部的小伙伴透露消息说,客户们都走了,笑着走的…
熔断机制的本意是给市场一个冷静期,让投资者充分消化市场信息,防止市场大幅波动,从交易机制的角度保持市场的稳定,但是这些在A股完全不能奏效,急刹车的功用完全失灵。
先看看段子手们如何猜想明天A股的停盘时间——
可以预期的是,明天10:00前就可以收工了。
一是没利好直接低开7%,收工;
二是有微弱利好,低开5%,触发熔断,再跌至7%,收工;
三是有重大利好,高开5%,触发熔断,再涨至7%,收工;
四是有超级利好,高开7%,收工。
还有一种极端可能是取消熔断,那么高开3%,一路涨停收盘。无论如何,10点前收工都是大概率,所以先想好明天10点以后干嘛。
A股的大跌拖累欧股大跌,截至券商中国发稿,德国DAX指数跌幅扩大至4.44%,法国CAC指数跌3.7%,欧洲斯托克50指数跌逾4%。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期货下跌1.81%,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下跌1.79%,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下跌2.12%。
为何出现大跌?
每次大涨大跌之后,市场都在寻找股市下跌的理由,目前一个集中的观点是将暴跌归结于熔断机制本身。真的是熔断机制本身带来的大跌吗?
引入熔断机制的首日,A股“成功”触发两次,导致提前收盘。从当日的交易过程来看,熔断机制设定的阈值却无意中给恐慌的投资者一个明确的“止损”目标:HS300指数首次触发熔断用时2小时15分,而触发第二档阈值7%则仅仅用了5分钟左右,这5分钟的交易时间里沪深股市跌势加剧伴随成交显著放出,显然是投资者赶在触发第二阈值前卖出所致。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熔断机制有预警和提示作用。也就是说,当触发熔断机制时,其实是给了市场一个强烈的信号:市场正在经历极端单边行情。这就使投资者意识到后面的交易将是一种什么状态,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使交易风险不会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然而市场这时候并没有接到任何对称信息,这也是在第一次熔断后不久,股市就再次出现大跌。
其他导致大跌的理由,其实早在市场预期之中。
一是证监会关于“股东不得减持本公司股份”的“18号文”即将到期,市场担忧套现潮。
在去年股市大跌时,各种救市措施出台。2015年7月8日,证监会发布的减持禁令,规定从即日起6个月内,A股大股东及高管不得减持股份。算起来,1月8日正是解禁日。大限将至,已经有不少受限股东捺不住减持的冲动。近期有些公司公告,大股东欲在1月开始实施减持计划。
二是人民币汇率突发下降,A股受其影响出现下跌。
1月4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早盘一度直线贬值至6.6080,较前一交易日6.5702的收盘价大跌了超过三百个基点。
三是对股票发行注册制预期增强,今日市场再次做出反应。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议案,明确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要求,调整适用现行《证券法》关于股票核准制的规定,对注册制改革的具体制度作出专门安排,从今年3月1日起生效。
无疑,注册制改革将大幅降低企业上市融资的成本。同时,还将实施严格的退市制度,对欺诈发行和重大违法的上市公司实施强制退市。
但有分析认为,从短期来看,注册制提速的消息理论上是利空。因为,注册制的施行将企业供给无限增加,必然分流存量资金,上市公司稀缺性减少,审批溢价将消失,A股估值优势不再,高市盈率面临挑战。
四是熔断发生后,引发市场恐慌性抛售。
从理论上而言,触发熔断可以为控制交易风险赢得时间。但也有市场机构认为,当市场处于下跌中,熔断并不能改变趋势方向,反而会拉长市场的调整时间和空间。今天,第一次熔断发生后,反而容易引发市场的恐慌性抛售,继而导致第二次熔断,A股提前收市。
另外,随着市场情绪的恢复,不少抄底资金在股市剧烈调整中买入股票以来,获利可观,也增大了市场的抛压。
这个局如何破?谁来破?
这并非是测试, A股首度熔断就这么纪录在案了。
当然,对于投资者而言,相比熔断,熔断之后监管部门的应对或许更为重要。毕竟,熔断只是一个冷静机制,只能通过暂停交易来让交易者从暴跌中暂时抽离出来——但是冷静的结果并不必然是恐慌的消除——在暴跌之后,no news未必就是good news。
因此A股首度熔断之后,监管部门是否会快速通过答记者问或者公告的形式对市场暴跌做出解释,打消市场的莫名恐慌也许更为重要。
国金证券认为,监管层近期对市场态度上的微小变化是导致市场下跌的导火索。后市三道“结”待解开:
1、寄望于监管层尽快作出相关的表述以稳定市场的预期,任何金融创新需要循序渐进;
2、寄望于监管层对新股发行的节奏给出相关明朗的预期,1月份发多少;
3、建议尽快明确1月份减持禁令到期后的对冲政策。总的来讲,只有预期的稳定,市场的平稳,才是共赢的市场。
熔断机制是否适合中国股市
对于舶来品的熔断机制究竟适不适用中国股市?国泰君安林采家给出了鲜明观点。她认为在T+1交易制度下,已设定了涨跌停板制度的中国股市,2016年首个交易日的“全网实盘测试”结果打了熔断机制设计与推行者的脸。
熔断机制究竟是减缓了市场波动还是加剧了市场波动,国外实证结论并不一致:
熔断机制始于美国,1987年股灾后实行,而随后以Gerety和Mulherin为代表的学者则研究认为,熔断机制不仅没有减轻市场波动,反而增加了市场波动;持正面观点的学者Chirstie也仅仅证明了熔断机制有利于市场信息的传递,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并没有说明熔断机制有助于市场稳定,不具有“刹车”功能。
熔断机制用于T+1的市场,是一项创新实验。
纵观海外实施熔断机制的市场(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其股票均可日内回转交易(即T+0),因此股指触发熔断后,在冷静期内市场投资者经过信息传递与交换后,在市场恢复交易后理论上可以通过积极交易行为尽可能减轻投资损失(补仓或止盈离场),这些交易行为本身亦创造了新的流动性;而在T+1制度下,投资者日内买卖则须T+1交收后才能从事交易(尤其对于买入股票者),在市场出现极端波动的情况下,投资者无法通过积极交易策略化解风险,市场流动性就会出现风险。
中国股市已实施涨跌停板,过多干预交易将影响市场效率,并起到稳定市场的反效果。
从1996年12月沪深股市引入涨跌停板制度,该制度对于短期化解市场过度波动和抑制投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接近20年的制度实施过程中投资者已较为熟悉交易规则和玩法;而新的熔断机制的加入,则相当于股指新增了两道交易双向阀门(-10%,-7% -5%,5%,7%,10%),对于沪深300指数来说,在新的熔断机制下理论日内涨跌幅度收窄至(-7%,7%),通过制度过多干预市场交易,造成市场交易频繁“启停”损失的是交易效率,对市场长远发展不利。
中国股市的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资理性程度不够,市场交易深度不足是市场易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这些不是熔断机制所能解决的。熔断机制在应用中的实际效果已经被证明以负面为主,适当时候取消才是对市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