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暂停熔断是好事还是坏事?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郭施亮:暂停熔断是好事还是坏事?

加入日期:2016-1-11 7:36:25

  今年1月7日晚间,三大交易所宣布自今年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受此影响,沪深股市开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振影响。

  事实上,从本质上分析,熔断机制主要是给不理性的市场提供一段“冷静期”,但这并不会由此改变市场的运行趋势。对此,当市场经历了这一段“冷静期”之后,市场也将很快把主动权交还给市场,以迎合市场的自我调节需求。

  纵观国外成熟市场的状况,在部分使用熔断机制的股票市场中,其当地市场触发熔断的概率却是相当低。对此,对于这些成熟市场而言,熔断机制的存在能够给予当地市场带来实实在在的稳定影响。

  然而,对于中国A股来说,中国版熔断机制的推出,却变成了给市场“添乱”。其中,在今年1月4日和1月7日,沪深300指数就出现了两次熔断直至收市的尴尬局面。由此一来,中国版熔断机制的推出就引起了广泛地争议。

  其实,熔断机制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主要还是出自于熔断机制的设计规则以及其所适用的市场环境身上。

  其中,对于A股市场而言,它的熔断机制是建立于涨跌停板的制度基础之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当沪深300指数触发到7%的熔断阀值时,实际上也意味着市场中多数股票已经处于跌停板的位置之上。由此可见,对于7%的熔断阀值设置确实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与此同时,面对极端的市场环境,如果市场触碰至5%的熔断阀值之后,则将会有15分钟的冷静期。然而,在冷静期内,如果市场没有得到及时果断的应急对策,则15分钟冷静期后,很可能会把恐慌情绪迅速集聚起来,并由此引发市场的二次恐慌情绪。随之而至的,就是冷静期后,股市将会迅速下行,并瞬间触及7%的熔断阀值。

  此外,对于沪深300指数触及7%熔断后需要停止交易直至收市的规则,实际上也很容易让市场陷入到流动性危机之中。

  回顾去年6、7月份的股灾风波事件,在市场加快“去杠杆化”的同时,却引发了市场股票大面积的跌停现象。由此一来,在股票大面积跌停的背景下,却让当时的市场陷入到流动性的危机之中。然而,回顾本轮非理性下跌行情,却同样面临着流动性危机的尴尬境地。对此,面对市场重陷流动性的危机风险局面,暂停熔断机制的举措还是相当必要的。与此同时,还得需要更多后续政策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欧美成熟市场依旧沿用熔断机制,且运用的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当熔断机制搬至中国A股的时候,中国版的熔断机制为何就会轻易变味呢?

  实际上,除了上述提及的中国版熔断存在不少设计漏洞的问题之外,还与中国A股自身的市场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成也资金,败也资金”这属于中国A股的真实写照。然而,对于以资金推动为主导的股票市场而言,市场还是看着资金说话。换言之,即使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低估值、高股息率的优势,但若没有资金的持续关照,则股价还是长期趴在地上。相反,即使部分上市公司估值很高,但因其市值偏低,且迎合了某些热门题材,却容易遭到了资金的哄抢。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结合A股散户主导的特征,A股的高度投机氛围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波动风险。至于熔断机制而言,虽然其本身推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因为它来到了一个高度投机的市场环境,而遭遇到变相扭曲的演绎。

  笔者认为,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或许会迎合市场的发展需求。但是,引进国外成熟运作模式以及成熟机制的前提,却需要有着充分的风险把控能力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否则,当政策落地之际,却因水土不服,而容易遭遇到变相操作,最终也可能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对此,经历了接连两次触发熔断提前收市的现象之后,现阶段及时暂停熔断还算得上是一件好事了。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