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月13日失守3000点大关之后,A股14日盘中再创本轮调整新低。当日,上证指数最低跌至2867.55点,距去年6月份至8月份连续暴跌创下的2850.71点的低点仅一步之遥;创业板指一度跌破2000点,最低跌至1989.87点。在题材股反弹带动下,创业板指收盘2175.01点,大涨5.59%;上证指数收盘3007.65点,上涨1.97%。
2016年新年以来,A股跌跌不休,短线累计跌幅较大。截至1月13日,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较去年12月份高点分别累计回调了19.95%、27.74%,较去年6月高点分别累计下跌了43.04%、48.99%。有市场分析认为,尽管A股较2014年7月份的牛市起点仍有较大涨幅,但累计回调超过20%意味着进入技术性熊市。
对于上证指数盘中跌破2900点是否意味着此轮调整见底,市场各方存在分歧。沪市1月14日成交2180亿元,而去年8月份下旬跌至2900点附近的日成交大于3500亿元。成交明显萎缩,显示投资者趋于谨慎。
此轮新年以来连续大跌与去年6月至8月连续暴跌存在不同,去杠杆化并非起因。新年以来,全球主要股市普遍明显回调。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1月13日跌幅均超过2%,今年以来累计回调则逾9%。1月14日,亚太多个国家的股指出现下跌。其中,日经225指数收盘跌近2.7%,盘中一度跌破17000点直逼去年低点。这反映出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对世界经济前景存在担忧。
导致A股下跌的内外因素较多,其中,不可忽视注册制改革、IPO扩容、大股东减持等预期不明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近期市场对股票发行注册制的误读,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月13日晚间表示,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步到位,对新股发行节奏和价格不会一下子放开,不会造成新股大规模扩容。他还解释称,3月1日并不是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的起算点。当晚,沪深交易所披露减持新规施行以来的大宗交易情况。上交所表示,已采取专项措施,加大监管力度。
对市场扩容及大股东减持的担忧,暴露当前A股市场存在难点。经历去年6月份至8月份连续暴跌后,A股告别了资金推动型行情,市场重新陷入存量资金博弈的困局。近一段时期,人民币贬值,国内居民出现购汇热,引发股市投资者对资金流失的担心。有市场人士甚至表示,人民币贬值触底之时,A股才会真正调整见底。
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对IPO扩容及大股东减持十分敏感。虽然证监会1个多月前就已明确表态“注册制改革不会一步到位,对新股发行节奏和价格不会一下放开,不会造成新股大规模扩容”,但市场上仍存在各种误读与猜测。有的认为注册制改革以扩容为实质,有的预测3月1日之后不久就会推出注册制改革。由此,投资者担心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大举扩容“抽血”,二是冲击现有估值体系。此外,大股东减持虽然已有数额不大,但当市场信心大幅滑落之际,容易带来一定心理冲击。
稳定股市又到了关键时刻。若A股继续跌势不止,可能由新一轮去杠杆导致大规模踩踏风险。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月12日收盘,沪深两市共有382只个股的股权质押已经跌破理论警戒线,涉及质押市值5499亿元。有211只个股的股权质押已跌破理论平仓线,涉及质押市值2881亿元。
如何进一步稳定市场,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考验监管层的智慧。对投资者来说,去年四季度的反弹成果被全部抹去,显示A股进入慢牛轨道不易,但不可因此过度恐慌与悲观。正如相关券商分析师所指出,“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随着A股逐步调整到位、泡沫去化进入尾声,市场正逐步进入正常状态,估值趋于合理,投资者趋于理性,这为资本市场改革迎来重要机遇和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