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谢百三:目前的四大利空 冰天雪地又一周
顾铭德:股市危机伴随信心危机
李志林:注册制预期必须尽快明朗化
郭施亮:现阶段A股到底值不值得抄底?
洪榕:九问“误国书生”
桂浩明:市场风险是否释放完毕
叶国英:亿万股民最大的梦想——稳
应健中:去熔断与去杠杆的阵痛
水皮杂谈:一定要明白这几句话中的深刻含义
谢百三:目前的四大利空 冰天雪地又一周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本周股市继上周之后,又大跌一场,从3130点跌到2900点。市场多数股票惨不忍睹,一派熊市景象,可谓寒冬腊月雪茫茫。
征询了几位市场高手及研究员的意见,现归纳于下,仅供参考:
一、天鹏:现在应该离阶段性底部不远了。应选择蓝筹股,持仓30%为宜。或者中小盘绩优证券股。但目前“熊雾漫漫”,小心为上啊,故仓位严格控制。(批注:由于股市短期内跌了近700多点,跌幅达20%;一直达上次2850点附近2867点,周五又剧跌到2883点,咫尺之遥。再下跌到2800以下乃至2500一带也是有可能的。故他建议30%仓位。)
二、高文:跌破2850点概率大,仓位应严格控制,越少越好。持股要精挑细选,有一点点瑕疵的都不要。(批注:股市走势被高文的分析言中。但2016年以后大半年的证券市场形势,分歧很大。有人看得很空,认为经济不好,整个是熊市。但却也有人看得较好。不过,目前,高文他们一直认为股市处于熊市之中。宁可不买,不可套牢。)
三、沈晶:3000点以上不是底,应再可跌200点以上。如果跌到2850点附近甚至以下,急跌,大跌则大买;不跌则不买。是否买证券股,不表态。如果要买证券股不如买证券B(基金)。(批注:事实完全证明了他的判断准确,他还担心春节前几天,很多人因为要还融资,怕夜长梦多,还会跌。他认为:过了春节,就较平稳了。上个月沈晶多次提醒元旦后会有一跌,怕5%大股东减持造成心理压力。市场果然沿此方向发展了。但目前,他认为:减持事被证监会、交易所的“窗口指导”下,受到了限制。)
四、苏刚:看不清大势,十分担心,谨慎为上。切切,切切。
五、宋江峰:看不清,心有余悸,半仓。(宋江峰是水平、业绩极高的人士;2014下半年2000点时,放大买公司可转债:徐工转债和中海发展可转债,买12-13元的中信证券,大获全胜。2015年达5000点时,又来复旦大学劝我们停止持股。指出:中国中车大跌是不详之兆。一个中级大调整开始了。目前,他们持证券公司股,半仓——这个比例,进可攻,退可守。可以理解。)
六、王剑:较悲观。这里很难是阶段性底部,应在V底之后,圆底就可靠了,指数可能仍会急跌,但个股下跌压力仍需释放。目前操作难度大、尽量少动为上。(王剑是某市电视节目金牌嘉宾)。另外注意医药和资产重组股。
总评析:总之,在2870点一带,已有高手开始做短差。但始终半仓。目前利空主要是:
1、大股东减持:但目前似被管理层压住了,越不让减越想减。
2、注册制又是一大利空。但管理层已一再解释,不会一蹴而就,会很谨慎试行,笔者认为,国外那种真正的注册制,肯定是大利空。但在目前形势下,如果新股上市权力(IPO)真的下放给沪深交易所;他们反而会为抢资金抢市场而小心呵护市场;会小心翼翼地推注册制。(特别是2年内)。但它给人们的心理压力很大。
3、人民币贬值:我一直认为不会贬得太多,外汇储备3.5万亿美元,加之中外贸易总是顺差,中美贸易也是顺差,和美国每月200-300亿美元,加之人民币购买力强,GDP增长在6%以上,故人民币对美元应不会大贬。而且贬值利大于弊;有利于90%的中小企业出口。
4、新股发行、上市。发新股将以市值申购,但几十万亿市值,中签率会很低,打新股的人少了一条财路,只好通到二级市场来淘金了。但发得太多,仍会形成压力。交易所、证监会应该坚决节制、限制,帮助市场和人们度过目前股市的难关。
但总之,股市仍处于熊市之中,应严格控制仓位,补仓一定要慎重。近阶段以不亏损为重,不要以收益为主。切记!特别是春节以前。
本周经济热点:国务院同意为1400万黑户、无户人士(主要是小孩)报户口了,是大好事。1400万人等于3个新加坡!另外,有人认为可以生二胎的有9000万人,乃一派胡言。可生育的人主要是80、90后出生的妇女,70、60后,40-50多岁的妇女怎么生二胎?80、90后本来就是单独的最多的,只有140万人肯生。估计至多400万-500万人肯生二胎(因为生育费用很贵,多是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观念了)。能生二胎的一定要抓紧生,马上生。(金融投资报)
顾铭德:股市危机伴随信心危机
沪深股市涨跌按时间段统计会发现,每年的1月份和2月份,沪深股市大盘指数涨多跌少,即使在熊市年份,每年的开局总有一波行情。这是因为,一到新年,各银行相对集中投放信贷资金,资金面相对宽松,各机构去年结账因素结束,开始干新年的投资目标,总有个股、板块,年报预喜、高送转、ST摘帽扭亏行情。而且,每年一度两会前期,政府管理层一般出利好,维护稳定。所以,每年开局股市一般稳中有涨。
