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资本市场,并没有为投资者带来激情,反而是给投资者一记“闷棍”。因熔断机制“发威”,股市在新年首个交易日与1月7日两度提前收盘,其中7日更是创造了只交易15分钟的纪录。截至14日,短短的9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最大跌幅高达18.98%,其惨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股市暴跌,市场第一反应是寻找“罪魁祸首”。上市公司大股东与董监高股份减持、注册制渐行渐近等成为千夫所指,毫无疑问,这些因素都会对市场造成压力。毕竟,被“锁定”了半年之久的大股东、董监高等存在减持的冲动,其也累积了一定的“能量”。而为了避免大股东与董监高减持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监管部门出台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沪深交易所也进一步下发了相关通知。
另一方面,针对市场对于注册制的恐惧,监管部门日前也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安抚。证监会表示,将处理好改革的节奏、力度与市场可承受度的关系;坚持统筹协调,守住底线的原则,及时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步到位,对新股发行节奏和价格不会一下子放开,不会造成新股大规模扩容。这些表态不过都是“老调重谈”,其效果有限。
实施注册制对市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或许当年的股改能够为我们提供参考。当年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改时,上证指数处于1159点的位置,但在该消息刺激下,“千点论”不幸一语成谶。有了前车之鉴,市场作出相关反应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更何况,去年股灾给投资者心理上的创伤,以及留下的巨大阴影,在股市下跌特别是暴跌背景下无形中会被放大,最终表现在抛售股票上。
对于目前的A股市场而言,暂缓注册制的实施,或许短期内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必须面对的一道坎,此时暂缓,今后同样要面对。而且,在股指处于低位时实施注册制,其对市场造成的震荡也明显会小于股指处于高位时。
拯救目前的A股市场,并不是靠限制上市公司大股东与董监高减持就能实现的,也不能把暂缓注册制作为“救命稻草”,而是要敢于直面A股市场的现实,对症下猛药,去除病灶,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新股IPO曾经暂停过N次,市场依然长期低迷;监管部门救市大招也使过不少,但救市过后,一切如故。显然,依靠外力手段或“有形之手”直接对市场进行干预,只能起到“脉冲”般的效果。而且,当同一手段被利用之后,市场也会产生“救市疲劳”。
牛短熊长能成为A股的标签,背后则是投资者对于市场缺乏长久的信心。其实,救市并不难,难的是监管部门是否有决心与勇气。市场长期表现出疲软的特征,与制度建设、市场监管、投资者保护等老生常谈的论调有关,也与个中缺乏“刚性”有关。
打造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必须从“刚性”上做足文章。比如,既然存在欺诈发行与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行为,那么这样的上市公司就应该扫地出门,而不是又给其留下恢复上市的后门;既然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就应该早日出台集团诉讼制度,而不是瞻前顾后疑虑重重;既然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就应该改变股市的错误定位,而不是把其变成“融资”的场所而忽视了投资功能。而一个“刚性”的资本市场,才会真正提升投资者的信心,才能真正步入长治久安的良性循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