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线信贷业务也被银行看做是下一个业务增长点。目前,拥有庞大用户群体和线下服务体系的银行优势在握,但一旦引入生物识别技术,线下网点的优势将会被削弱。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群
中国央行松口“可探索生物识别技术”,并放开远程开户,引起市场一片欢腾。
2015年12月25日,央行发布的《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称,提供个人银行账户开立服务时,有条件的银行可探索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其他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核验开户申请人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
虽然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及时反馈,但是以蚂蚁金服、微信支付、融360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却热情高涨,已用行动掀起响应热潮。可以预计,或不出一年,在好莱坞大片中出现的人脸、声音、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将会陆续在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中成为现实,在此基础上在线信贷业务也将快速展开。
互金抢跑
央行表示,银行利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能否有效核验存款人身份信息、确保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开立银行账户的关键。目前,我国尚无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基础标准,也没有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实际上早在半年前,互联网金融公司已在纷纷布局生物识别,京东钱包、微信早在去年7、8月就嵌入了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登录或关联银行卡。上述《通知》发布的对象虽然是银行,但互联网金融却从中嗅到了“生物识别”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的商机。不足一月,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以行动响应。
去年12月底,支付宝推出全新版本,上线“人脸识别”登录。支付宝的一位合作方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与京东、微信相比,支付宝态度相对谨慎,“发令枪响了才跑”。蚂蚁金服方面表示,自己对于生物识别技术的热衷,最主要是为互联网金融业务作相应的技术储备,目前相关的具体产品正在筹备中
“远程开户在技术上已没有问题,可以达到强认证效果,只是有待于监管机构认可。”普华永道大中华区风险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向经济观察报称。
1月11日,微信公布了生物认证开放平台“TENCENT SOTER”,旨在帮助开发者迅速实现生物认证功能。由此吸引了一大批手机品牌商与之合作,而手机用户可以借助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使用微信支付功能,否则只能使用传统的密码支付。1月15日,国美金控旗下消费分期产品“美易分”正式上线,并将“刷脸办分期”作为一大亮点。对着手机点头、眨眼、左右转头,仅需要3分钟,一笔消费分期的审核就能快速完成。
1月16日,定位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融360也宣布与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原创技术公司--商汤科技(SenseTime)达成战略联盟,将来双方致力于生物识别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风控领域的应用,并将于近期推出人脸识别云服务2.0版本。“我们将把人脸识别运用到‘天机’系统,升级整个大数据风控服务,这将帮助天机的使用者减少身份核实的人工审核。”融360CEO叶大清表示,经过测算使用“天机大数据风控”+“人脸识别”技术之后,理论上5万元以下小额贷款可以省掉大部分人工审核,还能将身份核实的成本降低到原来的20%左右,在公开测试中准确率甚至高于人工识别。对于没有能力单独购买人脸识别技术的机构来说,例如小贷公司和P2P,接入天机系统就可以一站式地完成线上获客、审批、放款,极大提高贷款的效率和反欺诈的有效性。
争夺在线信贷
相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积极布局,传统银行对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态度则有点复杂。此前市场上出现过银行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跨越面签红线的案例尝试。
以兴业银行的钱大掌柜为例,其通过将平台账户与银行账户、银联账户关联起来,从而实现线上办理理财产品、贵金属、基金等财富管理产品交易。广发银行筹备已久的天猫网上营业厅被监管叫停,原因之一也是无法逾越理财产品线上销售“首次面签”的红线。同样被叫停的还有招商银行联手京东金融推出的线上理财产品,该产品在销售的第二天即收到了银监会书面通叫停知,此时1亿元产品已经售罄。
然而上述创新业务将随着监管政策放开而逐渐得到认可,但对于银行人而言,这可能是一场技术取代人工的革命。
一位来自股份制银行网络金融部人士表示,“也许不出5年,50%的信贷员的工作将被手机等智能终端摄像头所代替”。实际上,这种悲观的情绪也同时在影响着传统银行的高层决策。
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分析师胡婕表示,国内客户越来越喜欢通过新渠道办理业务,近年来银行的离柜率正逐年升高,而且越是优质客户,由于其掌握的电子手段较多,越是倾向于尽量不去物理网点办理业务。在渠道迁移的过程中,银行与优质客户的距离在无形中被越拉越远,银行依仗网点的渠道优势被不断削弱。在此形势下,网点定位、功能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商业银行将遭遇越来越严重的优质客户流失。“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加强现有的金融风控能力。但另一方面却有代替传统线下人工审核的趋势,在技术和入口方面都领先的互联网银行将获益更多。”一位国有大型银行的高管在一次闭门会议中谈到新兴技术的机遇和挑战时表示。不过,他仍然鼓励银行积极尝试新兴技术,并肯定了这一未来趋势。
2015年10月,招商银行启用了人脸识别技术辅助办理开户、风险评估等业务,后来还高调推出ATM机“刷脸取款”试点。招商银行零售网络银行部总经理江朝阳表示,招行“刷脸取款”技术已经具备商业可用性,在使用过程中,招行的刷脸识别误识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上海银行、重庆银行也在一定范围内开始试水人脸识别技术。
不过,相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传统银行的步子显然慢了一些。
一位互联网金融公司高层透露,公司与一家银行曾经商谈过生物技术识别技术的合作,后期推进却十分困难。他了解到,除了对现有人事结构产生冲击,令银行们更担心的是,互联网金融公司们不仅仅是想靠“刷脸登录”、远程开户、结算吸引用户,而是意在借此撬开在线信贷市场。
实际上,在线信贷业务也被银行看做是下一个业务增长点。目前,拥有庞大用户群体和线下服务体系的银行优势在握,但一旦引入生物识别技术,线下网点的优势将会被削弱。
“在线信贷很可能将会是互联网金融继理财后第二个爆发点。”融360CEO叶大清预测。这家公司已联合益博睿、FICO(费埃哲)、同盾科技、鹏元征信、阳光财产保险、拍拍贷、信而富、积木盒子、玖富等12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发起成立了推动“信贷在线化”的OLA行业自律组织。
目前制约网贷行业的症结在于核心风控能力不足,造成欺诈风险高,运营成本高。“而一系列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以及信用数据库的完善,将一方面降低网贷的审核成本,另一方面又能大大提高效率和风控能力。”
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也在通过研发和合作,扩大在线信贷市场爆发前的首发优势。蚂蚁金服正通过旗下“柒车间”布局生物识别技术,研究人脸、指纹、声纹、虹膜、笔迹、击键等多重因子验证的可能性。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旗下的优图团队也定位于专攻生物识别技术。融360挑选的合作方商汤,号称将人脸识别准确率大幅提高到99.15%,领先Facebook人脸识别算法DeepFace的97.35%,也超过了人眼的97.53%。
另一方面,经济观察报也从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了解到,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已在推进之中。这些体量庞大的传统金融机构们的下一步,或将根据政策和市场的进一步动向谨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