今年开局与往年大不一样。短短两周惊涛骇浪,由于市场对新年大股东减持、注册制、新股大扩容的恐慌,加上不服水土的熔断机制,沪深股市又一次遭到暴跌,崩溃的沉重打击。而且,股市暴跌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兑美元的离岸汇价明显贬值,境内居民纷纷用身份证兑换美元。当股市暴跌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及周边股市共跌时,市场不断有人惊呼中国爆发金融危机。个别专户基金经理甚至要求客户赎回投资资金,不看好,不准备参与2016年股市投资。人心,人的信心从来没有因新年期间像今天这样恐惧、惊慌,仿佛天快要塌下来,真的吗?
冷静,我们需要冷静,股市中真正的赢家是心态特别沉稳的斗士。当周边一片惊恐、平仓、退市之声,我们应当离开电脑,面对窗外,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真的崩溃了吗?股市中的大利空真的不可对抗吗?政府管理层真的无动于衷,束手无策吗?中国及世界末日真的来到了吗?今年沪深股市1月的指数会是全年最高指数吗?当中国证监会本周三再次宣布注册制不会大扩容,新上市企业仍然要排队,大股东减持受限制等一系列措施时;当国家商务部公布12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实现正增长,外贸顺差大幅提高时,其实更重要的是社会心理危机,社会信心危机。目前确实有许多令人沮丧,令人不满意地方,但中国仍在发展。如果中国目前的GDP数据,对外贸易数据,不足以支撑股市的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那么全世界的股市,其他国家的货币早就危机、崩溃。因为,中国数据比其他国家强的多。
暴风骤雨总要过去,抛掉的股票不是离场,投资人可以抛股离场,但股票仍在场内,被另外的人买去。这市场只要资金量充裕,只要证监会严格控制新股发行规模,股票的供求就会从不平衡重新平衡。当下一轮新股发行按市值摇号购买时,投资者会发现平均中签率可能是几百万甚至千万市值才能中签时,当社会资金量在流出股市转了几圈,发现难找替代投资品时,恐慌心理便会慢慢消化,股市就会重新稳定。今年开局虽然恐怖,并不表明危机会持久。(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注册制预期必须尽快明朗化
元旦后的A股走势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连续杀跌10天,一口气跌破3000点整数关,直刺2867点,离去年股灾底部2850点仅一步之遥。轮跌幅,从年前的高点3684——2867点,跌掉817点,22.17%。从去年年底3539点收盘指数以来,也跌掉672点,19%。这无疑是继去年夏天5178——3373点,4187——2850点后的第三次股灾,与“中国股市已进入自我修复阶段”的情况不符。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凌厉的大跌,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市场预期的混乱。如果说元旦刚过的两次熔断,是市场对大小非集中减持和人民币大幅贬值的恐惧性预期所造成的话,那么随后的千股跌停,并一举跌破3000点,险些创出2850点股灾低点,则是市场对注册制的不良预期所产生的极度恐惧所致。
虽然,上周五和本周三,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两次新闻发布会上,对注册制问题重申了态度,但仍然没有消除广大投资者有关注册制的预期混乱。
新闻发言人最新表态的要点是:
1、3月1日并不是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的起算点,改革实施的具体时间将在完成有关制度规则后另行提前公告;2、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步到位;3、对新股发行节奏和价格不会一下子放开;4、不会造成新股大规模扩容;5、将继续按照现行规定,做好新股发行审核工作,新股发行受理工作不会停止; 6、注册制实施后,现有在审企业排队顺序不做改变,确保审核工作平稳有序过度。
我以为,新闻发言人的两次谈话,对注册制的表述含糊不清,没有对注册制实施条件、时间、顺序、节奏、规模等,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反而产生一个更大的思想混乱:
第一、既然注册制不会造成新股大规模扩容,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寻求人大的特别授权,提前推进注册制?
