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传闻出现周一看好5个股_市场传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传闻 >> 文章正文

利好传闻出现周一看好5个股

加入日期:2015-9-7 8:55:02

  传闻:央企发力四万亿规模环保产业

  北京房山区的良乡即将迎来日处理能力8万吨的污水处理项目全面投用,周边30万人口每天7万吨污水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在安徽合肥,一座现代化花园式垃圾发电站已投产运行,至此合肥近70%的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处理,每年还可并网发电近2亿度……

  这只是我国为改善自然环境、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大规模兴建节能环保项目的一个缩影。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4.5万亿元,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央企大举布局绿色产业

  记者注意到,眼下遍布全国的环保项目多数背后都有共同标签“中央企业”。以前述两个项目为例,前者投建方中国中冶集团,是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涉足环保行业多时,在环保原料场、固废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掌握大量专有环保核心技术。

  如在水务领域,中冶集团子公司中冶华天已先后投资运营19个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分布在安徽、山东、湖北、福建、河北等地,目前已完成冶金、市政、印染、造纸、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海水淡化等十余个行业水处理工程600余项。

  后者投建方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是中央企业中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产业集团,主业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板块。以固废垃圾处置为例,目前该集团已投建运营近50个固废环保项目,总处理能力达4.5万吨/日。

  环保专家、中国环境报社社长杨明森说,资金雄厚及资源丰富的国有资本加速进入环保行业,将在资源及资金两个角度推高行业门槛。同时,国有高科技的专业大型企业进入环保领域,也大大提升了全行业的技术水平,缩短了中国环保技术与欧美国家的差距。

  既“担责任”也“享收益”

  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看来,以央企为主体的国有资本大规模加速布局节能环保产业,体现了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将大大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全民“绿生活”加速到来可期。

  以前述良乡污水工程为例,污水处理令房山区曾经“顶风臭十里”的刺猬河,由臭水沟变身清水河,周边环境宜人,良乡大学城和诸多楼盘临河而建,据初步估算,仅环境改善而带来的地价升值就多达数十亿元。

  良好社会效益背后,企业也获得可观经济收益。中国节能集团数据显示,2007至2013年该集团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3.9%,利润总额年均增长 27.3%;与此同时,以钢铁建设起家的中冶华天,非钢业务比重已超过65%,其中环保业务合同超过20%,企业转型进展顺畅。

  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在后面。据环保部有关人士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的全社会投资有望达到17万亿元,其中,“水十条”预计拉动4万亿元至5万亿元社会投资;而“土十条”发布带动的投资预计远超5.7万亿元。

  低价竞争冒头必须警惕

  一些业界人士在看好环保产业未来发展的同时,也对正在出现的低价恶性竞争现象表示担忧。中国节能总经理助理曾武告诉记者,如果环保全面达标,正常固废处理项目垃圾处理费应该在150元/吨左右,而目前一些企业在竞标时居然给出每吨几十元的报价。

  据记者采访了解,在地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招标中,低价竞争已非个别现象。垃圾焚烧行业近年来已经历一系列公共危机,其选址等问题常常引发公众反对。业内人士担心,低价竞争不仅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有些企业还会铤而走险以环境为代价维持运营。

  据业内人士分析,除市场竞争外,企业缺乏自律、政府低价导向等是引发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低价竞争的主要原因。曾武提醒,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具有极强公益性,政府部门不应过分吝惜财政支出,在招标时只看重价格,而不考量企业运营水平和环保工作。

  一些行业组织也呼吁,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应该成为行业良性竞争秩序的维护者和捍卫者,“价格取胜”应该休矣,“价值取胜”才值得提倡。


  无论是乔布斯还是库克时代,苹果公司每次有新品发布都会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苹果公司将召开秋季发布会,iPhone 6s、iPhon e6s Plus等新品均有望成为此次发布会主角。机构分析,随着新一代苹果产品亮相,苹果概念产业链或再迎风口。

  苹果概念股提前预热

  虽然苹果公司对即将召开的秋季新品仍三缄其口,但果粉们关注的iPhone 6s、iPhone 6s Plus等新品无疑仍将是此次发布会的主角。此外,本次发布会的主题是“Hey Siri,give us a hint”(嘿,Siri,给我们个提示),业内人士推断,整合了Siri云助手服务、使用体验类似iOS 9的电视机顶盒Apple TV也有望一并推出。

