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关键词带你找寻2015年公募记忆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十个关键词带你找寻2015年公募记忆

加入日期:2016-1-1 4:07:25

  本报记者 李洁雪 深圳报道

  NO 1.“百”家争鸣

  2015年,各路资本进军公募,基金公司迎来“百家争鸣”时代。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0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5家,内资公司5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9家,保险资管公司1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7.2万亿元。

  与此同时,有24家公司提交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新入者背景丰富多元,既有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也有专业个人、私募基金、基金销售机构等,其中自然人100%控股的公司出现更是凸显了公募基金准入门槛的下放。

  可以预见的是,2016年,基金业的扩编步伐将进一步提速。

  NO 2.流动性紧张

  2015年7月6日的一周,几乎是基金经理们年度最煎熬的一周。

  从6月中旬起,由于A股的持续大跌,基金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赎回潮,爆发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有些基金公司甚至出现兑付困难,而至7月6日的一周,A股流动性紧张达到极值,整个基金行业的神经高度紧绷。

  庆幸的是,7月8日,形势迎来转折。当天开盘前,证监会公告称,股市存在恐慌情绪,非理性抛盘大幅增加,证金公司会加大对中小市值股票的购买力度。国家队由强攻主板指数向主攻成长股的路径转变,使得流动性紧张有所缓解,也是这一天,基金经理们感觉“有希望了”。

  NO 3.分级B下折潮

  蜜糖还是毒药?这是2015年分级基金给投资者留下的问号。

  2015年上半年,基金公司乘着牛市的“春风”掀起分级基金发行热潮,分级基金规模一度突破5000亿,个别基金公司凭借在此类产品上的发力迅速壮大规模。然而,盛宴之后,形势的突变却也只是霎那间。在7、8、9月份,分级基金分别出现三次集中下折潮,以8月最为惨烈,部分分级B投资者由于损失惨重发起了向监管部门抗议的“闹剧”。在诸多风险和问题的集中暴露下,证监会于8月21日宣布暂缓分级基金的注册工作,191只待批分级基金再无下文。

  截至目前,分级基金如何规范仍未有定论。然而,毫无疑问的是,疯狂下折潮之后,监管层、基金公司乃至投资者都该作出自己的反思。

  NO 4.股基批量“变身”

  变!变!变!这几乎是基金历史上最为浩荡的一场年度身份“迁徙”。

  2014年证监会发布重新制订后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及其实施规定,其中部分规定将从2015年8月8日起施行。按最新标准,股票型基金需将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原来的仓位规定是最低60%)。按照这个新的定义,股票型基金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将更加明显。

  在此背景之下,2015年8月8日之前,有280余只股基选择转型成混合型基金。而对于那些选择将基金维持8成以上高仓位的基金经理们,势必将在选股上展开更激烈的角逐。

  NO 5.基金互认开闸

  12月18日,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业务正式开闸。

  首批有7只互认基金注册,其中3只香港互认基金分别为:恒生中国H股指数在基金、天弘基金代理的行健宏扬中国基金、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代理的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4只内地互认基金分别为:华夏回报混合证券投资基金、工银瑞信核心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汇丰晋信大盘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广发行业领先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随后不久,上投摩根基金公司表示,其委托摩根资产管理向香港证监会递交的产品注册申请,于12月30日正式获批,共获批三只“南下”互认基金产品。

  2016年,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将继续注册其他互认基金,内地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的融合互通将进一步加速。

  NO 6.打新基金退出

  由盛而衰,这是打新基金的2015年。

  作为2015年上半年的明星产品,打新基金可谓风靡一时。凭借打新带来的绝对收益,打新基金整体规模飙涨至万亿元,多家基金公司更是数只基金齐出动,组团出击新股。然而,7月初为了稳定股市暂停新股发行后,打新基金在短时间内遭遇了巨额赎回,规模也一落千丈。而11月IPO重启后,IPO的规则大变更是直接导致打新基金的优势不再。

  业内普遍认为,IPO新规的实施,将使得过往纯打新的基金退出历史舞台。有基金公司表示,将会根据新规重新设计相应的产品,使用符合市场的策略方式。

  NO 7.清盘常态化

  2015年,公募基金清盘成为一件自然的事。

  在2015年的上半年中,基金保持了高速的发行节奏,产品数量猛增。与之相应的是,基金规模两极化现象更为明显,“迷你”基金不断出现。但伴随着6月中旬开始的暴跌行情和赎回潮,权益类基金逐步开始面临规模过小的问题,大量规模不足2亿、1亿甚至5000万元的基金,直接走向了清盘的边缘。据统计,2015年全年至少有30只公募基金终止合同清算,清盘的基金类别基本覆盖了基金所有大类。

  基金业人士普遍认为,从2014年基金清盘破冰,到2015年多类数十只基金的清盘,体现了国内公募基金行业进入基金清盘常态化阶段。

  NO 8.进军新三板

  公募基金公司上市?或许可以从新三板开始。

  2015年11月,中邮基金首尝螃蟹,成为在新三板正式挂牌的首家公募基金公司。

  事实上,早在2013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后,“允许基金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并取消对持股5%以下股东的行政审批”这一条款就为基金公司上市清除了障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基金业先行者的探路,基金行业进军新三板的热情将被逐渐激发。而除了上市融资外,如何借助资本市场完善公司的股权激励,是公募基金行业在人才流失越发加剧的形势下,必须探讨的命题。

  NO 9.基金互联网销售平台崛起

  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侵袭”下,2015年基金销售格局迎来重大变革。

  先看看互联网基金销售“一哥”天天基金网的成绩。据东方财富三季报显示,在2014年基金销售额达2297.67亿元的基础上,2015年前三季度,东方财富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基金销售额为6171.61亿元,比2014年全年增长1.69倍,其中,非货币基金销售额为2715亿元。

  如此夺目的成绩,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功不可没,同样表现抢眼的还有阿里巴巴旗下蚂蚁聚宝、中国平安旗下陆金所等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

  这类平台的崛起,向基金销售领域发出宣告,一直以来以银行渠道独大的基金销售市场将面临重构。

  NO 10.奔“私”热潮转冷

  荒野求生还是被“圈养”?这是一个问题。

  201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行业延续了自2014年下半年来的奔“私”热潮。据好买私募数据中心统计,在其数据库有覆盖的公募基金经理中,上半年私奔的公募基金经理,平均每个月是7人。然而,随着股市的急转直下,基金经理们原本躁动的心也瞬间冷却。好买数据显示,自8月到11月这4个月中,仅有两位基金经理“私奔”,足见奔私热潮的急转直下。

  经历了2015年一整年的颠簸与动荡,也许大家已经快要遗忘年初那一封封的“大佬奔私离别信”,似乎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不过,不可忽视的是,尽管奔私热潮冷却,但公募业的离职潮却还在汹涌,如何预防人才流失仍是整个行业的重要命题。(编辑 简俊东)

  作者:李洁雪

编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