第二、既然注册制改革不会一步到位,注册制实施后,对新股发行节奏和价格不会一下子放开,那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预告注册制实施时间表、进程表,才能彻底放开节奏和价格?
第三、“注册制实施后,现有在审企业排队顺序不作改变”,此话的意思,究竟是指755家(还在继续增加)排队企业立马改为注册制呢,还是指,现有755家(乃至更多)排队企业仍然用申请时的核准制上市,等它们全部上市后,新申请上市的企业才实施注册制?
市场最为在乎、也最为纠结的是第三个疑问。如果答案是前者,那么机构和广大投资者即刻起就不敢再入市,而是乘每一次反弹的机会,坚决离开股市。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市场就可以算出,755家(乃至更多)的排队企业用核准制上市完毕,至少需要2年时间,那么,眼下就不会再恐惧注册制了。
而正是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新闻发言人没有用通俗易懂的、明了的语言作出回答,而是在文字上留下很多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空子。别说广大投资者都看不懂,就连哲学博士文化程度、称其从事文字工作的我,都难以理解,甚感疑惑。
希望管理层能就此问题作出明确的表述,使市场对注册制的预期彻底明朗化,给市场一个估值体系和价值中枢重新洗牌的过渡期。这也将是A股是从此一蹶不振、万劫不复呢,还是重整旗鼓、健康稳定、走向慢牛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38年的实践表明,任何重要的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必须给广大群众带来利益、好处,而不是使他们受到伤害,甚至是重大伤害。若注册制改革失去了民心支持,还没实施就遭到市场强烈反对的话,那说明,这项改革的设计是有问题的,不适合国情的,至少是目前不合时宜的。
人们定记得,去年8月发生股灾后,监管层曾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但是半年过去了,广大投资者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也看不到有关方面稳定市场的能力和条件,反而新年刚至,又受到第三次股灾的深深伤害和重大打击,财富普遍缩水三分之一以上。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强推注册制改革,行吗?
在半年内经历三次股灾后,管理层应认真总结反思,寻找股灾真正的灾源。在我看来,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严格的法律体系、监管体系和基础制度建设都严重缺乏和滞后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照搬西方模式,推进配资、融资、杠杆、股指期货、熔断机制、注册制等所谓的“金融创新”,急于求成,搞扩容大跃进,终于酿成26年股市最大的灾难!
我至今没看出新股发行核准制有什么特别的不好。如果说是因为容易产生权钱交易和腐败行为的话,那么,是否产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和部门都要改制?只要建立严格的反腐防腐制度,核准制似乎更符合时下造假成风难以消除的的中国国情。
其实,世界各国的股市并非都是注册制,如英国股市就是核准制。如果中国股市一定要学美国搞注册制,那就必须先搞明白:为什么美国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严格到企业都怕上市、都不想上市的地步?为什么一二百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如今都迫不及待地在申请退市、转到中国上市?
然而,我们竟然在严厉打击造假上市公司的刑法、法规、集体诉讼制度、赔偿制度都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却大张旗鼓地推进注册制,这个牌是否出错了?有没有想过,如果匆忙搞了注册制,A股的广大投资者都会提前逃光光?A股是否也会变成目前新三板5000家上市公司的日成交量只有2.4亿那样的“死市”?是否也会像3千多家P2P公司有一半造假出逃而被监管层严厉惩治的那一幕再现?