  受苹果发布会敲定日期影响,截至8月28日消息发布当天收盘,A股上的苹果概念股板块整体暴涨7.37%,除停牌个股外,最低涨幅也在4%以上。其中,水晶光电大族激光涨停,爱施德、蓝思科技、歌尔声学东材科技欣旺达涨幅均在8%以上。

  在外界普遍担忧iPhone销售放缓对苹果公司带来的冲击之时,苹果此次的秋季发布会显得尤为重要。从苹果公司财报来看,截至6月27日的第三财季,苹果公司净利润上升至106.8亿美元,同时高于去年同期的77.5亿美元,收入为496.1亿美元,同比上涨32.5%,也超出预期。而中国市场更是 iPhone的消费主力军。三季度苹果公司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12%至132.2亿美元,仅次于在美销售额。平安证券表示,2015第一季度苹果智能手机的市占率达到16%,在中国市场占据了首位,超过了小米和华为,随着公司新系统的逐渐财富赢家采用,苹果公司的市场客户群体有望进一步扩大,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

  苹果忙备货,产业链公司迎良机

  为了给新产品推出做准备,6月起苹果新品iPhone 6S 和6S Plus 已进入备货,8月份iPhone备货量突然大幅放大引发市场强烈关注。数据显示,iPhone七月份零部件备货量为百万级,八月却一下子上升为千万级。 “我们尤为看好今年以及明后年整个苹果产业链上相关标的的业绩成长与创新。”民生证券李晶分析说。

  苹果公司2014年6月份公布的2014年供应链地图显示,有超过120家公司的793家生产设计工厂成为苹果的新一轮供应商,而中国大陆厂商则以349家的数量位居榜首。其中就包括多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蓝思科技、歌尔声学环旭电子德赛电池苏州固锝大族激光超声电子等与苹果公司的直接关联度较高。

  如今年刚上市就连拉十多个涨停板的蓝思科技,在苹果产业链上就是以供应盖板为主。2012、2013、2014年单是苹果一家给蓝思科技贡献的收入占比就分别高达56.03%、40.12%、47.44%。歌尔声学作为国内电子元件扬声器和麦克风的企业龙头,近年来一直推行大客户战略,苹果、三星、Sony等均为公司客户。因目前处于转型期,歌尔声学今年的中报和三季报业绩均有所下降,但在安信证券看来,随着2016年苹果进入创新大年,扬声器和麦克风使用数量将翻倍、这将对歌尔声学业绩带来直接正面影响。

  此外,苹果还是上市公司德赛电池最大的客户,公司在苹果iPhone系列电源管理方面的份额超过50%。而作为Apple Watch无线充电独家供应商的立讯精密,也将直接受益于苹果新品的备货期。

  挖掘苹果新技术潜在机遇

  市场猜测,新推出的iPhone 6s外观与iPhone 6差别不大,但东方证券分析师蒯剑在最新研报中分析说,iPhone 6S的最大创新可能在于压敏触摸屏。其复杂结构要求触控显示芯片采用SiP(会话初始协议)组装,触觉反馈功能加强其操作友好性。随着iPhone摄像头等组件对于体积要求日益严格,未来也将逐步SiP化,因此A股上市公司拥有SiP技术龙头的环旭电子将从中受益。

  一直致力于系统级封装(SIP)推广的环旭电子,是苹果公司无线通讯模组少数的供应商之一。环旭电子凭借先进的SiP封装技术,已成为Apple Watch S1芯片和谷歌眼镜Wifi模组等可穿戴设备部件的供货商。不过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下降31.22%。对此,国金证券认为,目前公司因技术改进带来的不良率以及产品毛利率下滑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随着苹果新品备货等刺激因素,公司业绩有望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

