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按照自身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这个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当市场处于非理性的极端行情时,也就是市场投资信心跌至冰点的时候。然而,在这个时候,市场最期待的,莫过于证监会对股市明确表态的态度。
自今年1月1日以来,A股市场出现了持续性非理性的下跌行情。其中,以上证指数为例,年内累计跌幅达到了25%,而这一跌幅也创出了多年来的单月跌幅水平。然而,遗憾的是,面对股市接连非理性的下跌走势,我们依旧看到新股的不定量发行,且拟发行企业通过发审会的进度也并未因此减缓。
其中,就在今年1月19日,证监会已经按照法定程序核准了7家企业的首发申请。与此同时,在近日,包括江苏银行、杭州银行、上海银行、贵阳银行、常熟农商行、无锡农商行、江阴农商行等多家地方银行已通过发审会,此举意味着其距离发行上市的时间点已经越来越近了。
按照目前市场对首发企业的审核流程,从接受企业材料到最终企业拿到核准批文,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其中分别为受理、预披露、反馈会、见面会、预先披露更新、召开初审会、召开发审会。在此之后,还有封卷、会后事项补充等环节,企业就能够顺利获得核准批文。然而,在此过程中,最艰难的,莫过于发审会审核的环节。不过,当企业顺利通过发审会之后,实际上也意味着企业发行进程已基本接近尾声,其进入A股市场的时间也就越来越接近了。
在牛市行情下,适度提升新股的发行节奏或者是加快发审会的审核速度,利于调节市场狂热的节奏,利于延长股市走牛的时间。但是,在熊市,乃至非理性下跌行情之中,新股发行节奏却直接影响到股市的见底时间,甚至因源源不断的市场抽血预期,而延长了熊市筑底的过程,最终对股市构成冲击。
因此,站在这一敏感的时点下,证监会对新股发行的表态,确实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一轮熊市下跌行情,其实与之前多轮熊市下跌行情相比,有着一些本质上的区别。
其中,对于目前的市场而言,基本处于加速“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进程之中。然而,因14、15年的杠杆牛市吸引了大量的杠杆资金入市,同时也诱导了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采取股票质押等方式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市场处于加速“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进程中,无疑会直接影响到这些资金的命运。
时至目前,沪深两市场内融资规模萎缩至万亿规模以下,较去年6月高点萎缩超过一半的水平。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26日,A股股权质押市值规模或达到2.7万亿至3万亿的水平。然而,在股市非理性下跌过程中,随着市场风险的进一步释放,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质押盘已经触及了预警线乃至平仓线的状态。对此,无奈之下,更多无法补充质押的大股东而言,也不得不采取临时停牌的方式来应对当下股市的系统性风险。
显然,借助临时停牌来应对上市公司股票质押盘的平仓风险,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策略。假如市场进一步出现非理性下行的走势,则意味着大量融资盘、质押盘不得不面临平仓爆仓的风险,而此时更容易爆发A股市场的系统性危机。
自5178高点调整以来,A股市场接连经历了多轮股灾风波,而本月股市的非理性下挫走势,更是可以称之为股灾升级版。不过,面对股市持续非理性下挫行情之际,我们并未看到证监会有更多实质性的行动或者是表态。
或许,市场化改革是一种大趋势。对此,让市场按照自身规律来实现自我调节的功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需要建立于相对可控的市场环境之上。然而,面对如今失速下行的市场,我们就不能用以往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了。
显然,在这个时候,证监会应该要有明确的表态了。因为,如果继续放任市场失速下行,则意味着市场系统性风险很可能会一触即发,届时再度救市恐怕也是于事无补了。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目前的市场,首先应该要把市场人心救活。
对此,通过救活市场的人心,来减缓市场集中抛售的压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新股发行节奏等行为,作出明确性的表态,在敏感时点必须果断适应市场的运行环境,适度减缓发行节奏、乃至阶段性暂停新股发行,这些工作也是需要的。
除此以外,在必要的时候,需联合财政部等多个机构部门采取更为显著的救市动作,如降低股票印花税征收幅度,降低股票红利税征收幅度以及扩大红利税减免的适用范围等。
显然,只有把市场人心救活了,才能够逐渐修复股市的投资与融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