我的结论:应尽快将中国股市实行注册制的时间表明朗化,先从制定法律法规开始,在得到广大投资者认可、满意、放心,现排队在审企业全部上市的情况下,2年后再正式实施注册制,以便与人大特别授权的两年准备期到期相一致!(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现阶段A股到底值不值得抄底?
虽然A股调整空间不会太大,但调整时间还不算充分。究其原因,对于市场而言,底部不会迅速形成,而构筑底部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底在何方?这是最近一段时期A股市场中,探讨得很激烈的热门话题。然而,回顾最近两周的股市走势,仅仅经历了两周的交易时间,股市却出现了接近20%的跌幅,让投资者身心疲惫。
成也资金,败也资金,当属中国A股的真实写照。然而,回顾最近一两周A股场内融资规模的变动情况,却可以发现市场的投资热情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截至今年1月13日,A股两融余额回落至1.026万亿元的水平,并已实现连续第九个交易日下降的迹象。与此同时,从近期两融余额的规模来看,亦从近期最高的1.21万亿回落超过15%的空间。受此影响,期间股市同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市场的投资信心也在显著下降。
事实上,回顾2014年7月份以来的两融余额表现,也与股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其中,在2014年7月前后,即牛市启动之初,当时A股两融余额不到4500亿元的水平。然而,到了11月中下旬的时间,即自沪港通“通车”以后,A股两融余额却开始出现了加快攀升的迹象,并于12月份攀升至1万亿的关口。
到2015年6月12日前后,即本轮牛市的顶峰区域,A股两融余额也创下了历史新高2.27万亿的水平。随之而至的,就是一轮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过程。时至今日,虽然A股两融余额仍然处于万亿关口之上,但目前两融余额规模已较历史高点回落过半。
当前,A股两融余额仍然处于持续下降的趋势,且从场内融资规模变动情况与市场指数之间的表现状况来看,确实存在着或多或少地联系。对此,若A股两融余额规模不能出现显著企稳回升的迹象,则A股的超跌反抽力度或将会大打折扣。
实际上,鉴于近期股市大幅波动的原因,一方面,归根于新增流动性涌入热情减退,且场内融资规模持续下降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主要受到政策朝令夕改的冲击,而在熔断机制匆匆落幕的影响下,实际上也加剧了市场投资者的忧虑情绪。
熔断机制的推出,本来可以起到一定的稳定影响。殊不知,在中国版熔断机制推出之后,其对市场却起到了翻天覆地式的冲击。期间,市场指数先后在1月4日和1月7日触碰到7%的熔断阀值,并提早实现收市的目的。受此影响,原本走势趋于稳定的市场指数,却因熔断的出台,则打乱了运行的节奏,而两周内指数暴跌超过15%,也再度引发市场对股灾风波的忧虑情绪。
时至今日,市场投资信心再度遭遇到沉重地冲击。期间,虽然中国版熔断机制匆匆落幕,但也很难在短期内迅速弥补其对市场信心的冲击影响。因此,面对当前的中国A股,本质上还是需要紧盯资金的参与热情、紧盯投资者信心修复的进程等。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成也资金,败也资金”的局面。
不过,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短期市场经历了非理性的下跌之后,市场再度重返3000点下方的位置。然而,对于重返“2”时代的A股市场而言,市场却基本重归相对安全的投资区域之内。与此同时,对于部分错杀股来说,却再度迎来了中长期相对安全的布局位置。换言之,对于市场而言,经历了近期一系列的非理性杀跌走势之后,调整风险已经得到了较好地释放。或许,沪指3000点下方,尤其是2850点附近,对于期盼中长期布局的投资者而言,会是一个中长期逐步低吸的较好机会。
但要注意的是,虽然A股调整空间不会太大,但调整时间还不算充分。究其原因,对于市场而言,底部不会迅速形成,而构筑底部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此,对于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来说,能够在绝对底部抄底的人少之又少,而更多人只能在相对底部抄底。显然,抄底或许是一眨眼的功夫,但最终能够守住底部,并获得最终投资利润的人却是少数。(金融投资报)
洪榕:九问“误国书生”
研究表明,群体的智商明显低于个体,“互联网+证券市场”让这个巨大的群体名副其实了,所以,指望其智商不下降是不可能的,这是作为个体的你我必须承认也必须正视的。你我必须充分认识这个群体之蠢,作为君子不去利用其蠢但也要尽量不被其所伤。
这个群体一般先被“无知”所伤,而后被“知识”所害,因为无知被市场伤得很痛,然后到处寻找原因,此时一些所谓看到了问题核心的“书生”开始成为意见领袖,灾难自此开始,所谓“书生误国”。因为书读得太多以至于忘记了常识。
现在救与不救A股市场,其实就是承不承认“常识”的问题,救其实是常识,根本无需讨论。
以下我试着九问“书生”,欢迎“书生们”来反驳:
1、目前,A股市场的风险在快速扩散,有恶性循环引发系统性风险之忧,市场参与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必须救急,这是不是常识?