  同时,iPhone 6S有望对金属壳的材质进行重大升级。之前iPhone 6曾因易弯,而引发“果粉”们齐吐槽。有机构分析,iPhone 6S外壳可能会采用更硬的铝合金材质以解决iPhone 6的容易弯曲问题,不过,更硬金属材料处理更难,CNC加工时间更长,这就需要更多CNC的设备。“CNC产能的进一步紧俏提高对金属机壳CNC加工商银禧科技长盈精密是利好。”蒯剑表示。而伴随全球智能终端产品金属机壳化趋势,CNC产品市场需求强劲,长盈精密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CNC业务收入11.51亿元,同比增长317.74%,业务比重超过50%,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万科股权争夺战正在全面升级。

  在宝能系连番叩门夺去万科企业(0202.HK,000002.SH,下称“万科”)第一大股东宝座后,华润低调增持,一周后重新拿回了第一大股东的王座。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询港交所股权披露信息发现,华润在8月31日、9月1日两次增持万科,分别以每股均价13.37元人民币增持约752.15万股、每股均价13.34元人民币增持约2974.3万股。增持完成后,华润共计持有约16.89亿股万科股份,占万科总股本(110.48亿股)的15.29%。华润这两次增持共耗资约4.97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华润以微弱的优势压制了宝能系,重回万科第一大股东。

  此前,宝能系通过旗下公司前海人寿、钜盛华在7月至8月间连续三次举牌万科,耗资逾200亿元,迅速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8月26日,前海人寿、钜盛华通知万科,截至当天,两家公司增持了万科5.04%的股份,加上此前的两次举牌,宝能系合计持有万科15.04%,以0.15%的优势,一举超越了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前海人寿在8月27日回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其对万科的投资纯粹是财务投资。

  此后,前海人寿还对外宣称其看重的是万科长期投资价值,公司有专门的投资研究团队,购买万科经过了深入研究分析。万科作为行业龙头,市值近期约1500亿元,ROE超过19%,分红收益率接财富赢家近4%,属于标准的蓝筹股票;万科业绩和股价一直较平稳,在适宜的市场环境下具备一定的上升空间,符合监管要求,符合前海人寿保险资金稳健和收益安全的资产配置要求。

  不过,在万科管理层的眼中,宝能系俨然已经成为一个“野蛮人”。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的第二天(8月27日)发布微博:滨海爆炸,万科三个小区首当其冲,一万多居民撤离家园;股市过山车,野蛮人强行入室...,此值特区成立35周年,万科进入31周年之际,万科人应对的姿态。

  而就在宝能系增持期间,万科管理层曾与华润集团会面,以寻求第一大股东的支持,据万科总裁郁亮透露,当时华润集团已经表示将继续支持万科。

  8月27日,《万科周刊》还发表一篇题为《第一大股东换人之后|万周春秋》的文章,以此来影射万科当前的处境和态度。文章主要内容是知名杂志《经济学人》在第一大股东换人之后所发的对外公开信,其中提到一点,即一个负责且积极的少数股东将会增持。

  此番华润增持也印证了上述文章的隐射。8月31日,在万科201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王石表示:“万科一直是股权高度分散的企业。对于万科而言,中小股东就是我们的大股东,虽然没有绝对控股,但是有相对控股,万科多年以来已经适应了这种股权结构,我们对董事会负责,万科的管理层有积极的发言权。”

  目前,华润、盈安合伙、万科工会委员会、个人股东刘元生可以确定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万科股权21.2%。




  新民科技(002127.SZ)于4月30日实施停牌,公告称控股股东正在筹划重大事项。8月24日,公司正式对外发布了《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以每股8.05元的价格定向发行29115.83万股,整体收购估值高达234382.4万元的南极电商全部股权,被收购标的资产增值 599.36%。

  报告书显示,南极电商近一年多时间的业绩一直处在下降中。其2014年实现27352.09万元销售收入和6650.08万元净利润,同比 2013年27974.19万元的销售规模和8008.99万元的净利润而言,净利润下降了16.97%;201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又呈现下滑趋势,仅达到2014年全年的4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溢价6倍收购一家业绩下滑的企业,对于新民科技而言合适吗?而事实上,除了评估值是否合理外,南极电商所披露的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中还潜藏着很多不符合正常的经营逻辑和财务逻辑的疑点存在,这些者非常值得投资者去关注。

  子公司货币资金流向哪里?