2、此次股市快速暴跌是市场无法承受“变革”之痛而引发,如此大的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变革需要循序渐进,不该指望一蹴而就,这算不算常识?
3、说A股估值偏高不该救,貌似有理,那是不是人民币高估了就任由其贬值?凡懂点常识的人都认为绝对不可以。再说,股市持续下跌,人民币如何稳得住?
4、再来说说A股股值高不高。沪深300的估值目前处于历史低点,破净的股票数量比2015年8月26日还要多,可以全然不顾历史而认为自己所想象的才合理?这是要否定常识吗?
5、A股创业板市盈率高点有什么不好?市盈率高一点绝对有利于大众创业,绝对有利于经济转型,美国世纪之初纳斯达克市盈率高企成就了美国互联网的霸主地位,帮助美国经济顺利转型,这是不是事实?算不算常识?
6、什么样的估值才合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流动性的市场市盈率是不是应该不同?希望一个高发展速度,高流动性的市场和一个低发展速度,低流动性的市场市盈率一样,甚至更低,这是不是全然不顾常识?
7、在这样一个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稳定,最宝贵的是赢得进行从容战略布局的环境和时间,任何可能影响稳定的事件是不是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决不可以听之任之,这算不算常识?
8、说救市不是市场经济,必须尊重市场,这话就是骗小孩子了,试问哪个国家出现股灾时不救的?只是各自采用的方法不同,我们是公有制国家,国家掌握着大量的资源,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就是国家,大股东对股灾无动于衷才是最不市场化的。再说,因为政策的节奏或者考虑不周,就应该由制定并发布政策的部门快速做出合理解释合理修订,这不是常识是什么?
9、说没法救就更搞笑了,既然市场恐慌来自不懂常识,那就先把常识大张旗鼓地告诉投资者;既然市场恐慌是来自于预期不明,那就明确预期,IPO融资额完全应该纳入“十三五”规划,就如债券融资额度,银行贷款额度,都应该有个计划,在注册制改革的元年2016年,为保证改革的成功限定一个比较低的额度,这既符合市场化要求,也是务实的安排,说透点这难道不是常识?(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市场风险是否释放完毕?
新年过后,沪深股市持续暴跌,上证综合指数指破位3000点,深圳成分指数破位10000点。面对暗淡的行情,很多投资者感到十分忧虑。不过也有人提到,经过这样大幅度的下跌,估值泡沫已经挤出不少,市场风险释放也很充分,因此后市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大反弹就在眼前。甚至有人还认为,到这个时候,市场是该反转了。
市场是否存在很大的投资机会,以及是否具备了反转的基础,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此处先不作讨论。这里需要研究的是,现在能不能说市场风险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呢?估值泡沫还存在吗?有人以上证50指数样本股目前市盈率才10来倍,沪深300指数样本股的市盈率也不够20来倍为例,力图证明股市已经跌出了价值,因此也是到了底部,接下去会有大行情,并且行情的重点就在以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为代表的蓝筹品种上。
坦率说,对这样的观点,笔者是有疑虑的。首先,股市是个整体,现在有近3000家上市公司,不能仅仅以其中的10%或5%作为唯一的评判样本。不同板块之间的估值差异还是很大的,并且不适合简单地加以平均。所以,只是拿部分数据来对投资价值作泛泛而谈式的分析,毫无意义。其次,即便是那些蓝筹股,恐怕也是要以动态的角度来分析,而不能凭想当然。
从我国上市公司的构成来看,大盘蓝筹股虽然数量不多,但因为规模大,利润占比也高,因此一直是市场中的代表性品种。其中又以银行、石化、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电力和水泥等基础行业企业为重点。长期以来,所谓的说蓝筹股有投资价值,主要也就是因为这些股票市盈率和市净率都比较低。但问题在于,自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原先那种基础行业业绩领先的局面,已经发生了变化。譬如说像商业银行,两年前它们总体业绩增速还在两位数,而去年恐怕只有2%了,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甚至可能出现零增长。至于钢铁、煤炭以及有色金属等,现在则面临大面积的亏损。即便是过去盈利能力很强的石化,如今在国际油价低迷的情况下,收益也是大幅度下降。这也就意味着,相对于2015年的上市公司年报而言,绩优股的组成会发生重大变化,很多原先的常客可能不得以要退出这个行列。这也就提示出,在今年年报集中披露期,人们会看到那些过去的蓝筹股中,恐怕有相当部分会出现业绩变脸,并且由于其权重作用,进而导致包括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在内的一些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大幅度上升。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这些公司的低估值的故事就没有办法再讲了。