  根据收购报告书披露的信息,南极电商在母公司旗下共拥有7家子公司,其中全资子公司3家、控股子公司4家。从注册规模看,仅有“上海一站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微茂百货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其余5家注册资本均为100万元;从经营状态看,除了“南极人(上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合肥南极人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存在实际经营活动外,2015年上半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达2944.98万元和195.49万元,其余5家公司均未开展实际经营。

  从这些信息可以获知,南极电商旗下存在实际经营活动的两家子公司,在正常情况应当拥有与其经营规模适当的货币资金储备;而另外尚未实际开展经营活动的5家子公司,如果不是“空壳公司”或者“皮包公司”、南极电商计划它们日后将有实际经营活动的话,也应当拥有与其注册资本规模相当的货币资金。也就是说,南极电商旗下的7家子公司,合理情况下应当拥有金额不小的货币资金储备。

  然而事实上,根据南极电商的审计报告数据显示,合并口径下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科目余额,在2015年上半年末也不过才13691.6万元,而其中归属于母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就多达12393.87万元,进而对应着归属于7家子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仅有1297.73万元,平均到每家子公司的货币资金储备仅为185.39万元。从这组数据至少可以推测出,南极电商旗下两家注册资本多达1000万元的、尚未实际开展经营活动的子公司“上海一站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微茂百货有限公司”,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资金注入,处于“空壳”状态。

  还不仅如此,再来看年2014年末的财务数据,当年末南极电商合并口径下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科目余额为15151.35万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就多达15103.01万元,这就意味着归属于子公司的货币资金只有48.34万元。而这点可怜的货币资金余额却支撑了年销售收入分别高达6165.18万元和267.83万元的两家子公司“南极人(上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合肥南极人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及注册资本多达 1000万元的子公司“上海一站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即便假设这48.34万元货币资金余额,全部归属于子公司“南极人(上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也与之6165.18万元的经营规模无法匹配。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根据审计报告披露的财务数据测算出的南极电商子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与其经营规模明显不相称,存在合理性矛盾,令人质疑其仅仅通过数十万元资金储备,是否真能够撬动6000万元以上的经营规模?

  应收账款与销售收入存在矛盾?

  根据审计报告披露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末,南极电商拥有的应收账款净值多达11979.07万元,超过了该公司当期净资产金额的三分之一,甚至超过该公司2015年上半年实现的全部营业收入。可见南极电商销售业务实际回款能力并不强,赊账程度较高,同时对于该公司来说,应收账款也是占比较大、关键程度很高的资产类别。然而就是这个对于南极电商财务质量,乃至是财务数据真实性至关重要的财务数据,却存在很大疑点。

  从审计报告披露的信息来看,关键客户“慈溪市喜洋洋服饰有限公司”是南极电商期末应收账款的第一大客户,对应欠款金额高达1381.72万元,而且从这笔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数据来看,对应的全部都是账龄为1年以内的款项。

  在正常的会计核算逻辑下,应收账款是用于核算与主营业务有关的未结算款项,因此,应收账款的形成与销售收入的实现密切相关;只有对客户实现了销售收入,才有可能相应产生出应收账款,且后者的金额不应当超过前者。进而,在同一会计期间内,针对同一客户的新增应收账款金额,也就不可能超过针对该客户实现的销售金额。同时,由于电商的业务不属于增值税核算范畴,仅需交纳营业税,因此在南极电商的销售收入、现金流量和应收账款的匹配关系,无需进行增值税调节,则应收账款的形成与销售收入的实现关联更为明确、紧密。

  以该公司与客户“慈溪市喜洋洋服饰有限公司”为例,期末的1381.72万元应收账款账龄全部为1年以内,也就意味着这些应收账款是诞生于 2014年7月初到2015年6月末这段期间,应当对应着南极电商在这段时间内向该客户实现的销售收入金额应当不少于1381.72万元,进而意味着在 2014年初到2015年6月末这1年半中,南极电商针对该客户的销售金额不应当低于1381.72万元。

  然而事实上,根据收购报告书披露的信息,“慈溪市喜洋洋服饰有限公司”确实位列于南极电商“品牌服务费和标牌使用费”类业务的主要客户名单中,在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分别以833.37万元和452.57万元的销售金额位列于第3和第2大客户之位次。两年合计销售金额1285.94万元,明显少于期末南极电商针对该客户的应收账款余额,相差了近百万元。

  也就是说,即便假设在过去的1年半当中,南极电商针对客户财富赢家“慈溪市喜洋洋服饰有限公司”的销售没有实际收到一分钱,在期末针对该公司应收账款当中,也至少存在了将近100万元的债权,是没有实际销售业务作为支撑的。这就不得不令人质疑南极电商披露的应收账款数据的真实性,是否涉嫌虚构经营性资产?

  营业费用下降原因不尽合理?

  根据审计报告披露利润表构成数据,南极电商在2015年上半年实现的销售收入金额为11406.16万元,仅相当于2014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27352.09万元的41.7%,处于同比下滑的状态中;而与此同时,净利润却表现强劲,2015年上半年已经实现了3321.65万元,相当于 2014年全年盈利金额6650.09万元的一半。事实果真如此吗?

  南极电商在2015年上半年实现毛利7107.09万元,不及2014年全年15989.32万元的半数;而与此同时,从该公司费用构成来看,2015年上半年发生销售费用1349.46万元,仅相当于2014年全年支出的销售费用4538.27万元的29.74%,费用节约效果明显。可见,正是销售费用的同比大幅减少,构成了南极电商2015年上半年盈利能力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对此,审计报告解释为“主要原因是公司2015年逐步减少直接与大型商超的货品销售和公司直营店的销售,相关商超服务费、房屋租赁费用、运输费、劳务费等大幅减少。”

  的确,根据收购报告书披露的数据,南极电商在2015年上半年中,对唯品会、上海兰魅等电商渠道的销售占比合计高达三分之一,而在2014年时占比还仅为23%,电商渠道的销售占比明显提升,对应着传统商超渠道的占比就会下降。这似乎印证了该公司针对销售费用下降的解释。

  但问题在于,南极电商致力于将电商渠道替代传统商超渠道,并非是在2015年才开始的,2014年针对唯品会的销售占比为21.71%,就显著超过了2013年的15.97%,可见在2014年时,南极电商也面对着“逐步减少直接与大型商超的货品销售”的条件。那么当年该公司的商超服务费、运输费、劳务费等是否大幅减少了呢?答案却是否定的,该公司2014年支出销售服务费825.86万元,超过了2013年的768.88万元;支出运输费 534.88万元,超过了2013年的462.63万元;支出劳务费314.28万元,也超过了2013年的307.35万元。与此同时,南极电商 2014年的整体销售规模为2.74亿元,相比2013年的2.8亿元也出现了同比减少,因此并非是由于整体销售规模的增长,对冲了渠道变化所应当产生的费用下降。

  也就是说,在销售模式变动相同的两年中,相关费用构成表现却并不相同,则南极电商针对2015年上半年费用支出水平下降的解释,就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公司销售费用的同比大幅下降?该公司又是否存在隐瞒费用、虚增利润,或者推迟确认费用的问题呢?




  华中数控9月2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向张英、文碧等六名交易对方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其持有的江苏锦明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简称“江苏锦明”) 100%股权。同时,公司拟向不超过五名其他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 1.25亿元,主要用于此次交易中的现金支付和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以2015年6月30日为基准日,江苏锦明100%股权的预估值为28,070.41万元,较其账面净资产4,606.01万元(未经审计),预估增值率为509.43%。经协商,江苏锦明100%股权的交易价格暂定为 2.8亿元。其中,现金支付1.12亿元,剩余1.68亿元由华中数控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此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价格为26.36 元/股,发行股份数量为 637.33万股。

  交易对方承诺江苏锦明 2015年、2016 年、2017 年经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210 万元、2865 万元、3715 万元。如果实际利润低于上述承诺利润,则交易对方将按照签署的《业绩补偿协议》的相关规定进行补偿。

  华中数控表示,江苏锦明已在“机器人本体与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领域搭建了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技术团队并在食品、玻璃等多个行业取得了突破性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收购完成后必将对上市公司实施“一核两体”(即“打造以数控系统技术为核心,以机床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为两个业务主体”)产业发展战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编辑: 来源:华讯财经