同样的,市场也就很可能因此而出现因为不少规模比较大的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从而导致市场整体风险上升的问题。现在人们谈到上市公司市盈率,都是按照2014年的业绩来计算的,以前年业绩算是绩优股,以去年的业绩算还是不是绩优股呢?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本周四,股市曾经一度反弹,于是就有舆论认为行情见底了。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股市中的不确定性还很多,其中蓝筹股公司的业绩风险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部分风险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并且在股价上得到相应反应之前,以及还有人以过去的业绩来强调股市有大涨的基础,行情将会反转时,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则必须要看到,这个市场的风险还很大。(金融投资报)
叶国英:亿万股民最大的梦想——稳
刚刚辞别惊魂未定的2015年,又迎来了心有余悸的2016年。股灾的恐慌尚未消除,熔断的恐惧又祸不单行。从2015年6月15日至2016年1月12日这短短的三十一周,完全超越了中国股市二十五年历史的风险总和,数万的投资者被杠杆压得遍体鳞伤,数万投资者被流动性窒息得气血阻塞,数十万亿的市值被蒸发,数千家上市公司在停牌、复牌、股权质押、高管增持的惊吓中风雨飘摇,股灾的失望与救市的希望短兵相接,为国接盘的正能量与损权辱国的内奸贴身肉搏。在这段生死时速、存亡惊魂的多空决战中,国家与民众都经历了巨大的创痛,这也许是我国经济金融改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也许是亿万股民对互联网金融下的股市风险所必须付出的学费。但是这种股灾、这种异常波动必须要尽快制止,必须要尽快地防治,否则不仅将使亿万股民信心丧失、人气涣散,更将危及国家经济金融体系,更危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经历如此严重的灾祸之后,亿万股民新一年最大的梦想便是一个字——稳。股市思稳,股民思稳,民心思稳。
一、股市必须进行管理层的人事改革。中国股市二十五年历史已换了七任证监会主席,也就是说任命了七任监管层。而这次股灾却暴露出令人想像不到的问题,有监管不到位、观念未跟上、措施不健全、法律不完善。更严重的是,在管理层中出了内奸,借救市之名、行私利之实。在股市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需要一个能统战、能运筹、懂金融、知资本的领导,需要一个负责、高效、廉洁奉公的监管层。中国古代有韩信挂帅,有杨家将挂帅,又有刘备三顾茅庐,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有周文王渭水之滨遇子牙之典故。在招贤纳士上可面向懂国内外金融的专业人士,也可面向藏龙卧虎的民间高手。泱泱大国、人才济济,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涌现一批国际级人才,这是稳定的旗子、资本市场的指挥部。有了一流的水平,那么浩荡的投资军何愁军心不稳、士气不振。
二、股市也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供求平衡是稳的核心,IPO、再融资、新三板、注册制、战略新兴板等等,均是供;股民保证金、产业资金、社保资金、保险资金、养老资金,乃至救市资金等等,均是求。当股市求大于供时,股市就会强势上升;当股市供大于求时,股市就会弱势下跌;当股市供求平衡时,股市就相对平稳。长期以来股市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供求失衡,重融资,轻回报;重融资方,偏投资方;重融资规格,轻上市质量;重IPO发行,偏市场稳定,从而造成中国股市熊强牛弱、熊长牛短的局面。要进行股市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根据市场的承受能力、根据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地安排融资规模和融资进度,合理地监督和调度增量资金,使股票与资金的量与质上始终保持一个稳定向上的局面,这是改革之需、稳定之需。
三、股市必须进行制度化、法制化的改革。世界已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信息传播、资金流动、硬件软件等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不能停留于新兴加转型的阶段,市场的发展步伐比法制法规的完善更快。因此必须组织人才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的法制法规、结合中国股市的实际情况,尽快制订一套适应中国股市发展的法制、法规系统,要紧紧在法制化、规范化的前提下加上国际化。中国股市已不是封闭的小江小河,而已与全球股市江海相通。风起啸同声、潮动浪共涌。因此在法制法规上必须尽力克服滞后性、残缺性,下大功夫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现实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法制、法规体系。这是稳的基石。
经历了股灾的巨大损失,又经历了熔断的严重创伤,中国亿万股民十分需要一个疗伤的过程,股市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在这个疗伤的休养的阶段,稳定是一个最好的疗方。唯稳定才能使亿万股民从伤痛中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风险代价,才能从惨痛的风险教育中清醒自己的认识、平和自己的心态;唯稳定才能使中国资本市场上下各方体会到中国股市不仅在暴跌中释放了风险,而且在暴跌中懂得了亡羊补牢、防患未然,筑起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的防火墙。稳不仅是亿万伤痕累累的国内股民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的需要,是人心所向、潮流所趋,这应该成为近阶段管理层一切工作之纲。
无可否认,稳也是一种掌控能力的检验,稳也是一个行为艺术的量度,维稳任重而道远,必须毫不松懈。党中央主席习近平指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显然中国股市二十五年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未象现在这样高,对稳定的要求从未象现在这样急迫,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从未象现在这样紧密。股市的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能否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更关系到国家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安全,更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亿万股民相信,国家完全有能力稳定股市,也一定能稳定股市。(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去熔断与去杠杆的阵痛
今年经济工作的关键词是: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将成本、补短板,干的都是要收缩的活,现在股市又多了一句话,那就是:去熔断。本周没有熔断机制了,但股市依然跌跌不休。两周前的2015年岁尾之时,机构们把今年行情的高点都提高到4500了呢,而开年仅仅两周,现在大家担心的是2850点守得住吗?股市时过境迁,岁尾、年初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现在值得关注的问题还是去杠杆,这个看似在前轮股灾时已经解决的问题现在又冒了出来,在如下几点市场迹象,我们似乎隐隐感觉到了压力:
首先是两融,现在的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两融一直被当作规范业务,在前一轮股灾中,规模从2.4万亿元减到如今的1万亿左右。由于当初跌到2850点被护盘而行情一路走高,两融才没有出现大量平仓,而现在跌破3000点如不能止泻,两融就会出现大规模平仓,在杠杆业务中,两融都是明盘,有数据可查。
其次是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去年8月股灾时,当场外配资、伞形信托等杠杆清理之后,突然发觉还有庞大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在旦夕了,也是由于在2850点止跌反弹,才使这块业务没有发生危机,可这次破3000点后的阴跌,问题来了,同洲电子本周发布公告,称股权质押达到平仓线,公司停牌去筹集资金。好在一个停牌可以延缓矛盾,但如果这样的停牌公司多了,那市场会很难看,最新数据显示,截止1月13日,沪深股市有189只个股的股权质押已跌破理论平仓线,涉及质押市值1304.65亿元;另有218只个股的股权质押跌破理论警戒线,涉及质押市值1625.36亿元。而股权质押这块业务的总市值高达3.14万亿元。
再次,笔者一直怀疑场外配资死灰复燃。上轮股灾推倒 “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是场外配资,随着那些配资公司与券商的接口一个个切断之后,最后管理层告诉公众,场外配资已经清理完毕。其实,那时的场外配资到底有多大规模,一直都没有权威的数据。而此次股灾,从盘面迹象来看,场外配资死灰复燃并且再一次遭到血洗。最直接的表现是,大家看看最后一批按老办法发行的28个新股走势,上市后一如既往的无量连续涨停,那个中科创达发行价为23.27元,最高涨到229.80元,这种绝活是前股灾中场外配资的典型表现,这28个新股的走势都是一个模板出来的,而随着大盘的下跌,去杠杆的砍杀同样惨烈。
2015年的股灾对市场的伤害是惨烈的,而2016年短短的10个交易日产生的股灾算是次生灾害,老的问题没彻底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现在先要看那个救市救出来的底部2850点是否牢不可破,市场在何处企稳。股市不可能无限制地跌下去,只有当大盘跌出了真正的投资价值,只有当杠杆的泡沫彻底褪去,这市场才会真正见底。近期关注杠杆的动向,但是换个角度而论,正由于去杠杆将对市场带来极大的损伤,市场主力才会竭力呵护市场。2016年股市扑朔迷离,这样的市场也许蕴含着大机会吧。(金融投资报)
水皮杂谈:一定要明白这几句话中的深刻含义 .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有时候还真就是这个情况,这边股市暴跌熔断,那边人民币兑美元连跌,让水皮不得不想到了去年夏天的情况,感觉股市汇市双双救市的局面又要来一遍。但是,这只是似曾相识,真正的情况还不一样,股市的杠杆不一样,人民币的情景也不尽相同。
人民币近期走势的确说得上是剧烈波动,新年的第一天,盘中离岸人民币一下子跌了600个基点,隔一天之后,又跌800个基点,三天共跌2%左右,非常恐怖。但1月11日,离岸人民币又涨了1000个基点,基本收复失地。12日、13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又温和上涨,接着14日、15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又是继续下跌。
要怎么看这种人民币的贬值?
当然要历史地看,从2005年开始,中国推出汇改,10年的时间,人民币一直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人民币升值38%,涨幅也是相当大,升值之后,再贬一贬,也无需大惊小怪。同时,央行作为主管部门,应该是欢迎人民币兑美元的双向正常波动的,不希望看到的只是不可控制的暴涨和暴跌,这和证监会监管股市是一个道理。
要怎么预测人民币的这种短期走势?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不要只盯着短期,要看中长期。元旦之前,水皮与原国家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有过关于人民币走势的交流,管涛在这方面应该是非常权威和严谨的,在水皮再三诱导之下,管涛才表示,未来的三到五年,人民币的长期走势向好。不妨反过来理解一下管涛的话,那就是短期人民币有贬值压力。从国外来看,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元回流,之后还可能会有多次加息,加息周期可能会持续三到五年。从国内来看,外汇储备下降,对美元的需求上升,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下降,这样一来,人民币会存在贬值的要求。
显然,短期的贬值要求,不代表着长期的大趋势也是如此。对于人民币的长期趋势以及人民币的长期使命,水皮必须提醒投资者关注一下去年11月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提出十三五末期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当时人民币还没有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一篮子货币中,周小川强调的原话是:树立对人民币的信心,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并且要推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更好地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服务。十三五期末,预期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我国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例超过1/3,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
一定要明白这几句话中的深刻含义,人民币要国际化,就得自由流通,就得承受得起外汇市场的巨大冲击,短期波动难免,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就得保持稳定,就得保持一定的强势增强使用者的持币信心,长期必然走好。关键是,现在要不要换点美元对冲下人民币贬值的风险呢?美元资产要如何来配置?
明白了趋势其实就知道怎么做了,既然长线看好,短线就不必慌慌张张,中国经济尽管处在下行周期,但是与美国、欧洲、日本相比,中国经济的内在动力还是相对强劲的。换句话讲,人民币相对于欧元、日元来讲,也应该是更为坚挺的。
人民币跟美元相比有一定幅度的贬值,有一定时期的贬值,这对投资者其实是一个机会。对于高净值的人群,现金资产在1000万元左右的人群,配置20%左右的外汇资产是应该的,包括在海外投资房地产。当然,国内在换汇方面还有很多约束,现在每人每年最高能换5万美金,这个数字只能算是消费,想要投资还是有点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做点美股和港股的交易。尤其是港股,因为港币是与美元挂钩的,是固定汇率,美元涨,港币也涨,美元兑人民币升了两个点,意味着港币兑人民币也升了两个点。这样,在目前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之下,投资港股既享受了外币升值的好处,获得了利息差;同时如果股价反弹,还能获得价差。
不过,最近汇率似乎也在连续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港币也出现了近十年来最大的波动,短期也有一定的风险。
话是别人说的,钱是自己口袋里的,不要跟风,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华.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